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刘伯温与诸葛亮历史评价的省思

2019-12-22陈立骧

关键词:孔明朱元璋刘备

陈立骧

(高苑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台湾高雄 82151)

本文旨在对协助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刘基(字伯温),其历史评价为何总是略逊于只有辅助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字孔明)之种种原因,作一探讨与省察,并尝试提出几点浅见,以提供刘伯温研究专家们参考,俾利于刘伯温学术在未来两岸、东亚与世界的研究、发展及落实。

全文共分三部分:一是“前言”,旨在简要说明本文的问题意识、研究因缘、次第与目的等;二是“对伯温与孔明历史评价之省思”,旨在对孔明历史评价何以略高于伯温此一问题,寻觅与论述其各种原因;三是“结论”,旨在综览全文,并作出总结,以简要呈现本文的论点。

在正式对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历史评价作一省思之前,笔者拟先在前言交代以下五点事项:

(一)本文的主要问题意识

笔者之所以撰写本文,主要系由以下的问题意识所引发:为何协助朱元璋推翻元朝、“一统江山”并建立大明帝国的刘基(按:刘基,字伯温,以下一律称“伯温”,公元1311 - 1375年),在历史上或一般人的评价当中,似乎总是略逊于只有襄助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按:诸葛亮,字孔明,以下一律称“孔明”,公元181 - 234年)呢?其实,就建功立业的“事功判断”①“事功判断”与“道德判断”都是“历史评价”的一个标准与一个部分:前者主要就历史人物所开创之功业或所展现之才华,来评断其历史地位与价值;而后者,则就历史人物之道德、人格与修养等,来评断其历史地位与价值。比如:同样评价秦始皇、汉高祖与明太祖等人,若我们以“事功判断”为准,则他们三位开国皇帝都可获得第一流的历史评价与地位;但若我们以“道德判断”为准,则他们三位开国之君:一无用心之良善;二无涵养之功夫;三无高尚之人品,故其历史评价与地位便无足论了。与实际成果来说,伯温成就明明远高于、大于孔明,但为何其历史评价总是不及孔明呢?其原因安在?

(二)本文的研究因缘

笔者幼年时,即时常听闻家乡长辈与舞台戏子,不断地论及孔明与伯温二人。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之中,虽然我认为他们两位都好厉害,都具有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博古通今、观星望斗与呼风唤雨的惊人能力,但其实我心里总觉得:自己佩服孔明好像比佩服伯温多些,或者说是自己更喜欢孔明一点。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笔者这样的心理现象,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觉得听孔明、刘备以及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着实让我内心感动、激荡与澎湃不已。

而在多年之后,当我第一次有幸受邀至浙江省温州市参加“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时,原先我是想撰写伯温与孔明两人的历史评价之论文的,但由于自己学术专长系中国哲学,写中国哲学的论文既专业又快速,因此我便撰述了《刘基“天道论”初探》一文与会,以初步证成伯温除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与文学家之外,更是一位思想自成体系的哲学家或理学家①陈立骧的《刘基“天道论”初探》提交于2006年12月中国大陆浙江温州市举行的“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该文后来被收录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参见:陈立骧.刘基“天道论”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

而就在今年暑假期间,笔者又幸运受邀参加今年12月上旬于浙江省温州市举行的“第三届刘伯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以笔者便希冀趁着这样的善缘,来撰写关于伯温与孔明的历史评价之论文,以一偿多年之宿愿。于是笔者便在高苑科技大学、高雄科技大学及乐龄大学(老年大学)里对我所任教各班级学生以及诸多教职同仁们,作随机的民意调查,以让他们对孔明与伯温的历史地位作一评断;同时我又参考诸多的网络民调,以客观论断孔明与伯温的历史地位;此外,我也请教与询问过许多亲人与朋友,结果除了笔者就读研究所的小儿以及笔者办公室的助理陆小姐高估与高视伯温外,其他各方面的民调结果都显示出:就一般人来说,对孔明的历史评价都是高于伯温的,或是大家佩服或喜欢孔明的程度乃是高于伯温的②笔者对两校各班级的年轻学子以及对乐龄大学的资深前辈们所做的他们对孔明与伯温两人之历史评价或好感度的调查结果,大约都是3∶1左右,这样的比例其实是有点悬殊的。又,2012年史学家俞荣根先生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想要了解中华民族最崇拜的人物是谁?最后,一万两千两百八十份有效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华民族最崇拜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思想家孔子,排名第二就是政治家诸葛亮。参见:诸葛亮:因为什么成为人们心目中完美的政治家?又因为什么他可以不朽?[EB/OL].[2018-5-20].https://kknews.cc/history/9j68k38.html。由此可见,孔明在国人心目中历史评价与地位之高,乃是伯温所无法比拟的。再者,孔明不只国人极为钦佩,就连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对他也极度推崇的。日本销量极佳的《周刊文春》,在2005年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他们想要了解的是:当代日本人最崇拜的一百个世界名人是谁?最后结果,中国人只有两个人入选,一个还是思想家孔子,排名第八十七位,另一个就是政治家诸葛亮,排名第二十八位。调查显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人,在他们心中,最完美的政治家就是诸葛亮。参见:诸葛亮:因为什么成为人们心目中完美的政治家?又因为什么他可以不朽?[EB/OL].[2018-5-20].https://kknews.cc/history/9j68k38.html。另外,我们亦可从“孔明有入祀孔庙的东庑西庑之先贤先儒,而伯温却无入祀孔庙的东庑西庑之先贤先儒”一事,来断定:孔明的历史评价与地位,确实是伯温所不及的。。

