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新时代地方文化人才培养
2019-12-22王笃祥
□ 王笃祥
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聚焦我国社会发展的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与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呼应,文化领域也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掀起了打造高原、勇攀高峰的时代文艺新浪潮。而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资源,文化人才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吸引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人才、成就文化人才、留住文化人才,不仅关系一城一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文化方针的成效和质量,还将影响本地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一、全链条发力,建立系统化的文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形象地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文化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实践性强等特点,只有经过全方位、系统性、连续性的培养,文化人才才能在积累一定文化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满足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文化人才政策制定必须立足自主培养,围绕地方整体发展定位,全链条发力,建立系统化的文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增强地方文化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科学的文化人才培养路径应是一个包含艺校基础学习、岗位实践历练和定期回炉深造的复合过程。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多地区出现了文化人才断层现象,随着老一辈艺术家和创作、管理人才相继到龄退休,年轻人才储备不足、能力不强成为影响地方文化繁荣发展乃至有序传承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文化人才的系统化培养、综合性发展和全面性提高提供保障。要加大对艺术类中专开设地方文化发展急需的戏曲、曲艺表演等专业的支持力度,在院团引进人才方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采取事业招聘或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的方式,择优录用相关专业毕业生到院团工作,让优秀艺术学子想学习有学上、毕了业有单位、进了单位能成长、经过历练能成才,确保文化行业人才培养、输送渠道通畅。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定期选拔优秀青年人才进入文化艺术类专业院校继续深造,或利用“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艺术人才“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等机会,为优秀青年人才在本专业领域内的业务能力提升提供助力。2016年,武汉市提出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方案,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除按照“特任特招、特事特办”的原则引进一批优秀戏曲人才外,还提出了打造“台柱子”、培养“戏苗子”、播撒“戏种子”的口号,在艺术人才培养政策上兼顾艺术人才成长不同阶段,是文化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典型案例。
二、多方位布局,解决文化人才分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文化建设中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以及不同区域、领域间文化发展结构不合理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制约新时代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地方文化人才培养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精准施策,以促进地方文化更平衡、更充分、更可持续发展。
1.着重培养善于开拓文化发展新境界的拔尖人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当前,随着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陆续完成,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央及各地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度加大,文化领域日益呈现出新方向、新业态和新趋势。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把握文化发展新形势,促进以文旅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新、创作能力提升,已成为当前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化部门应借助于“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计划” 等文化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不断加强对文化领军人物、高素质文化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坚持实施以项目促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引进艺术大师开展文化项目,培育本地文化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改善文化人才的素质。要在准确定位地方文化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建立鼓励文化人才突破常规、大胆实践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基于本地优质文化资源的实践创新,解决地方文化原创力不足的问题。鼓励文化创作人才深入基层体验新时代、新生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式反映新矛盾,创造新形象、新风格,推出具有时代品格、中国气派、地域特色的新文化成果。
2.注重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强弱关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关系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目标的达成。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地方文化实力、提升地方发展品质的重要途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对政策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文化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又要加强对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代表的技艺高超、责任心强的民间文化能人的培养。自2016年开始,国家文化部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为在相互交流学习的基础上促进济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发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大部分都在基层。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有利于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序传承,为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涵养后劲。
3.抓紧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抓紧培养一批了解国际文化行业发展态势、掌握文化发展规律、熟悉文化市场规则、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支持本地文化拔尖人才独立承担重点项目,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本地文化项目团队,提升地方文化人才合力。引进培养一批文化经营人才,做大做强文化艺术产业,强化文化演出经营,并使之成为本地重大演出活动的主要载体。培育一批演艺机构和经纪人,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文化演艺衍生品的创意、生产和营销,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项目,有效带动本地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
4.成功案例分析。2018年,济南市人才办先后出台了《济南市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计划实施办法》《济南市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为面向社会引进人才、自主培养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该计划是一个具有鲜明导向性、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政策,明确了引进培养扶持艺术人才的两种途径。一是搭建聚集人才平台。通过建立艺术大师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老艺术家工作室等方式,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培养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既有对专业文艺人才的引进和扶持,也有对民间艺人的扶持培养;既注重引进外来人才,又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和深造;既可以发挥已有中老年艺术名家的示范效应,又能够培养和推出有潜力的青年文艺人才。二是实施人才支持计划。通过实施文艺名家引进工程、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民间艺人扶持培养工程、在职人才培养深造工程、创作演出团队扶持和个人奖励工程等5 项工程,全面提升全市文化系统艺术人才专业水平。计划用3 至5年时间,聘任10 名左右艺术大师、引进20 名左右艺术名家、扶持20 名左右民间文化优秀人才、培养50 名左右文化系统优秀艺术人才,打造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层次艺术人才队伍。2019年1月,该政策落地之后的首批“青年文艺之星”正式公布,入选者都是所在单位和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很多人还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大院和城市社区舞台为广大群众演出。他们获得资助也必将影响和引导更多青年向他们看齐,从而带动济南整个文化人才队伍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本地文化事业向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柔”与“韧”兼顾,积极应对人才虹吸效应
人才虹吸效应是指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能够将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吸引过来,促进本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人才虹吸效应具有双面性,它既可以为城市引才、聚才提供助力,也可能在稀缺人才方面因为其他更先进地区的虹吸而造成本地人才流失。就文化人才来说,优秀的舞台艺术编、导、演人才都是比较稀缺的文化资源,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才待遇和相关政策的落后,这些人才也更容易向更具优势的地区和单位流动。因此,为防止优秀人才流失对本地文化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提升文化人才普惠性待遇的基础上,还应针对高端人才和稀缺人才制定科学合理、“柔”“韧” 兼顾的用人政策,引导人才安心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1.制定好科学合理的人才标准。人才的认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政策能够取得的实际效果。从有利于地方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优秀地方文化人才一般应具备先进性和地方性两个特性。先进性即人才应至少在全国范围内、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成绩或明显的发展潜力;地方性即人才的成绩或行业影响力是深深扎根地方文化热土、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或依赖地方文化政策而取得的。相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更强调人才的普适性和先进性,地方文化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服务地方,因此有必要强调人才的地方性。当然,并非所有的文化人才都必然同时具备先进性和地方性,但从政策制定的初衷来看,如果罔顾这两个方面,地方人才政策实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2.“柔”与“韧”兼顾,防止人才流失。“柔”即在人才政策制定中,对于高端人才和稀缺人才采用灵活机动的用人模式。以“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引进本地文化发展所急需的人才,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本地相关文化领域发展和特定人才培养。“韧”即通过各类激励扶持政策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同时,设置一定的政策黏性,针对不同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分类指导,构建多元化、立体化、连续性的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做到环境吸引人才、事业成就人才、机制激励人才、学习提升人才、制度保障人才。鼓励文化人才立足岗位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绩,实现优秀人才与本地文化事业互促互进、彼此成就,既推出人才,又留住人才的育才用才目标,有效防止人才流失。(该文系2018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成果,编号:JNSK18D27;作者单位: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