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城镇化进程中人才流失的问题探究

2019-12-21姚闯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城市化人才发展

姚闯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的流失和人力资本的对外流动常年逆差,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然而当前西部人才外流问题形势日趋严峻;扎根西部的人才越老越少。因此,如何留住人,吸引优秀的人才,成为了新时期我国城乡发展进程中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共同做好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止血人才外流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是实现城乡结合一体化的根本

一、人才在西部地区的特殊性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当农业、工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农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无法再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居民向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其本质是城乡融合一体化,协同发展。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首次超过了50%,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城市型社会。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对我国地方政府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城市化不再是以往简单地将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性质的变化,“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中国政府领导人李克强在2012年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会议上也明确表态:“中国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市化。”不再片面的要求城市化速度;而是对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进程也由高速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推进城市发展质量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的目的在于以雅安市姚桥新区城市化转型进程为例,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以及所面临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的分析。更为合理化、高效化地开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不仅是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保障,也是我们国家实现西部人才强国的必要途径,因此,进一步打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视野,是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城镇化进程中新的实现形式。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援助逐步增多,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西方人才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之本

根据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在现代社会,有两套简单的等级系列规则,用于体能,技能和智力:为了获得身体健康,技能和智力,社会支付的费用是1:3:9;人体力量,技能和智力对社会财富的贡献是1:10:100。说明培养和扩大人力资源可以提高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这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人才兴国战略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民族地区更加需要注入中高端人才,人是城市化进程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我们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人才可以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民族地区资源丰富:自然土地资源,大量耕地和可开垦的荒地,天然的草场和大型牧场;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以及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优质的动植物资源,如野生药材和土特产。要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优质的人才和劳动力,科技的手段来驾驭它们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人才会利用资源,调动资源,使用资源,民族地区丰富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在人才的掌控下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

(三)做好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结合的基本保障

由于封闭经济的长期自发发展,民族地区人们的观念陈旧而保守,其价值观,经济观点和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相矛盾。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当地实际,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发挥地方优势。加快民族城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人力资源良性循环发展。

二、西部城市化进程中人才流失的现

人才队伍的结构方面:截至2018年底,民族地区的人才占比中,党政机关人才大概178万人,约占西部地区人才总数的5%;公司企业管理型人员约771万人,占西部地区人才总数的22.3%;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1219万人,约占西部地区人才总数的34.5%;高级技能人才491万人,占西部人才总数的13.9%;农村实用人才808万人,占西部地区人才总数的22.9%;社会工作人才49万人,占西部地区人才总数的1.4%。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经济技术社会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并没有缩短东西部经济的差距。相反,这种差距越来越大。发展西部离不开人才战略。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现状:西部地区人才总量较小,西部地区人才素质较低,专业结构不平衡,人才资源难以上市,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环境较为严峻。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人才流动常年逆差

统计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西部地区人才外流总量已超过人才流入量的两倍,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已达到较高的数字。从1980年到1995年,新疆有20万人流入大陆。在同一时期,该地区的人才流入仍不到流出量的十分之一。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动逆差情况更加严重,人才流失率常年居高不下,即便在国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西部人才流失也只是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而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二)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根据人力资本相关理论,人才的流动和人才自身水平及其外部需求密切相关,人才素质水平越高,区域企业和机构追求的越多,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高质量,高学历和技术人才流失也是其中的支柱。调查数据显示,在近几十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新疆流失人才中的一多半都为高素质的技术骨干或学术性人才,人数已达到10多万之巨。同期宁夏、甘肃等地区培养的硕、博士及教学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存在流出流入间的逆差。这表明西部地区高素质人才流失的严峻形势。

(三)流入地多为中东部发达地区

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动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据统计,西北地区重点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流出量是转移人数的2.2倍。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失去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3万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普遍拥有更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更高的薪资水平、更好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考虑到一些家庭因素,如儿童教育,家庭医疗,社会保障等,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落后。导致薪资水平、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建设都普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导致西部地区对外省人才的吸引力弱,对本地区人才的留存力不足。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自然差距仍然是人才从西向东流动的主要原因。

(四)双重流失现象并存

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不仅仅存在为人才自身与人事关系共同迁出西部地区的情况,还存在人事关系仍保留或挂靠在西部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但人才本身已经在外就职、求学、出外访问等情况。这种情况下,人才已经实质上离开了西部地区,无法发挥其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但仍占据着单位的名位,享受着西部地区为人才保留提供的一些待遇与福利。这种流失现象可以称为隐形流失,是区别于人才及其人事关系完全迁出的显性流失的另一种在西部普遍存在的流失现象。双重流失现象在西部地区一直呈现并存的局面,并且由于监管不善与裙带关系,这一现象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可以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梯度流动可以使西部人才走出封闭的环境,从而振兴人力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根据推拉理论,西部的各种条件不如中东部,留不住人,将人才推走,中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强大人才引进的拉力作用下,使得西部面临留不住人的窘境愈演愈烈。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更需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反梯度流动。从而改革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局面。民族地区一直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具体而言,人力资源外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原因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大量人才以及多年来分发的高校毕业生,在他们将青年时期投入到落后地区的发展之后,“落叶根源”的想法使他们带着两个白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将西方的解放留给了“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鼓励大城市和沿海大学生和知识青年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而这一代人已退休或即将退休,他们的后代也大多数留在这了大城市、大城镇,鲜有人才继续回到西部工作和生活。