基于上述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因缘,于是笔者便发愤撰成本文。

(三)本文的研究次第

而由上述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因缘出发,笔者于是拟出了本文的研究次第:(一)首先,在第一节中,先交代本文的主要问题意识,以及本文的研究因缘与目的等;(二)其次,在第二节中,再对孔明历史评价何以高于伯温此一问题,寻觅与论述其各种原因;(三)最后,再综览全文,并作一总结,以简要呈现本文的论点。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要对伯温相较于孔明的历史评价,作一翻案文章①众所皆知,清圣祖康熙皇帝就曾对明太祖与明成祖之历史评价,作过翻案文章。一般认为:中国历史,在政治上,最兴盛的两大皇朝与明主,乃是西汉之武帝与唐朝之太宗;在文学与文化上,最灿烂的两大朝代乃是唐代与宋代。可是康熙皇帝却认为:明太祖朱元璋之治绩与功业乃是“治隆唐宋”的,而明成祖(或明太宗、永乐皇帝等)朱棣之治绩与功业,则更是“远迈汉唐”的。或许多数人并无法同意康熙皇帝之论点,但康熙作为一位在位六十年的英明之君,以其身为皇帝之所见、所思、所经历与所体验者,当能很好理解与臧否同为帝王的朱氏父子,也必有凡人所不知与不见之处。因此,康熙的翻案文章,仍是具有相当之参考价值的。,并论证伯温的智慧与功绩诚在孔明之上,而是要找到有神机妙算之能与一统天下之功的伯温,何以在历史评价上总是略逊于孔明的各种原因,以提供给当前伯温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参考,以利于伯温学在未来两岸、东亚与世界的研究、发展及落实。

(五)本文的行文方式

而本文为了论述的迅速与便利,也为了清楚呈现对伯温与孔明历史评价的论点,故下文将采取“枚举论说”的行文方式,亦即:先列举出若干条原因,然后再逐条论证或论说,以帮助读者迅速并清楚地理解及掌握本文对伯温与孔明历史评价的论点。笔者希冀藉此引领读者们去思考甚至批判本文的论点,而有助于伯温学术研究的推广与深化。

而由于笔者学术专长系中国哲学而非历史学或历史哲学,也只读过有关伯温与孔明的部分著作,且仅以短暂时日撰成本文,因此本文势必有诸多疏漏与误谬之处,祈请诸位师长先进与专家学者们能不吝指正为荷!倘赐南针,则不胜布谢之情!

一、刘伯温的历史评价何以不及孔明之原因

拙见以为,伯温之所以在历史上的评价不及孔明,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十余点,兹分别论述之。

(一)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历来戏剧、影片与动漫等的影响

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流传极广的小说,以及历来许多戏剧、影片与漫画等对普罗大众的影响。

众所皆知:记载三国时期史实的正史乃是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但《三国志》可能只对三国专家、历史学家与部分士大夫有较大的影响;至于为数极多的普罗大众——包含识字与不识字、高学历与低学历,以及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者,他们对三国史实的认知与了解,基本上乃是深受《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及历来许多戏剧、影片与漫画等的影响。而偏偏《三国演义》以及历来的戏剧、影片与动漫等,都将孔明神仙化、名士化与圣贤化了。本来《三国志》中孔明的形象就已经相当正面了,再加上《三国演义》以及历来的戏剧、影片与漫画等,对孔明形象与能力的推崇、夸饰与渲染,于是乎孔明的正面形象便深植于民心,而广受普罗大众的推崇、尊敬与膜拜了。

相形之下,虽然伯温的形象与能力,也同样受到戏剧、影片等的推尊与夸饰,但《三国演义》以及依据《三国演义》所改编的戏曲与影片等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实在是远远超过了后世戏剧与影片对伯温形象夸饰与推尊的程度,因此,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也就属于极其自然之事了。我们可以这么说:伯温与孔明两人在民间虽然同样都被夸大、渲染与神化,但因《三国演义》以及依据《三国演义》所改编的戏曲、影片与动漫等的影响力实在过于深远,故孔明的正面形象才变得更加鲜明与更为深植人心,而为伯温所不及。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实可说:罗贯中以及历来许多的说书人、制片人、编剧、导演与演员等,真的是孔明及其后代子孙的大恩人啊!

