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19-12-22郑天皓

人文天下 2019年18期
关键词:雕刻技艺文化遗产

郑天皓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与保护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主要类别便是传统民间技艺,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是发源并传承于我国民间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技术工艺。蛋雕技艺手法精巧,表现形式多样,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是国家与地区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技艺不仅技艺精巧、历史悠久,且广泛分布于我国不同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现阶段政府、社会与学界共同面临的一项意义重大且极具影响力的课题。

一、蛋雕的历史源流与发展

雕刻技术历史悠久,在明代散文家魏学洢所作的《核舟记》中,作者对雕刻给予了“技艺灵怪矣哉”的评价。蛋雕是雕刻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通过阳刻、阴刻、镂空、浮雕等手法,在各种禽类卵的外壳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等内容,因其手法精妙、难度大而广受民间追捧。

蛋雕在我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就曾提倡过“雕卵然后沦之”(《管子·奢靡》),这是关于蛋雕价值与技艺的最早记录。其后,蛋雕作品更是逐渐化身寓意吉祥的象征,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关于“镂鸡子”这种习俗的说明和记载,宋朝陈元靓则在《岁时广记》中记录了“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体现了千余年前蛋雕与民众生活的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至今,在江苏一带仍有在婚娶时赠送红鸡蛋的习俗。明代以后,人们开始将简单的文字和图案刻画在蛋壳上,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蛋雕技艺。近年来,蛋雕技艺在国内重新受到追捧,蛋雕艺术品频频出现在各类艺术博览展销会的现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年9月,蛋雕技艺作为济南市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并且获得了诸多观众的认可。

蛋雕技艺除了在国内有所发展之外,在国外也存在着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基督教传入欧洲后,便开始有人将蛋壳予以彩绘装饰,取其“新生”“重生”之意,使之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该习俗迄今仍流行于欧美等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地区。在俄罗斯,蛋雕更是皇室的御用珍品,法贝热所雕刻的“沙皇彩蛋”更是被世界众多收藏家所追捧。2001年底,法国一枚收藏过百年的法贝热彩蛋(又称“费伯奇彩蛋”)被拍出了近900万英镑的高价。

与国外蛋雕技艺相比较,中国的蛋雕技艺融入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更具备艺术性。中国蛋雕并不是一味追求工艺的复杂与修饰品的奢华,而是将诗词歌赋或者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融会其中,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同时,又可以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蛋雕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令蛋雕技艺成为集美术、书法、雕刻等多项技法于一体的艺术。

二、蛋雕技艺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

目前常见的蛋雕技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在蛋壳上进行装饰,即进行彩绘、镶嵌等,或是直接在切割后的蛋壳上进行装饰;其二是通过相关雕刻技术在蛋壳上直接进行雕刻,如采用阴刻、阳刻等技法,达到叙事效果。

蛋雕艺术品基于其出色的雕刻技法,其审美价值体现在多方面。一是体现在绘画技艺上。在蛋雕作品中,绘画基础往往是蛋雕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技艺,他们长于刻画细节,人物肖像栩栩如生,花鸟鱼虫也跃然物上。二是体现在制作过程中。蛋雕艺术家首先将蛋内侧的填充物进行清理,并小心地将一系列图案刻画于蛋壳之上,随后再进行阳刻、阴刻、镂空等一系列技法处理。蛋雕的制作并不是简单的对于绘画技艺与雕刻技艺的展示,而是更多体现着制作者对于生活的体会与感悟,借助对于现实生活的刻画,使观者更好地产生共鸣,增加蛋雕的艺术魅力和风韵。

(二)历史文化价值

蛋在我国民众的生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便有了寒食节馈送鸡蛋的习俗,而明清以来,民间在婚礼、生子、祝寿等时候,为了寓意吉祥,便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而后,商贩们还会在红蛋上刻画或绘画出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从此之后,鸡蛋便具有吉祥如意、身体健康的寓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看望老者与病患的时候,常常携带鸡蛋前去问候。而蛋雕作品不仅承载着蛋本身的美好寓意,更是记录着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成为了传统文化与故事的载体,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

三、蛋雕技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传承人才不足

蛋雕技艺较为复杂且十分精巧,在传承过程中,不仅需要手艺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与雕刻技术,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实践,一位蛋雕手艺人的训练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年轻人更倾向于投身高回报率的工作,难以承受蛋雕技艺初学时期的枯燥与磨练,随着蛋雕技艺传承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后继传承人才的缺口正逐渐显现。经调查,现阶段我国蛋雕技艺的主要传承人多分布于东北与山东地区,且年龄多处于40岁至60岁之间,40岁以下的蛋雕传承人寥寥无几,这突出体现了现阶段蛋雕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才困境。如果不能及时扩展社会对于蛋雕技艺的认识,蛋雕技艺将由于传承人的缺乏而失去传承的土壤,逐渐湮没在历史之中,难以再现。

(二)知名度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其精美与小巧的特点逐渐不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被边缘化。一方面,蛋雕的材料成本低廉,作品体积小,被许多人视为“雕虫小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忽视;另一方面,蛋雕所需的时间成本极高,且雕刻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凤毛麟角,导致社会对于蛋壳雕塑的定价与其实际的价值具有较大的偏差,使得民众更愿意去关注所谓“性价比高”的手工制品,而且蛋雕的易碎性也使民众倾向于收藏更有价值的瓷器、木雕等工艺美术作品。蛋雕技艺作为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项重要技艺,却尚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蛋雕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三)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

