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2019-12-22冯凯

人文天下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农耕特色文化

冯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举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振兴,五千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助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当下乡村发生的新变化,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乡村振兴。

党中央始终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在农村实行“三权分置”的政策,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同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村面貌发生重大改变,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为农村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有机遇就有挑战,当前农村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应准确把握当下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文化建设入手,通过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文化生态。

一、乡村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城乡发展差异逐渐缩小,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不高,供需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产量增加却没有改变以往的产业格局,集中表现为粮食直接出售,缺少深加工,没有延长产业链,经营结构单一。在急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农产品容易出现积压,这样就导致了供需结构不合理,比如花生、大豆供不应求,而小麦、玉米却供应过剩,由此导致供需结构存在错位。不可否认,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深加工,部分解决了供需问题,但大部分地区仍面临这样一种困境。

(二)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但多样化消费供给不足

徐勇在《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中谈到:“现阶段,农村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解决温饱问题后需要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市场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服务方式没有改变,因此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乡村价值的发掘力度不够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积淀了许多优秀传统,呈现出和城市不同的特色。乡村是乡村价值的载体,但是在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生活空间减少,生产空间压缩。许多独特的乡村发展潜力巨大,但缺乏理论指导,其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目前,人们缺乏发掘乡村价值的意识,片面追求城市生活,忽略了乡村价值,导致乡村价值被淡化。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薄弱环节

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被淡化,乡村特色文化没有被挖掘出来,存在众多薄弱环节。

(一)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不足

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形态,体现了劳动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随着耕种方式的改变,农耕文化存在的载体渐渐消失,乡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原有的乡村环境不复存在。《2016 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不仅已有2.6 亿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就业,而且村庄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从2000 年的66 万个行政村,减少到2016 年末的52.6 万个行政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被忽略,农耕文化的价值和内涵被掩盖。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要建立农耕博物馆,就体现了当下农村发展中面临着的这种问题。作为农耕文化的载体,建筑、遗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民间风俗也渐渐被淡化。

(二)乡村特色未被充分发掘

我国幅员辽阔,乡村类型多样,差异性明显,主要体现为地理差异、气候差异、风土人情差异。魏后凯在《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中提到:“截至2015 年,我国有54.21 万个行政村、264.46 万个自然村,村庄户籍人口高达7.65亿人。”各地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风俗民情,因此也就形成了多样的乡村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发展中没有深入发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没有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发展道路,乡村文化元素被忽视,乡村特色没有被充分发掘,就形成了单一的发展模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乡村建设和发展没有抓住本地区特色,盲目追求城市形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立足本地实际和特色,以居民需要为导向,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多样化发展道路。

(三)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

收入增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目前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还不到位。《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174.8 元增长至251.8 元,人均绝对值增量77 元,年均增长率13.86%。电视、手机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但是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具体表现为:农家书屋建成后没有被充分利用,面向人民群众的作品数量较少,文化惠民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阅读氛围还不浓厚。也就是说,缺乏对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引导,对民俗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单一,形式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部分资源闲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就导致了两种困境: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更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能真正反映农民的生产生活,不能符合群众实际需要,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四)文化新业态尚不成熟,文化新载体还不健全

农村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开发价值,当前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乡村旅游,通过乡村建设,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本地区的知名度,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制约了当前的发展,不能完全发挥文化的价值。同时,农村发展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养老、乡村共享经济的结合还不紧密,单一地发展乡村旅游会影响新业态的形成。此外,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还未形成共识,文化新载体形态还不丰富,文化在其中的核心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反过来也在塑造人。在实现文化振兴过程中,差异一定要凸显,角色一定要鲜明,这就要求充分发掘乡村特色,让文化与乡村建设形成良好互动。因此,目前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文化新业态尚不成熟,文化新载体还不健全。

三、繁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举措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18年3 月8 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乡村振兴作了重要批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繁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指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准确把握当下实际,是我们当前及今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指引。

(一)保护农耕文化

2014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农耕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是几千年来战胜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的力量来源,深刻体现了农耕文化巨大的包容精神和进取精神。针对乡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生态空间遭到破坏的问题,我们应保护好乡村生态,处理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规划》指出,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通过保护农耕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不断发展完善其内涵,让农耕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精神在乡村经济发展、政治建设、道德建设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也要与农耕文化相结合,通过非遗传承人培训等方式保护传统技艺。

(二)发掘乡村特色,寻找乡村新价值

陈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三次飞跃。我国各地情况不同,乡村价值呈现出多样性,应深入发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走有差异的乡村发展道路。《规划》指出,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各地区、各民族之间风俗不同,文化多样性明显,应从乡村特色出发,通过盘活各地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结合本地区风土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有特色底蕴、有创新观念、有地域风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发展和深入挖掘特色的良好循环,使乡村特色不断被挖掘,新价值不断被彰显。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文化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规划》指出,要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农家书屋建设为引领,大力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优势;通过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创新方式,长远谋划,充分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总之,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切实根据群众反馈提供文化服务,符合群众意愿,在乡村中形成影响力。

(四)发展文化新业态,完善文化新载体

目前,乡村旅游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推进新业态建设中应完善产业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养老、乡村共享经济紧密结合。农村地区有生态优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还应探索多种发展道路,注重文化体验,让文化在新业态建设中的地位更加明显。发展文化新业态的同时,还应完善文化新载体,通过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的建设实现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黄祖辉在《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应发挥其基础作用,同时通过“互联网+”的业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做到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人文、科技等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使文化新业态更丰富,文化新载体更多样,这是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值得我们大力倡导的。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的地位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当下乡村发生的新变化,认真分析文化振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保护农耕文化,发掘乡村特色,寻找乡村新价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发展文化新业态,完善文化新载体的形式;广泛凝聚共识,合理制定目标规划,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文化振兴。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科学把握文化差异,通过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通过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思路,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猜你喜欢

农耕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耕初体验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