(二)一般人都存“贵古贱今”的心理

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一般人都存“贵古贱今”的心理,都会认为:古代人的人格较为崇高;古代人的人品较为高贵;古代人的智慧较为深邃;古代人的识见较为通透,以及古代人的才华较为卓越等。因此,在西方,希腊三哲之后,就没有人在学问深广与教育理念上,再比得上希腊三哲了;古希腊艺术之后,就没有人在建筑与雕塑上,再比得上古希腊艺术了。而在东方,在孔、孟、老、庄之后,就没有人在道德与智慧上再比得上孔、孟、老、庄了;在李、杜、韩、苏之后,就没有人在诗歌与文章上再比得上李、杜、韩、苏了;在左丘明与司马迁之后,就没有人在史册撰写上再比得上左丘明与司马迁了;而在二王父子之后,也鲜少有人能在书法艺术上再比得上二王父子了。凡此种种,都是常人“贵古贱今”的心理表现。

而“贵古贱今”既然是一般人心理的正常表现,那么放在伯温与孔明的历史评价上,当然也是极其自然与十分适用的。试想:孔明的年代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之久,而伯温的年代距今才六百多年而已,亦即:孔明远于伯温有千余年之久。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孔明与伯温二人,(传说中)都具有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博古通今、观星望斗与呼风唤雨的惊人神通,但众人在历史评价上,认为孔明高于伯温,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吗?!更何况长期影响人们的《三国演义》之作者罗贯中,根本就是与伯温同年代——元末明初——的人,而且他实际上才小伯温九岁,因此,在他眼里,孔明的地位高于伯温,根本就是不证自明之事,根本就是极其合理之事——因罗贯中的心理与常人一样,也是“贵古贱今”的。

(三)杜甫、李白及历代许多骚人墨客之诗作,歌咏孔明之影响

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杜甫、李白以及历代许多骚人墨客之诗作,歌咏孔明之影响。

如上文所言,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三国演义》以及历来的戏剧、影片与动漫等,确实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除了《三国演义》与各种戏剧、影片与动漫等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知名的骚人、墨客与文人等之作品,对孔明的历史评价产生过较广大与较深远的影响吗?本文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历来正面评价与歌咏孔明的诗人与诗作实在太多了。如:“诗圣”杜甫就曾写过多首歌咏孔明的诗歌,对他表达了钦佩之心与景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2]以及“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3]又如:“诗仙”李白也曾写过歌咏孔明,并以孔明自况的诗歌,“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4]由于李、杜二人的名气实在太响亮,而且又是中晚唐以及五代以后所有诗人、文人的共同偶像,因此,他们歌咏孔明的诗歌——尤其是杜甫的诗作,自然就会大大地提高孔明的历史地位与评价了。

而除了杜甫与李白之外,历代还有许多诗坛大家也不断地歌咏与赞叹孔明。如:元稹就写过称许与赞叹孔明的诗句:“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5]又如:白居易也写过钦仰与推崇孔明的诗句:“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6]再如:陆游也写过歌咏与赞许孔明的诗作:“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7](《书愤》)另外,像文天祥也曾写过赞扬孔明的诗作:“斜谷事不济,将星殒营中。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世以成败论,操懿真英雄。”[8](《怀孔明》)等。由于上述诗人也都是文学史上的大家,不仅知名度高,同时对社会也有巨大的响力,而他们如此地高度推崇孔明,因此,孔明的历史地位能如日中天,也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了。

(四)儒家“忠”(于君、国)观念之影响

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四个原因可能是:儒家“忠”——忠于君、忠于国——观念之影响。

众所公认:儒家思想乃是中华文化与东亚文化的主流,它对历来的华人与东亚人民的影响极为深远。而儒家核心观念的“仁”,其最重要表现,在“私”领域,乃是“孝”;在公领域,则是“忠”。而孔明对刘备、刘禅与蜀汉,正彻底表现出儒家“忠”的精神。他一生对刘备与蜀汉,可说是忠心耿耿、从一而终。即使在白帝托孤、刘备过世之后,他虽然是蜀汉权力最大的人,但还是对后主刘禅呵护备至、十分效忠。他最后并因“忠”于刘备、刘禅与蜀汉的关系,而在五丈原的军旅之中劳累至死。我们可以这么说:孔明一生的行谊,其实就是儒家忠君爱国精神的极致体现,他根本就是我国历朝历代“忠臣”的最高代表与典范。

