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12-22邵献平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和平

邵献平, 张 玉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跨国公司、大数据、国际组织等席卷而来,在国家间发挥着扭转乾坤的神奇效应。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1],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益诉求带动了互通有无的全域来往,衍生出了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凝聚中国智慧思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等宏大的人类发展课题,他把握了历史制高点,展示出了一个大国领袖该有的责任担当和该有的博大胸襟,进而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答案。

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缘由,探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2]。中国超越了感性的直观,对世界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站在马克思时代观的高度,解决“两大公害和三股潮流”的世界弊病,遵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倡议。

(一) 时代观指向:站在时代的“潮头”

1.“地球村”让世界变“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我们所处的地球越来越变成我们所居住的“村落”。1964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一词。书中从当前社会在交往方式、文化形态等发生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村落都市化”走向“都市返村落化”,阐释了“地球村”的概念。一方面,“村落都市化”是指在社会发展初期,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个人对个人直接的、口语化的交流转化为个人对多人的非直接、文字化的交流。而另一方面,“都市村落化”意味着当前的电子媒介发挥着“反都市化”的逆向作用,使得个人的交往又重回到一对一的映射模式。简言之,地球虽然在地理区域上十分辽阔,而快捷的信息传递使全球人民即时联系在一起。

2.“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通常来讲,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的联系力度更强、世界生活范围扩展更广、国与国政治经济的依存度更深、人们全球意识的萌生更快。世界各国的联系不再是碎片化、分散化、零星化的状态,而是构成了相互联系、密切合作的统一体。在全球化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全球化,它既启示人们认识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性,又引导人们凭借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期实现。这都是因为“资本”的趋利性,“资本”往往能够灵敏地嗅出利润的“气息”,它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而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中流动,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占尽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往往能在这里获取高额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也十分喜欢栖居在这里,同时资本也带来了高风险、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因而经济全球化一面代表着机遇,一面代表着挑战。

3.“大数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3],数据游离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之中。新一代的生产率以及消费盈余必然会在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中突飞猛涨,这会极大地促进各个行业提升生产能力和质量。事实证明,大数据正在逐步扩大它所占据的领域,如当前的电商产业、慕课、物流配送、VR等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拓展新的运营模式,创造大数据时代下的新业务。这种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大数据的精确判断力和先行预测力,也就是说各个行业利用大数据能够较好地掌控从生产、消费、营销、补给等方面的未来趋势。在大数据市场的刺激下,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喷涌而出。“数据驱动”必将成为行业保持竞争优越性和支配性的重要据点。

(二) 问题观指向:解决“世界难题”的大国担当

1.两大公害。第一,霸权主义的专横跋扈。“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强行干涉、控制小国、弱国的内政外交,在世界或地区称霸的政策和行为”[4]。将时间拉回二战后,美国与前苏联是扬起霸权主义大旗的典型国家。二战后,美国获得了经济、军事的“甜头”,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以其所长攻其所短”的肆虐扩张,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同时,前苏联也成为了另一个重量级大国。苏联是与美国在国家各个领域不相上下的竞争对手,同样对外追逐霸权。两个超级大国对外的激烈霸权竞争,牵动着国际和平的“神经”,全球陷入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之中。第二,恐怖主义的为非作恶。恐怖主义主要是通过非合法、非正当、非人性的手段,制造恐怖暴力事件,故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企图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如在2017年斯德哥尔摩卡车袭击事件中,恐怖分子采取极端暴力行为,攻击手无寸铁的民众,引起社会动荡,胁迫政府的屈服,进而达到其组织的某种目的。恐怖主义并非一种原生物,而是一种派生物,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是恐怖主义的滋生土壤,霸权主义的干涉与扩张是恐怖主义的孕育温床。