(二)环境原因

有关生态学的理论强调,环境是人才生存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物质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学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人才缺乏导致人才流失。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西部地区的主要劣势。外加西部经济状况一直缺乏资金和市场,经济生产水平较低,产业驱动能力较弱,创新创业环境不佳;科教环境缺少启动资金,教育水平较低,高水平大学和中小学教育发展缓慢;人民的政治和法律意识薄弱,科学文化水平低,人文环境不够高。反观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上学、就业、住房条件好,生产水平和投资环境俱佳,也就不难理解“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三)公共政策

中部地区经济环境普遍薄弱,优秀科技人才缺乏优势政策,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现有的政策措施缺乏对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和创业的激励,尽管它们在短期内可以发挥更明显的作用。但它无法解决人才短缺,技术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根本问题。当前的一带一路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但是本身的内部性还有所欠缺,当地政府也缺乏自身的、因地制宜的政策导向。

(四)管理机制

中西部地区人才管理落后。为了留住人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区往往直接给钱分房子、异地办公等管理体系,不能实现人才的柔性共享,使得这些人才在城镇化进程中缺少管理制度的制约,大多依旧不在民族地区工作,只是偶尔去指导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存在许多弊端,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良性的管理机制,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四、对策及建议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外流现象不是单一片面和孤立的,是伴随着国家重大方针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形式变化而变化的,人才的流失也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等系列问题的发展而得到改善。为了解决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从国家、市场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打好就业牌、打好感情牌、打好教育、医住房等牌。这里有几点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以消费促发展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人们存在着预防动机,所以不愿意消费而是把购买生活必需的那部分以外的收入储蓄起来。所以在接下来,雅安市政府的财政政策首先是要完善新区配套的公共设施,降低居民在基本生活方面的消费成本,增加对未来生活发展的信息,一方面是构建新型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由于户籍制度等相关原因,还有农村居民并未完全成为市民,缩小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的差距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政策是居民行动的风向标,要让居民了解新兴的城市区域将是政府重点发展的目标。随着城市的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居住以及消费场所不断完善。但城市化的最终目的要是回归到居民本身,要让新迁移的居民有长期安居的激励,才能使新城区内居民能够自主地选择居住与生活,其消费能力才会逐渐上升,新区才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城市化才是有意义的城市化。

(二)发挥新区中心功能,产业发展制度

即集约发展的城市化。必须重视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第一,应当夯实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公共和农村服务三大基础性服务业在姚桥新区的发展,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与信息和科技服务。第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姚桥新区。依托姚桥新区重大产业基地、商业中心和城市功能区等特点区域,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以此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将产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过程,认为某一产业的发展就会带动和引发产业部门的全面成长,从而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9]政府做好引导,产业融合布局合理化,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点所在。

(三)促进人才柔性共享

努力提高人才的工资和福利,改善住房,医疗,交通,通信等生活条件,帮助人才解决户籍,家庭安排,子女上学和就业的忧虑。同时,我们必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如办公设备,测试设施,信息材料,研究经费和支持人员,使人才有效工作。其次,通过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将加大对西部人才流动的特殊管理方式,形成规范合理的秩序。引入倾向政策,设立中西部地区人才专项基金,弥补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劣势和不足。是要尽快就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建设的实施提出意见。要加大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例如,西部地区人才发展基金的建立将倾向于资助博士后研究站,博士后工作站和海外学生创业。鼓励和动员各种投资基金和各种捐赠,参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促进中央国家机关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合作。第三,结合西部地区特色,建设新能源,环境生态,功能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精密合成研究中心。呼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提供直接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资本注入的多元共建模式。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坚持留住人才,通过体制机制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增强人才归属感,留住和运用核心人才和特殊人才,避免和限制国内高校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才能止血人才外流。

五、总结

因此,西部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和人才外流的常年逆差是有据可依的,西部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在教育,通过对西部城镇化的进程中人才外流的队伍结构、高素质人才流入东部,双重失流现象并存的分析,找到它的历史原因和西部的环境因素与公共政策、管理机制进行了验证。我们只有将科教事业搞上去,做好就业、福利、户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础条件,才有本领,有资格在当今的人才抢夺战中占有先机,只有付出的更多,更加丰厚的条件才能引进外来人才,本土人才要打好感情牌,增强人才归属感,共同为西部地区做些实打实的贡献。为西部城镇化进程贡献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