至于伯温,则他虽然也是一位充满儒家理想的传统士大夫①拙意以为:伯温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五术、文武兼备,而且博晓古今各家之义理、词章与典故,但其实他的价值观与基本立场还是儒家的,他的“内圣外王”之观念与作为仍是很强的。,但毕竟他在青壮年即四十多岁以前,乃是先任职于、效忠于元朝的;其后在中晚年时期才改为效忠朱元璋与大明王朝。虽说他在仕元与仕明时,也都对君王与朝廷忠心耿耿,但衡诸史实,伯温在政治上与宦海上,确实是前后有二心的。我们可以这么说:若与孔明相比较,则孔明才、德均备;至于伯温,则才高,但在“忠”之德行上却显然有所亏损。也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伯温的历史评价自然就比不上孔明了。

(五)人类的同情之心与悲悯之情的影响

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五个原因可能是:人类的同情之心与悲悯之情的影响,尤其华人社会总是同情弱者、失败者与悲剧英雄。

凡人皆有同情之心与悲悯之情,尤其深受儒家恻隐之心与佛教慈悲之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影响的中国人更是如此。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特别同情弱者、失败者与悲剧英雄的民族。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我们都高度评价项羽、关公、岳飞、文天祥与郑成功等——就世俗建功立业的角度看,他们皆为失败之悲剧英雄,而反倒贬抑许多历代帝王——就世俗建功立业的角度看,他们乃是成功的英雄豪杰。其实连中国与东亚人民最崇仰的孔孟二圣,他们一生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在周游列国,拟从政济世失败了之后才返乡投身于教育事业。所以若就世俗建功立业的角度来看,则不只上述英雄是失败者,即连孔孟二圣也是失败者。

既然人皆有同情之心与悲悯之情,既然华人的心理总是同情弱者、失败者与悲剧英雄,那对于只是“三分天下”,且于公务与军务中累死、病死的悲剧英雄孔明,评价自然就会高于“一统江山”的伟大军师伯温了。

(六)孔明文章以“情”胜,感人肺腑程度超过以“理”胜的启人哲思的伯温文章

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六个原因可能是:孔明文章以“情”胜,感人肺腑;伯温文章以“理”胜,启人哲思。而偏偏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对人的影响常超过理性。

为何会如此呢?拙见以为:这是因为孔明的文章以“情”胜,感人肺腑,而伯温的文章,则以“理”胜,启人哲思,但偏偏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对人的影响常常是超过理性的缘故。伯温善于说“理”,尤其是善于借寓言、故事等来说“理”,因而读其文常能启发哲思、扩大视野与增长智慧。而孔明虽然也会说“理”,但他的笔锋常带真“情”实“感”,故其文在说“理”中常常是蕴含深“情”的。而且这样的真情是很容易打动读者的,是很容易令人热泪盈眶与激情澎湃的。笔者自己在读他们两人的文章时,就有这样的感受。而由于孔明在其文章中,常显露出浓烈的忠诚之情,因此,他的名篇《出师表》,便不知感动了多少忠臣义士。南宋谢枋得的《文章轨范》即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高度评价了孔明文章的忠诚精神与感人程度——孔明至“忠”才使人哭。

综上,两人的文章一以“情”胜,一以“理”长,这正是伯温历史评价不及孔明的又一原因。

(七)刘备、孔明君臣相待以诚,感动人心远超过朱元璋对待伯温之颇多心机与算计

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七个原因可能是:差一个真心相待的主子:刘备、孔明君臣相待以诚,感动人心;朱元璋则对伯温颇多心机与算计,且没把伯温当成自己人。

就笔者自己对三国史与明史粗浅的认知,拙意以为:不管就正史《三国志》或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记载来说,刘备与孔明这对君臣,乃是相待以“诚”的。此点我们只要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去恳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辅佐刘备后,刘备的充分信任与授权,以及刘备临终前对孔明的“白帝托孤”,便可知:刘备对孔明确实是非常真心诚意的。换言之,对孔明来说,刘备真的是一位真心相待的主子,同时他们二人相待以“诚”的事迹,也颇令人动容。