2.三种态势。第一,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从总体角度来看,国家间的关系相对缓和,国家间的利益彼此依存,国家间的冲突渐行解决。从局部角度来看,局部区域仍呈现出间断性、短时性的紧张局势,大多由领土、资源、宗教等争端引起,例如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第二,宏观稳定与局部动荡。宏观环境上是有序稳定的,但微观地区时而也有动乱的萌发。如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的动荡等;传统安全威胁依然是“余波不停、治理不净、预防不止”,而非传统安全威胁“生根发芽、多番抬头、愈演愈烈”,两者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第三,整体和平与局部冲突。和平依旧是世界的“一坛美酒”,在世界散发迷人之香。但局部地区仍存在战争的“一剂毒药”,它正在或潜在地威胁着地区人民的安全。如朝核危机、南海争端等。今天,在世界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世界问题,历经沧桑数千年的文明演进,饱经风霜数百年的国际社会从来没有如今天这般有休戚与共、唇亡齿寒之感之识。世界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亟待国际社会回答的大问题。

(三) 价值观指向: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稳定器、助推器、加速器。首先,和平表现为社会排除战争冲突而形成稳定形势,这不仅符合各国发展的利益要求,而且保障了人类的延续存在。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两次规模浩大、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稳定发展的轨迹;二战后,新式核武器的出现,对整个人类的安全埋下了致命的威胁,一旦爆发核武器战争,人类终将踏上自我毁灭的道路。由此看来,只有和平才能铺就人类的康庄大道。其次,发展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体量与质量的提升,为保障世界人民的福祉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各国存在实际发展的不平衡,所以特别要综合考量落后的、欠发达的国家经济。据调查,全球仍有多个极度落后的国家,全球仍有约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审时度势,只有坚持发展才能让世界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实现共享共赢共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为解决世界难题,彰显了大国领袖的世界关怀和国际担当。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思想,解读中国外交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6],正所谓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是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系。合作共赢力求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在共赢中夯实合作,它应该成为各国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对外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中而来,是从新中国和平外交的实践中而来,是从中国人民世界情怀的呼唤中而来。

(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000年传统智慧的承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睿智的理念,为当代中国恰当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智慧之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致分为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如“夙夜在公”的勤政之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担当,阐发着爱国情感。第二,以“仁爱”为核心,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思想,“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帮扶之道,塑造着了个人的精神品格。第三,以人伦价值为要,重视人伦道德。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关系,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第四,以追求道德境界为尊,渴望高层次道德需要的实现。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真理渴望,“德者,本也”的德行为重,一个人只有明德、修德、养德,方可成就大业。中华5000年文明的力量注融在中国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中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5000年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在外交场上的传承和运用,塑造国家风貌,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际互信,理智解决国际冲突,与世界携手共享出彩的发展机会。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中国60年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承前启后,是对新中国60年和平外交策略的时代深化,是对新中国60年和平外交实践的时代延续。第一,在“两极格局”的冷战时期,为缓解国际紧张局势,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弹响了中国和平外交优美的旋律,演绎出和平外交强大的意义图景。第二,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和平与发展是以当代视角发掘当代世界建构的必然选择,而战争、贫穷的老路只会“拖后腿”。第三,基于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事态,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搭建国家发展的“安全圈”。第四,在世纪之交胡锦涛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当代社会的方向判断,是未来社会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样本参考。第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承袭我国对外政策的优良传统,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新环境,开启外交新征程、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世界情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国家心为心、以人民心为心,从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抓建设、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7]57,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的利益融汇进整个人类的利益,促使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形成利益交汇点,形成利益同向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7]57-58,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之花”在全人类的浇灌之下枝繁叶茂。同时,中国人民在中国精神的滋养下,形成和平、发展、共生的精神境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朝着全人类的解放前进。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毋庸置疑的逻辑分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义,转变了现有的国际陈规和发展观念,传递和平发展、互帮互助、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促使各国携手共建世界的“百花园”。中国复兴之路的成功,来源于中国自信,来源于中国机遇,来源于中国实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哲理思维、价值观念。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诸多捕风捉影、恶意攻击等话语纷纷陷入不攻自破的境地,中国声音在世界上的传播力、解释力、影响力逐渐倍增。同时,中国方案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出奇制胜、大放异彩,其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的频频点赞。

