APP下载

羽毛球运动员比分落后时心态失衡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019-12-23吕盛余承成黄谱铨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007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004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李宗伟林丹开局

□ 吕盛余承成黄谱铨(.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007;.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004;.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00)

在羽毛球这项运动中,除了技战术以外,建立在最顶级层次的问题是运动员心理建设。冠亚军的一步之差类似于台阶与台阶之间是否是无缝衔接,而这条缝的决定因素就是是否具备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构建运动员比分落后时的心理现象,可以解决比赛最为关键的问题,使运动员技战术、心理完全具备,在赛场上更稳定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运动员心理

运动员的心理是指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在竞技体育中最难把控与训练的一部分。运动员心理因人而异,在比赛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状态,这与其性格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竞技体育中需要的是“大心脏”的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心理稳定性强、技战术发挥受外界影响波动性较小可以顶住压力,这样的人才可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而心理稳定性弱,易受干扰,关键时刻心理压力过于沉重的运动员很难在竞技体育中取得成功。

2、心理现象中的心态失衡

心态失衡是相较于我们正常的得失心而言的。欲望越多,得失心越重,相应的心理稳定性就越差,最后就会发展演变为心态失衡。具体表现为:状态表现与平常出现强烈落差,容易出现激动、失落的情绪波动,对自己的技战术产生质疑,动作僵硬不协调,在比赛中往往会处于被动的情况;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思维活动使大脑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β-内啡肽;外部影响因素有比赛的级别、重要性和观众、现场氛围、对手施加的压力以及所处的比分多少等因素。这些影响对比赛中的运动员是极其不利的,其中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失误次数分析

在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上中国队选手林丹对阵马来西亚队选手李宗伟,两者都是世界顶级羽毛球运动员。决赛中共进行了两局比赛,最终结果林丹以21:12、21:8、2:0战胜李宗伟,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在第一局比赛中李宗伟主动失误次数11次,林丹主动失误次数4次;第二局比赛中李宗伟主动失误次数8次,林丹主动失误次数5次。李宗伟第二局比赛主动失误较第一局少3次,林丹较上一局主动失误多一次。李宗伟整场比赛表现为连续失分,最多连续失分8分,其中主动失误占主要因素,林丹杀球导致丢分占次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发挥不稳定是李宗伟丢分的主要原因。林丹失误次数相对较少,通过杀上网的扑球得分最多,说明在比赛中的发挥和心理稳定性比李宗伟更具有优势。

4、开局得分有利于运动员树立自信心

羽毛球比赛的开始阶段似乎不那么重要,文献及研究也很少涉及。但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实践以及多次观看视频回放以后,我们发现开局得分也会对运动员心理产生影响。良好的开局可以使运动员树立自信心、增强士气以及调动身体的积极性,迅速融入比赛。不利的开局会对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在开局就造成心理劣势,特别是开局第一回合的多拍。

5、连续失误时运动员心态失衡现象

在本场比赛中,李宗伟连续失误最多,这种失误造成对手大比分领先的优势。在视屏回放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宗伟采用申请换球和擦汗来调整比赛节奏和心态,相应的行为表现较为消极、不自信。在比分落后时运动员心理是会出现问题的,心态失衡以后就会陷入对手的节奏中去,导致自己的技战术发挥、执行不到位,体能消耗过大等问题出现。

6、心态失衡对李宗伟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通过视屏回放我们注意到林丹通过杀上网的扑球得分非常多,林丹每次杀球时李宗伟的直线接杀表现为过高、不到位,导致林丹预判后上网直接扑杀得分,每次都似乎是复制粘贴一般,这对李宗伟构成了心理上的威胁与压力。心态失衡问题也直接导致李宗伟的失误率增高,表现为多次连续的失分。可见,在比赛中心理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会极大的影响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

7、客场因素对李宗伟心理的影响

因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林丹是中国国家羽毛球队队员,又是在本土作战,所以具有主场优势。而李宗伟是客场作战,现场观众多为中国人,这就在比赛一开始对李宗伟心理造成了一种压迫感。在比分落后时中国观众的加油呐喊又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心理的压迫感,从而使运动员不能专注的全身心投入比赛,导致分差进一步会被拉大。对手相应的打法与心态更加自信、心态问题直接导致了一场比赛的失利。