至于朱元璋,则他在登基称帝、一统江山之前,确实是相当倚重伯温的,因此时他需借着伯温来打天下;但当他即位称帝以及一统天下之后,对伯温却是利用之中处处提防,因为伯温的才识、谋略太高,且伯温又是浙东士人而非自己同乡的淮西人,所以在朱元璋心目中,伯温其实不算是自己人,不算是自己真正信任的心腹。换言之,朱元璋对伯温颇多心机与算计,他根本不是一位对伯温真心相待的主子。此点我们只要看伯温的封爵、俸禄、官职与过世情形,便可得知③封爵部分,与伯温同为朱元璋股肱文臣的李善长,封为第一等的“韩国公”爵,而伯温则仅封为第三等的“诚意伯”爵;俸禄部分,李善长年薪4 000石,而伯温却只有240石;官职部分,朱元璋曾任用徐达、李善长、汪广洋与胡惟庸等才华不及伯温者为中书丞相,但伯温却从未与焉;而过世部分,则亦有可能伯温是被朱元璋唆使他人毒害致死的。。

至于差一个真心相待的主子,为何会是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的一个原因,其理由乃是:君臣之间若真心相待,则动人、感人;若不真心相待,则无法动人、感人,甚至于会令人感到厌恶与排斥。因人是感情的动物,只要读历史、看戏剧、阅小说,会受到感动,则对剧中与书中人物的印象必深、评价定高。此点我们只要细细思索便可得知——高度评价刘、关、张的情形,亦是如此。

近期,巴斯夫接连完成了一系列对拜耳业务及资产的收购。该交易与巴斯夫现有的作物保护、生物技术以及数字化农业业务形成战略互补,标志着巴斯夫进入种子、非选择性除草剂、杀线虫剂种子领域。通过收购,实现了巴斯夫在农业领域的重大转型,不仅巩固了其在农业解决方案领域的市场地位,同时为种子业务的增长带来新机遇。

由于孔明有一位真心相待的主子,他们君臣二人相处会感动人,而伯温则没有,因此,对伯温的历史评价自然就不及孔明了。

(八)孔明之“出师未捷身先死”感人肺腑,伯温的可能被国君所毒害则仅令人唏嘘

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八个原因可能是:孔明最后累死与病死于军旅之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伯温则可能被国君朱元璋所毒害,两人逝世的方式差很多,孔明感人肺腑,而伯温则令人不胜唏嘘,甚至于觉得冤枉不值得。

世人皆晓:孔明在刘备于白帝城托孤与过世后,便总揽蜀汉内外与军政庶务。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夙兴夜寐,宵旰忧勤。他除了与孙吴重修旧好,致力于农田、水利与盐政的建设,以及往南征抚少数民族之外,也曾五出歧山、北伐曹魏,希冀恢复汉室。而就在第五次北伐曹魏,驻军于五丈原时,孔明终于劳累过度,以至于病重而辞世了。可以这么说:孔明的过世是可歌可泣的,是令人钦佩的,是感人肺腑的。因为他充分体现了忠君爱国的伟大情操,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正因如此,孔明才博得了当世及后代人们的高度敬重与赞扬。

至于伯温,他在投效朱元璋之后,也是尽心尽力、呕心沥血地效忠与辅助朱元璋,举凡各种战略与战策,他都细心谋划与执行,同时也获得极佳的成效,而终能襄赞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而在明朝建立之后,他也继续担任监察与弹劾百官的工作,对其职务兢兢业业、尽忠职守,只可惜其主子朱元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为了确保其朱氏王朝能传之久远,于是便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而伯温的死,当然真正的主谋者,笔者亦以为可能是朱元璋。而若真是朱元璋,则伯温便是“真心换绝情”,而死得令人感到不值也不胜唏嘘了①关于伯温的死因,各家说法不一,而笔者却有自己的一点小小浅见,那就是:(年届64的)伯温的“风寒”或“生病”乃是远“因”;而朱元璋派遣丞相胡惟庸带御医赐药而加速伯温的病情恶化,则是近“缘”或是“导火线”;至于究竟是朱元璋或胡惟庸谁故意要毒害伯温,则笔者以为朱元璋的嫌疑较大。这是因为伯温再怎么说也是开国功臣与朝廷重勋,若无朱元璋(或明或暗地)授意,则胡惟庸怎敢自行毒害伯温?而御医又岂会听胡之言而赐毒药予伯温?又,笔者当然也不排除并非朱或胡真的要毒害伯温,而是御医诊断病情有误,同时药方不适合伯温体质,才造成其病情恶化而死亡的可能性。。

由于孔明与伯温两人逝世的方式差别很大,孔明感人肺腑,伯温则令人不胜唏嘘,而人是情感的动物,因此,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不也是很自然的事吗?