(一) 中国自信:从韬光养晦到中国方案

1.韬光养晦:实现中国发展。当上世纪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度出现“崩盘”时,国际反华势力的敌对眼光纷纷聚焦于中国,采取了各类围堵的手段,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为此,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方针,讲求中国的“厚积薄发”。他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8]。当时,“西方化=全球化”的刻板思维成为强势定论,中国面临着“西强我弱、一元主导”的国际格局,“韬光养晦”的治国举措实属上上之策。中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取得了瞩目成就,打破了西方的隔断,绕开了西方的单向发展模式,改变了西方的国际统治模式。

2.中国方案:传播中国经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屡创“新高”,中国发展迈入新境况,中国实现了从站、富、强的三次质性突破,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步调更为稳定,后劲更为强大,为世界各国的前行“话金句、出点子”,形成一系列的中国方案。例如中国积极参与达沃斯论坛、APEC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分析世界发展趋势,思考全球增长新动能;中国呼吁《巴黎协定》的实施,通过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推进国内减排,设立低碳示范区、启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项目等推动全球气候应对机制;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等等,扶持发展中国家的建设。虽然,当前某些西方国家仍表现出一副“欲加之罪”的嘴脸,将“中国崛起=中国威胁”。但是,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坚持“你好、我好、世界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7]59,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沐时代春风,共享时代机遇,共谋时代前景。

(二) 绘就蓝图: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

1.中国倡议:为解决世界难题指明方向。党的十九大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大前进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指明灯,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旨在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人类的共商共建共赢共享,“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7]58-59。当前,国际发展进入智能化、数字化的高层次阶段,国际关系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洗牌”,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思潮泛滥,全球性难题日益突出,等等。审时度势,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适应世界的大变革,从而促使各国响应时代的呼唤,树立命运与共的意识,通过对话驱动、合作驱动、交流驱动打造伙伴关系,避免“假合作、真冲突”的敌对关系。

2.国际共识:对中国方案的高度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吻合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回应了国际发展的时代诉求,因而在世界上收获了一大批赞同者、拥护者、实施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9],“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从人类的价值共识角度提出的,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国际社会的云集响应。例如联合国相关决议多次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公开化、正式化、国际化地承认了中国主张、中国倡议、中国思想;各国积极加入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投行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加快建立国家间的紧密合作;2018年12月中美会晤,中美两国在关税、双边经贸等达成重要共识,中美关系再度回温。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国际社会已经接受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 中国实践:“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机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行动中成长,转化为实践、收到实效。中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切切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分贝更加响亮。例如,中外文化交流蓬勃开展,相继举行“相约北京”艺术节、“中意文化交流”、“印迹国中”等活动;沿线交通建设不断完善,亚吉铁路、“义新欧”班列、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马来西亚槟城二桥等投入使用;共享经济发展机遇,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14403.2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谈到的,“‘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10]。“一带一路”是各国搭乘我国发展“快车”的高速公路,是各国互利互惠的繁荣之路,更是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之路。

“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分享、相互理解的关系格局,实现了从独赢、单赢的狭赢局面到双赢、多赢的共赢局面。“一带一路”架起了各国沟通合作的桥梁,贯彻铸剑为犁的和平理念,创设安定、安全、安心的国际环境,传承创新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对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总之,“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小步”,更是引起世界如火如荼、突飞猛进的“一大步”。在此过程中,中国既交到一大群真朋友、好朋友,中国发展顺应世界潮流;同时,世界也寻到了中国这样的“良工巧匠”,中国方案由世界共享。

四、 结 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群体已设,方案已建,价值已显。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上扮演两种角色,既是主角又是配角,既是提出者又是践行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上中国外交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高奏合作共赢的凯歌,最后达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同向并驱、自由切换、多面共鸣”的状态。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和平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博弈·和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