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点
2019-12-23万珍
万 珍
前言
《清明上河图》的整体风格朴实但又劲健,它和其它很多宫廷作品不同。张择端很多作品如今都失传了,但是仅仅 《清明上河图》这一作品,就足够让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大放光彩。 《清明上河图》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技巧以及非常深厚的绘画功底,并且真实生动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我国的绘画史上的惊人的一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张择端和 《清明上河图》的概况
(一)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人,祖籍琅琊东武 (今山东诸城)。幼年就十分爱学、饱读诗书。后来到汴京游学,学习绘画。他本来一直研习界画,这是一种沿袭自唐朝时期的画派,在宋元时期还进入了绘画的十三科之一。界画作画时使用界尺,有着浓厚的工匠气。后来,有着文人气质的张择端脱离界画,开始嗜好绘制舟车、市桥郭径等,他的作品自成风格,独立一派。他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等被称作神品。
(二) 《清明上河图》的概况
中国古代,绘画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唐朝以前创作的人物画作品,大多都在宣传封建伦理。到了宋代,绘画的内容和题材变得广阔起来,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宗教画开始日渐衰退。宋代时期的风俗画受到了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开始反映底层的现实生活。于是,各种反映平民耕作、渔猎、村医、货郎等的作品陆续出现,这些都成了风俗画的常见题材。在这种思想环境和文化土壤的背景下,张择端创作了传世佳作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整体风格朴实但又劲健,它和其它很多宫廷作品不同。张择端很多作品如今都失传了,但是仅仅 《清明上河图》这一作品,就足够让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大放光彩。
二、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艺术
(一) 《清明上河图》手卷式的构图
所谓手卷式的构图,它的主要的特点是画面的幅式非常的长,而在中国的卷轴画以及壁画之中,大多数的都是采用手卷式的构图。
在 《清明上河图》中,作者采用的展现方式是通过透视的空间表现来展现的。而所谓透视的定义指的就是一种用于描绘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得那些被描绘的形象能够在距离以及深度等等各方面都能够与人的眼睛的感受相符合。因此,正是由于 “透视”的这种特征,从而使得这种展现方式在一幅绘画的定稿的时候就已经被确立了。通过对于透视的空间的展现方式,能够有助于体现画家创作一幅作品的创作意图,并且能够使得作者在作品之中所描绘的图象能够更加的合理地被安排整个画面之中,而且对于画家能够自觉而且非常主观地对于自己所要描绘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合理的调整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从 《清明上河图》的整个画卷来看的话,它在对于透视方法的运用上是非常的具有特色的,不仅能够使得整个画面里面的人物和人物周围的城市环境等等能够进行客观的布局,而且能够比较有效的对于整个画面的重点部分进行强调和突出,因此, 《清明上河图》整个画面都呈现出了一种非常和谐以及生动的情景,而且整个画面所表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画面的层次是非常的分明,由此表现出画面的多层艺术的魅力。另外,《清明上河图》整体是呈现出一种左右走向的横幅的长卷,同时由于整体的画幅的格式以及画面里的场景的独特的特点,因此,整个画卷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整个画面并不适合采取一种焦点透视的方法,相反,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应当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而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能够使得整个画面里面的景物不会受到观众的观察角度的影响,并且,这样的方法能够有助于给画家提供了一种非常自由组织的画面,能够促使画家发挥其主观的创造力。另外,在对于画面的整体的效果不受到影响的条件下,画家还大胆的对于整体画面中的局部物体的描绘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样能够对于那些僵化不变的视觉领域进行一定的改变,而且能够有效得对画面的空间进行分割处理,从而使得整体的画面体现出美学的原则。
(二) 《清明上河图》画面的节奏感
《清明上河图》画卷的三个部分之间既有一定的相互衔接而又是相对独立的。虽然这三个部分的画面的场景所描绘得属于不同的内容,但是在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之间是互相衔接的,并没有给人一种分离生吞的感觉,就好像是画家一气呵成的。另外,对于每一部分的景物,画家在具体的处理时候所采用的视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画家创作作品的意图的表现。例如,画家在创作 《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对于第一段主要是对城外的郊野的场景进行的描述,这部分是采用的一种低视点的角度。从而使得画面之中的丛林、以及牲畜和人物与观众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并且能够感受到城外的郊野的荒寒以及幽静的一种情景。而在对于第二部分进行创作的时候,画家采用了一种较高的俯视角度。从而对于大面积的桥面空间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体现出来那种非常熙攘攘的商旅以及摊贩等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却和画中的桥面形成了一种十分恰当的视觉效果。在桥洞内,画家主要描绘了人们正待过桥的紧张,以及忙碌的船工们正在撑着巨型的货船过桥洞的场景。画家对于这种情景的刻画恰恰又是对于桥面的一种互相的呼应,从而使得桥上和桥下融为一体了,进一步就把虹桥的一种非常的繁华热闹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的描绘。综上所述,在 《清明上河图》画卷中,随着场面的不断的展开,透视的角度的变化使得整个画面有了主次之分,并且使得整个画面在不断的延伸之中体现了一定的节奏感。
(三) 《清明上河图》的完整性
从 《清明上河图》的全卷来看的话,整体画面主要是由农村、虹桥、汴河以及进城街道和城内闹市五个部分组成。在画面中,画家通过一座横跨河沟的小桥,从而把观者的视线带到了非常静寂的农村,并且在空荡的打谷场上放置了一个石碾滚,此外,在这种寂静的环境中,画家创作了两个人赶着几头驴出现的场景,从而使得观众产生了一种清脆的蹄声的联想。画卷到了汴河的时候渐渐变得热闹了起来。河上停着很多嘈船,在河沿上分布着一些稀稀落落的行人,从而使得整个画面产生一种由静到动的变化,这样就为在虹桥一段的高潮部分的做了一定放入铺垫。在虹桥的一段属于整个画面的高潮部分,桥上分布着拥挤的人群,其中有摊贩正在招揽顾客,也有马和驴在人群穿行,也有一些围观者进行指手画脚,整个画面人声鼎沸,这部分形成了是全卷的高潮。进城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街市了,形成了一副行人如织以及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画家通过这几部分的结构的描绘,从而构成了 《清明上河图》整体的结构和场景的完整性。
《清明上河图》的整体风格朴实但又劲健,是我国的绘画史上的一大瑰宝。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方式采用鸟瞰式来表现全景,这样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内汴河上下一片繁华的真实景象。本文从 《清明上河图》的手卷式的构图、画面的节奏感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具体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艺术,不仅能够为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而且能够为我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