(九)孔明有一感动人心与赚人热泪的托孤史,而伯温则无

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九个原因可能是:孔明有一感动人心与赚人热泪的托孤史,而伯温则无。

众所周知,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以及报关羽被杀之仇,于是亲率蜀汉大军对东吴发动了战争。而在夷陵大战失利,汉军覆没,损失惨重后,刘备忧思成疾,到最后在白帝城病逝而魂归离恨天。病逝前刘备急召其子刘禅以及孔明与李严等人在白帝城交代后事,刘备并将蜀汉的军政大权等委由孔明负责,并交代刘禅要视孔明如父如师,而将扶持后主与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予孔明,同时孔明也含泪答应,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白帝托孤”情事。

我们由“白帝托孤”一事,可知:一、刘备与孔明的君臣之“义”;二、刘备待孔明之“诚”;三、也是最重要的,孔明对刘备之“忠”——于刘备生前,忠于刘备;于刘备身后,忠于刘备遗嘱与忠于后主。而这样的表现,乃是可歌可泣的,乃是可以感动人心与赚人热泪的。

相对于孔明有一感动人心与赚人热泪的托孤史,伯温则无。伯温诚然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朱元璋的生命力实在太过旺盛,活得也够久。在伯温过世之后,他竟然还足足活了23年才去世。而且在这23年之中,他还不断地诛杀开国功臣与屠戮文武百官,让人觉得他简直是一个精神病患与杀人魔王,因而令人深感厌恶。这样的情况对比刘备对孔明的“白帝托孤”,我们只能说:“白帝托孤”对孔明的历史评价,实在有许多正面加分的效果——因感动人心;而伯温,则因缺少对读者与民众催泪的“托孤史”或类似事迹,故在历史评价上,失分不少①其实从第四个原因一直到第九个原因,都有一个共同要素或精神贯穿于其中,那就是:感动——孔明的忠诚、文章、奋斗、过劳与辞世等表现,以及他与刘备的相处及互动等,都在在令人感动。试问:人生在世不就是在追求一种感动吗?不就是在追求对学问、工作、生活,以及对亲情、爱情、友情、乡土情与国家情等的感动吗?孔明与刘备之情谊,以及孔明对刘氏父子与蜀汉之种种表现能让时人与后人感动,但伯温则否。伯温诚然是一位充满理想、志向与抱负的儒者(士大夫),也是一位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与文学家,但他与朱元璋的相处,则不仅不会令人感动,而反倒使人对其处境、待遇与结局等,多了些不值之感与唏嘘之情,甚至于会怀疑其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能力——他既然那么厉害,但为何无法预知其境遇而安然脱身呢?。

(十)民众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元末明初时期的关注

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十个原因可能是:因众人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元末明初时期的关注,故对于孔明的关注与评价自然就超过伯温了。

在中国历史上,汉末三国时期可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仅短短不到百年,但却在不到百年的历史中,突然间冒出一大批第一流的仁人志士、文臣武将、英雄豪杰与名人雅士,像文坛的三曹父子及建安七子,沙场的吕布、关公、张飞、赵子龙,以及集政治、军事与谋略家于一身的曹操、孔明、周瑜与司马懿等,都是一等一的不凡人物。我们简直可以这么说:汉末三国时期简直就是春秋战国(先秦)时期的再现,或者说:汉末三国时期根本就是一个小春秋战国(先秦)时期;相形之下,元末明初虽然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也是三雄鼎立,但该时期的仁人志士、文臣武将、英雄豪杰与名人雅士们,不仅在“质”与“量”上均不如汉末三国时期,同时,他们之间竞争与互斗的精彩度也不及汉末三国时期。

由于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特殊,一流菁英人才的涌现,以及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与争妍斗艳,实在过于精彩、扣人心弦,因此,后世对此时期及其人物之兴趣与关注,实在远远超过元末明初时期及其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众人对孔明的正面评价超过伯温,不也是很自然的事吗?

(十一)对各自所处天下局势之通透了解,孔明早慧于伯温

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十一个原因可能是:对当时天下局势的通透了解,孔明应该早慧于伯温。

刘备三顾茅庐时,孔明才27岁,可是他对当时的天下局势,却早已了然于胸,并有整体的大战略思考,他实在是一位相当早熟、早慧的军事战略家,诚无愧其“卧龙”之美名也。若非后来关公躁进北伐曹魏,以致大意失荆州,以及刘备执意攻取东吴,以致有夷陵之役大败一事,则孔明或许可以带领蜀汉一统三国;至于伯温,则他虽然也是一位早慧的天才——23岁即考中元朝之进士,但他在未遇朱元璋前的青壮年时期,却是十分忠于元朝与忠于良心,以至于有“四进”(四次入朝为官)、“四出”(四次辞官下野)之事,而当他看清天下局势,对一统江山有整体的战略思考,则已经是年近半百了。由于伯温遇到朱元璋时已年近半百,其学问、器识皆已成熟,故他后来表现出辅佐之功,亦属较为合理与当然之事。我们可以这么说:对各自所处的天下局势的通透了解,孔明应该是早慧于伯温的。因此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由此点来看也算是相当合理的事了。