与许多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相似,蛋雕技艺往往也是通过传承人将手艺传承给子女或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自农耕时代便存在的传承方式,将技艺看作自己或家族的“私产”,在小范围内一代代将相关技艺流传下去。此种传承方式往往没有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工艺技巧的书面记载,以所谓“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授与传承。手工艺术家通过带领学徒进行大量手工实践,将雕刻技艺的基本技巧与核心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传授。而学生也只能在长时间的不断重复的实践中,由单纯模仿到添加具有不同特色的内涵创意至作品之中。与此同时,蛋雕技艺除了对手艺人的雕刻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之外,还对其绘画功底以及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着一定的要求。每一位蛋雕艺术家往往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这对于他们的继承者而言,不仅需要在专业技巧上不断打磨与模仿,更是要在生活中具有独特的体会与感悟,才能传承这一手艺的核心内涵。

通常情况下,一位学徒成为地方小有名气的蛋雕艺术家,至少需要十数年的努力与探索,如果没有对蛋雕技艺的热爱与坚守,很难将这一手艺坚持并传承下去。一位蛋雕艺术家终其一生时间,教授出合格的学徒也不过十余人,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数可能会更少。因此,这一较为封闭的传承方式阻碍了蛋雕技艺的传承,使蛋雕技艺容易失去发展的土壤,陷入传承的困境之中,甚至可能导致手艺的失传。

四、蛋雕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一)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与保护

蛋雕技艺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项技艺进行的所有保护应以传承人为中心和重点进行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首先是传承人,是拥有该项民间技艺宝贵知识和精湛技艺的代表者、承载者和传播者。民间手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口传心授的传习形式,许多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绝活秘技都是通过传承人作为载体沿袭下来。对蛋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合理保护,重视传承机制,是摆脱蛋雕技艺“人亡艺绝”困境的必由之路。

蛋雕技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也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截至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已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从这一名单可以看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选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且着重关注前几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中无传承人或传承人已去世的项目;与此同时,名单中纳入的传承人平均年龄较前几批也较为年轻,能够更好地为继承国家级非遗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地唤起了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注,对于优秀非遗项目的传承也具有较强的宣传效果,体现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正日渐重视,并推动各地政府对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完善。

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相比,传统手工艺的受众面相对较窄,不易被大众所接受和欣赏,再加上许多精妙手艺已经失传,蛋雕技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现阶段在黑龙江地区已有两位蛋雕艺术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而在山东地区,仅有一位艺术家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且已年近七十。因此,山东各级政府应当按照2015年颁布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指导,进一步明确非遗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物质激励,不断扩大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发掘与推选。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及教育机构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宣传和传承,从而进一步发现隐藏于社会中的蛋雕艺术家,深刻挖掘其内涵,为蛋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

(二)打破传统传承方式限制,拓展知名度

以往“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应将传承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中,培养出兼具一定理论知识与高超技艺的新时代传承人。蛋雕技艺传统的传承方式虽然可以基本较好地保存原汁原味的技艺内容,然而这一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的传承方式,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封闭性在现阶段并不利于蛋雕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一旦出现了传承人离世或转投其他行业的情况,有可能导致这一技艺人才的断层,使得该技艺走向消亡。因此,蛋雕技艺必须打破传统的传承方式,加强对于这一技艺的宣传,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7年6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在《非遗传承人的三个关键词》一文中写道,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不再看作是私产,而看作是民族的、历史的,是为将来的孩子们所保留的对象”。因而,非遗传承人应当打破“私产”的观念,一方面,将相关技艺充分向更多愿意去学习且有天赋的志愿者进行教授,摆脱传统的师生相授的怪圈,更好地为蛋雕技艺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借助视频等载体,非遗传承人可以将蛋雕的相关技艺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使大众对于蛋雕技艺产生基本认识,进而培养对于蛋雕技艺的兴趣,推进对蛋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结合时代精神,进一步发掘其内在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传统技艺的使用价值正逐渐消退,将其作为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深刻展示技艺的内涵与意义是其在新时代中取得新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2017)》要求“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而蛋雕技艺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技艺,更是体现着含蓄、内敛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2018年9月举行的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山东展区中,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济南蛋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单孟渤受邀前来向民众展示蛋雕作品,介绍蛋雕技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展品中不仅包括镂空蛋雕、人物肖像展示蛋雕手法的作品,也有紧密融合具有山东特色故事的蛋雕作品,体现着蛋雕作品不仅可以展示传统精神,更可以在新时代中结合时代精神取得新发展。

只有当蛋雕技艺立足于社会,来源于民众生活,深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真正挖掘出蛋雕技艺的内在价值。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蛋雕技艺与国内外的交流以及蛋雕作品的展示,使其得以被社会更全面地认识,并可以结合新时代精神,为蛋雕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在新时代中生存并延续下去。蛋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绝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能对蛋雕技艺产生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传统技艺与文化。

猜你喜欢

雕刻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
On art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雕刻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