8、打法相克与比分落后时运动员心态问题

打法相克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在羽毛球比赛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林丹与李宗伟,截止2018年3月18号,两人18年交手40次,林丹28胜,占据上风。李宗伟在世锦赛和奥运会决赛与林丹交手全败,无一胜出。李宗伟大多数的失败是在最后一局的关键分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两人确实存在打法上的相克现象,但是更为明显的是在关键分的把握上李宗伟略逊一筹,这也是他无法登顶世界最顶级选手的一块短板。李宗伟的步伐、提速以及不转身劈杀斜线对于林丹来说威胁不大,但是林丹的防守反击、突击能力却是李宗伟挡不住的,这些也给他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形成了心理痕迹,很难将它除去。进而以后的每次交手都会对他产生影响,每一次的失利又会加重这些心理痕迹,如此反复,最终形成一个定势就是:听到对手是林丹,在心理上就已经感觉自己输了。

9、结论

(1)在羽毛球日常训练中,很多都缺失心理训练这一环节,教练员更多的是注重体能、技战术的训练与运用。在运动员实力悬殊时,体能、技战术起决定性作用,而在双方运动员实力相当时,心理训练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时,经过系统心理构建学习的一方表现为更加自信、坚定,抗压能力较强,从而技战术的发挥与运用受到较小影响,最终会大概率取得胜利。即使是比分落后,也可能出现追平甚至反超;

(2)广大训练队忽视心理训练,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心理训练没有一套系统、成熟的体系,这也是我们应该研究、逐步构建起来的;

(3)运动员普遍在大比分落后时从自身找不到原因,在落后状态下,战术意图不明显,执行能力变弱。身心、精力难以集中,直接导致比赛失败;

(4)比赛时心态失衡问题应独立构建为一个心理体系,与技战术无缝衔接。这一体能、技战术、心理体系一旦构建成功,将会对今后的羽毛球训练体系形成一个革新与改变,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成功;

(5)比赛落后时精力会分散,心理会不自觉产生要输球的想法,导致动作不到位,肌肉僵硬及主动失误。此时对手牢牢掌控比赛节奏,运动员在场上变的被动;

(6)自我暗示中的反效应:运动员在上场前和开始比赛后脑海中坚定我一定可以打赢对手的这种信念,且脑海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相反的。期望值太大,得失心就越重,最后比分落后时心态波动会越大,输球概率相应的增大。

10、建议

(1)运动员对自己、对手进行心理上的反思,包括与教练员仔细研究当时比赛的技战术的应用情况、对手在比分领先时的行为表现,反思自己当时的想法,技战术是否到位,每次比赛后全部整理好,逐渐归纳总结,从而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比赛;

(2)进行心理增压、抗压训练。在日常的训练中模拟比分落后使得场景,不断让运动员尝试训练,此时教练员要不断的使用语言刺激,让运动员产生心理痕迹,让他变得敏感。到下次比赛中,这种条件反射的针对训练就会起效果,使运动员具备心理稳定性,从而自如应对;

(3)增加心理开放度。在比赛中局陷于自己落后的这个圈子中,封闭住了自己,封闭住了技战术的发挥,从而对整场比赛造成影响。最终错一步而失全局,比赛更容易失败。此时可采取尽量下压,不起高球,不给对手进攻机会。如果此时起高球,对手的杀球得分会对运动员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自己应主动寻求机会得分,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4)建立神经类物质与运动表现的关系机制。通过对平时运动员训练、模拟比赛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β-内啡肽以及多巴胺等神经类物质的分泌量与正式比赛中的分泌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心态失衡问题中的内在神经机制的联系,使具体的指标可以量化,从而更加科学的指导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猜你喜欢

李宗伟林丹开局
开局之年,我们这样走过
2021年迈好“十四五”开局第一步
开局“十四五”
林丹 承认出轨
林丹 最后的战役
开局之年 书写精彩
爱哭的奥运冠军——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