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①
2019-12-22王学良
王学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海南万宁571533)
农业科研院所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肩负着农业国际化、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智能化等重任[1]。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正确的组织领导、优秀的人才队伍、高效的激励机制,还需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以充分挖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激发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潜能。研究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对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探讨适合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旨在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 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现状
1.1 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业科研院所都非常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为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一般都会出台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创新团队牵头专家遴选制度、创新团队骨干专家遴选制度、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等,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2]。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针对创新工程,专门出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综合管理办法》等制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也制定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指导性意见,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1.2 理念文化建设
农业科研院所有职工守则、科技人员道德准则、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也会通过趣味运动会、徒步健身等文体活动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宣传农业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千万家”的扎根农村、乐于奉献的精神来凝聚农业科研院所的价值取向,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3]。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党组2018年度就举行了6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各所站2018年度均举行了3~4次理论中心组的学习,结合乡村振兴、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以及中央大政方针,凝心聚力话改革、谈创新、谋发展,营造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4]。
1.3 标识文化建设
农业科研院所大都建有新颖、美观、大方的院区标识体系,甚至道路和广场也进行了标识,例如创新广场、科技广场、文化广场等;建有中英文宣传网站,有些农业科研院所还有微信公众号;院旗、所旗、院徽、所徽、奖状、证书、纸袋、水杯等均打上了各种标识,展示出农业科研院所良好的精神风貌[5]。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公开征集海口院区广场名称、对院训进行公开投票、公开征集院徽、所徽等,营造出“院所光荣我光荣”的价值理念。
1.4 设施文化建设
农业科研院所统筹安排资金,科学制定院所园区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谋划院所区环境文化建设,配置文化设施,将农业科研院所打造成环境优美、和谐宁静、特色突出、形象鲜明的院所环境,既可赢得院所职工的归属感,也增添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区内布局体育设施,文化活动室,吸引不少周边居民来院区锻炼。
2 文化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关系
不同的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上有不同的成绩,归根到底是由于农业科研院所的文化差异造成的[6]。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文化并不是实现创新的原动力,但是它们却可以促进创新的实现,而更多的情况是,不适当的文化在阻碍着创新的实现,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文化,创新就必然会受到阻碍[7]。”
2.1 文化软实力与创新能力提升
文化成为一种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时,它是凝心聚力的精神动力和吸引力,这时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农业科研院所的文化软实力往往体现为院所在长期奋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接受和传承的价值体系,是院所综合素养的直接体现,包括艰苦奋斗的钻研精神、科技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精神、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使命感等[8]。文化软实力往往根植于院所独特的发展历史及文化传统,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文化越来越成为院所团结和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院所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软较量”在潜移默化中运巨变于无形,作用于科技创新工作时会成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巨大动力[9]。
2.2 文化硬实力与创新能力提升
文化由意识形态转变为物质形态时,它是强大的物质生产力,这时的文化便是一种硬实力。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孵化器,在中国,大部分的农业科研人才选择留在涉农高校及各类农业科研院所,使得涉农企业的自主研发力量较为薄弱,必须依靠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实现快速发展,作为农业科研院所,院所文化中的“责任与担当”精神通过实践,就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以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10]。
3 文化建设目标
3.1 增强文化自信
农业科研院所文化自信是员工对院所文化底蕴的肯定和底气,是对院所发展历程的认同和崇拜,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富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向前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11]。
3.2 提升综合实力
通过构建综合文化力量,提升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农业科研院所综合实力,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科研事业不断创新,增强研发能力,产生一批高水平、高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以领先行业先进水平,不断创造和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同时,大力增强创新团队的能力建设,推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坚持市场导向,引导社会力量投身科研研发工作,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12]。
3.3 强化服务能力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科学技术的生产能力,一方面配合国家战略,主动充当国家研发力量的主力军,鼓励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研成果为社会及经济服务,为国家贡献发展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以公众的科普需求为切入点,推动科普服务产品市场发展,开展科普展览、打造科普旅游、发展科技教育及促进创业就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创新科学传播方式,增强科学体验效果。大力应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开发科普互动展品、产品,丰富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13]。
4 文化建设路径
4.1 完善体制机制
通过改进体制机制,将抽象化的文化建设逐步具体化、可视化。将文化内涵融入农业科研院所管理机制的建设中,让文化在院所的管理中贡献力量,让体制机制在无形中弘扬院所的文化[14]。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人才流动、成长及使用的通道,激发人才的科技创新欲望和能力。
4.2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文化建设同样如此,没有理想信念的文化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无法成为事业的指引,因此,要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家国情怀,共建富强“大家”和幸福“小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更要发扬敢想、敢做、敢担当的精神,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为伟大的中国梦尽心竭力,建功立业。
4.3 注重文化传承
创新不意味着否定过去,每个农业科研院所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多年的“开疆拓土”的科研生涯过程中都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文化的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求真务实的本分不能忘,这与现如今的农业科研院所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意图是一脉相承。近年来,学术界乱象不断,部分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剽窃、抄袭科研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传承的断流造成的,因此,科研人员更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文化原创,坚持科研原创,拒绝剽窃,杜绝抄袭,用文化塑造更加可靠的科研创新观。
4.4 坚持与时俱进。
“三超”精神是大庆油田广大科技人员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也要有“超越权威、超越前人以及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引领科研人员不断挑战技术极限,凝心聚力打造创新团队,持续宣贯科研创新新理念,提高创新文化在全体员工中的认知程度,让文化理念在实践中逐步由理论转变为创新生产力。
4.5 认同个人价值。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一线的科研人员往往更注重其科研工作的社会价值认同感,而弱化其个人价值的认同感。事实上,科研工作者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科研院所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并认同人才的个人价值,善于发现人才,并且给予人才一个发展的平台,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肯定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予科研人员良好的待遇和成长机会,才是人才长盛不衰的基础,让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热情,鼓励创新,宽容创新,不断提升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15]。
4.6 建设文化设施
文化场馆设施是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展示院所文化的窗口,农业科研院所往往具有科研与科普双重职能,文化设施建设也是院所履行科普工作职能的条件之一,必须要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以及科普信息化建设,提升定位,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普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