(十二)孔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观念影响中国人“大一统”观念至为深远

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第十二个原因可能是:孔明《后出师表》中的“汉贼不两立”与“王业不偏安”等观念,影响后世中国人“大一统”观念至为深远。

大家都知道:欧洲历史以分裂或分立为常态,而中国历史却以统一或归一为常态。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军事上的英雄豪杰,均视江山一统为当然,皆以追求天下统一为其毕生职志。当然,影响与形塑中国人大一统观念的因素有很多,如西周的封建大一统,秦朝的郡县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以及董仲舒公羊学的“春秋大一统”思想等,其中,两汉的四百年统治以及孔明在《后出师表》中所提及的“汉贼不两立”与“王业不偏安”等观念,对后世中国人“大一统”观念的形塑,也有深远的影响:汉朝的四百年统治,影响了中国人的统一观(视统一为常态),以及中国人的汉王朝、汉民族与汉文化意识;而孔明的“汉贼不两立”与“王业不偏安”等观念,则是汉王朝、汉民族、汉文化意识正统化的代表。汉朝及孔明之后,争汉王朝、汉民族、汉文化之正统,以及不能偏安、寻求统一变成中国人的共同意识、愿望与表现。其影响从孔明身后一直延续下来,如岳飞的“还我河山”、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都是深受其影响所提出的政治军事主张。

由于孔明《后出师表》中的“汉贼不两立”与“王业不偏安”等观念,影响后世中国人“大一统”观念相当深远,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也就不足为奇了①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除了上述十二个原因之外,其实可能还有:一、孔明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而尽心辅佐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刘备;而伯温则“知其可为而为之”,在盱衡时势之后,才投靠与辅佐他认为可夺天下的朱元璋;二、诸葛亮的形象具道家精神:潇洒飘逸与羽扇纶巾;而伯温则个性刚直,嫉恶如仇,且有江湖英气等。限于篇幅,笔者不再对它们多作论述。。

二、结 论

经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一)虽然(传说中)孔明与伯温两人,都具有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博古通今、观星望斗与呼风唤雨的惊人能力,又,虽然就建功立业的“事功判断”与实际成果来说,伯温的成就乃是明显高于与大于孔明的,但就两人的历史评价来说,伯温却是不及孔明的。

(二)本文之所以说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所持的理据主要是:不管是就笔者对所任教两所大学的学生、乐龄大学的前辈与诸多教职员所作的随机调查,或是参考若干论断孔明与伯温历史地位的大陆与日本的网络民调,还是就笔者所亲自请教与询问过许多亲友的看法,甚至于就“有无入祀孔庙的东庑西庑之先贤先儒”一事来看,结果都显示出:对孔明的历史评价都是高于伯温的,或是大家佩服或喜欢孔明的程度乃是高于伯温的。

(三)而伯温所得历史评价之所以不及孔明,其原因本文以为至少有以下十二点:

1.《三国演义》以及历来无数戏剧、影片与动漫等的影响:伯温与孔明两人在民间虽然同样都被夸大、渲染与神化,但因《三国演义》以及依据《三国演义》所改编的戏曲、影片与动漫等的影响力,实在过于深远,故孔明所得历史评价才会高于伯温。

2.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贵古贱今”的:由于“贵古贱今”系一般人心理的正常表现,而孔明年代远早于伯温年代有千余年之久,因此,对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也就属于极其自然之事了!

3.杜甫、李白以及历代许多骚人墨客之诗作,歌咏孔明之影响:“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以及历代许多知名的骚人墨客,都曾撰写过许多著名诗作,尤其是杜甫,歌咏与赞叹孔明最力。由于他们或为文坛的超级巨星,或为文学史上的大家,对后世的影响力相当巨大,而他们既然如此高度推崇孔明,因此,孔明的历史评价自然就会高于伯温了。

4.儒家“忠”观念之影响:由于儒家思想乃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因此,它的“忠”观念影响华人世界极为深远。孔明对刘备、刘禅与蜀汉,正彻底表现出儒家“忠”的精神。他可说是我国“忠臣”的最高代表与典范;而伯温,他虽然也是一位儒者,但毕竟他是先效忠于元朝,再效忠于明朝的,所以他在政治上确实是前后有二心的。而此点,也是他所得历史评价不及孔明的一个可能原因。

5.人类的同情之心与悲悯之情的影响:凡人皆有同情之心与悲悯之情,尤其深受儒家恻隐之心与佛教慈悲之情影响的中华民族,更是一个特别同情弱者、失败者与悲剧英雄的民族,如高度评价项羽、关公、岳飞、文天祥与郑成功等悲剧英雄。既是如此,则对于因公务累死、病死的悲剧英雄孔明的历史评价自然就会高于“一统江山”的伯温了。

6.孔明文章以“情”胜,感人肺腑;伯温文章以“理”胜,启人哲思,而偏偏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对人的影响常超过理性:伯温善于说“理”,尤其是善于借寓言、故事等来说“理”,因而读其文常能启发哲思、扩大视野与增长智慧;而孔明虽然也会说“理”,但他的笔锋却常带真“情”实“感”,故其文易使人热泪盈眶与激荡澎湃,而这也是孔明所得历史评价之所以高于伯温的一个可能原因。

7.伯温差一个真心相待的主子:刘备、孔明君臣相待以诚,感动人心;朱元璋则对伯温颇多心机与算计,且没把伯温当成自己人。刘备对孔明,乃是自始至终真心相待的。此点我们只要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孔明辅佐刘备后,刘备的充分信任与授权,以及刘备临终前的“白帝托孤”,便可得知;至于朱元璋,则他在未一统江山之前,虽然也相当倚重伯温,但当他一统天下之后,对伯温却只是利用之中又处处提防,因为在他心中,伯温根本不算是自己人。此点我们只要看伯温的封爵、俸禄、官职与过世等情形,便可得知。

8.两人逝世的方式差很多:孔明最后累死与病死于军旅之中,而伯温则可能被国君朱元璋所毒害。孔明因充分体现了忠君爱国的伟大情操,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故其过世乃是可歌可泣的,是令人钦佩的,是感人肺腑的;至于伯温,则虽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朱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为了确保其帝位能传之久远,于是便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而伯温的死,真正的主谋者,也极可能是朱元璋。苟若如此,则伯温之死,便令人不胜唏嘘,甚至于觉得不值了。

9.孔明有一感动人心与赚人热泪的托孤史,而伯温则无:刘备在夷陵大战失利后忧思成疾,之后遂有“白帝托孤”一事,而由“白帝托孤”可见刘备与孔明的君臣之“义”、刘备待孔明之“诚”,以及孔明对刘备之“忠”。至于伯温的情形则不然。在伯温过世之后,朱元璋还活了23年之久,而且在这23年之中,他还不断地诛杀功臣与屠戮百官,让人觉得他根本就是一个精神病患与杀人魔王,因而令人深感厌恶。对比于孔明“白帝托孤”的可歌可泣,伯温无类似之托孤史,确实在历史评价上有些吃亏。

10.因众人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元末明初时期,故对于孔明的关注与评价自然就超过伯温了:汉末三国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在不到百年中,突然间冒出一大批一流的仁人志士、文臣武将、英雄豪杰与名人雅士。我们简直可以这么说:汉末三国简直就是春秋战国的再现。相形之下,元末明初的人才,不仅在“质”与“量”上均不如汉末三国时期,同时,他们之间竞争与互斗的精彩度也不及汉末三国时期。由于众人对汉末三国及其人物之关注,实在远远超过对元末明初及其人物之关注,因此,对于孔明的关注与评价自然就超过伯温了。

11.对当时天下局势的通透了解,孔明应该早慧于伯温:刘备三顾茅庐时,孔明才27岁,可是他对当时之天下局势,却早已了然于胸,并有整体的大战略思考,孔明可说是一位相当早熟、早慧的军事战略家,诚无愧其“卧龙”之美名也;至于伯温,则他虽然也是一位早慧的天才,但他真正看清天下局势,并对一统江山有整体之战略思考,则已经是年近半百,投效朱元璋时之事了。而因对天下局势的了解,孔明应是早慧于伯温,故伯温的历史评价不及孔明,自然是合理之事了。

12.孔明《后出师表》中的“汉贼不两立”与“王业不偏安”等观念,影响后世中国人“大一统”观念相当深远:虽然影响与形塑中国人大一统观念的因素有很多,如西周的封建大一统,秦汉的郡县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以及董仲舒公羊学的“春秋大一统”思想等,但孔明在《后出师表》中所提及的“汉贼不两立”与“王业不偏安”等观念,也是有着深远之影响的。孔明之后,争汉王朝、汉民族、汉文化之正统,以及不能偏安、寻求统一变成古代中国人的共同意识、愿望与表现。其影响可谓深远。由于孔明影响后世中国人“大一统”观念相当深远,因此,对孔明的历史评价自然就在伯温之上了。

猜你喜欢

孔明朱元璋刘备
最含蓄的画谏
最含蓄的画谏
读懂刘备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我爱孔明锁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草莽皇帝朱元璋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