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的路径探析
2019-12-21李鲁静毛玲朋洪晓畅
李鲁静,毛玲朋,洪晓畅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1.团委;2.学生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医学高等院校承担着培育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阶段是医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要通过生活化培育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码成跟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活动,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有效举措。
1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的内涵与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医学生普遍接受、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首先要从医学生生活点滴中寻找到其落地生根的土壤,让医学生在日常言行举止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1.1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的内涵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讲话精神,我们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指大学生培育方式、方法的生活化,采用大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凝聚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结合医师职业道德要求,要增强医学生的培育的时效性,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着理论与历史的必然性,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实践性、科学性和传承性来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由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诠释了一个人具有怎样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要看经历着怎样的社会实践,人们的生活是最基本层次的实践活动,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开展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应当与生活结合进行[3]。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无疑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具体表达,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3],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根本意义的规定性。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基础上高度凝练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医学生的生活,为医学生所认可并接受,成为医学生的生活、价值需求,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意义重大。首先,生活化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源于生活、引领生活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生活中,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过生活从而引发医学生内心的共鸣,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生活化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当代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内化未能达到有效预期,特别是当前信息多样化导致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传统道德信仰的动摇,容易混淆医学生的视听,导致信仰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医学生生活的深度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回应医学生在生活中的利益需求,又要遵循医学生的接受意趣,同时应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切实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和深刻道理,进而引领医学生的价值追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困境与挑战
医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往往更加倾向于对具体实践的感知,却忽略了将理念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脱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现实困境。
2.1 高度概括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脱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一直都是按照“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医学生扮演着理论知识的接收者,容易吸收那部分不再需要自行加工的、较为直观的知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教师在向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往往也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医学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医学生,没有被掰开揉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处于理论的空洞形态,无法满足学生对生动形象的事物会充满兴趣这一条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导致医学生充耳不闻的状况,严重影响实际普及效果。
当前的医学生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时又处于一个速食的社会,对于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会快速做出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同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关系较大的事件,很少关注那些与自己关系较小的事件。高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学生实际生活之间呈现的是理论与生活的关系,理论需要转换成与生活贴近的形态,才能指导生活,而将高度概括的理论直接灌输给医学生,必然会造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脱节,形成培育困境。
2.2 培育过程中榜样教育缺位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当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并且一般都会选择模仿有权威的人,或者是有奖励的积极行为[4]。高校在校生正步入成年初期阶段,该阶段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强化学习、观察他人行为、模仿他人的社会化行为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中国也历来有着树立榜样的传统,认可榜样对于周边人群具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鼓励作用,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且在不同发展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批的先进模范人物。
医学高等院校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便捷的途径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要挖掘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与认知模式,因势诱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实际的高校教育工作中,经常忽略了这一点,花大力气在理论宣传、课堂教育上,舍近求远,漠视校园中的学生榜样,做得好的学生得不到褒奖,甚至被冷落、疏远。高校校园里的榜样文化迷失,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3 培育单向化及培育有形载体缺失 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动接收的角色,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掌握该知识点,难以形成长久性的记忆,更无法直接将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正如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同时,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讲授,轻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宣传橱窗、讲座等途径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氛围的营造。然而,仅仅让医学生处于被动的理论宣教的情境中,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价值诉求和创造性,缺乏与医学生主体的情感互动交流,导致医学生价值认知和行为不能同步统一,未能达到实际想要的培育效果。
2.4 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与价值观培育的冲突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目前医学生处于最活跃的年龄,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开放度与包容度较高,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日趋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不断冲击着医学生价值观的日常培育[5]。在医疗行业,个别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小病大治等医德缺失现象仍然存在,违背了职业道德。医学生担负着未来医疗领域健康事业的重任,为确保医疗事业始终保持崇高的职业形象,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需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使医学生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做到铭之在心、行之在外。
3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每个人的生活,而最后又必须回归生活,通过将核心价值观嵌入生活的培育和熏陶,使抽象的价值理论内化到医学生的隐形价值体系中,并产生认同吸收,转化为外在显性的行为实践,做到行知合一,实现以价值观指导生活的良性循环。笔者探索建立了“价值观感知-范导-实践养成”的三段式价值培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刻而持久。
3.1 价值观感知,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生活立体化、全方位对接 建立医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是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基石。一种价值体系只有融入社会生活中,通过感知和领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一,要通过贯穿生活全过程的平等对话,加强对医学生的理论宣教。哈贝马斯曾研究过处于一种“理想沟通情境”的背景中时,当言说者“选择一种本身就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一个交往行为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6],可见达到对一事物的认同,实现一次有效率的沟通,则需要一种平等的、理想的沟通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套抽象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宣传、传播过程中,要非常注重与接收讯息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把握协调对话的力度,进行非权威的协商对话,引导医学生自主地参与,逐步建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高校要完善思政理论课的课程设计,熟练把握理论课的内在规律,提升课程在价值引领方面对医学生的影响力。第二,通过线上线下的双网互动抢占新媒体阵地。除做好线下宣传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的线上阵地。高校应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化阵地,使培育过程全面“触网”,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用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叙事和行动故事的表达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易于被接受、理解、内化,从而实现价值培育的持久力、渗透力,把新媒体打造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阵地,拓展培育的覆盖面和感染力。第三,通过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感染力。首先通过校训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优秀大学校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粹、传递着正能量,高校可以以校训为契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7]。其次,要做好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培育品牌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相辅相成,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3.2 示范引导,发挥具象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先进典型的榜样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榜样就源自身边的师生,同时榜样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价值情操、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从而使师生榜样具有了鲜活性、形象性、生动性、先进性。学习宣传先进典型,要深度挖掘校园的先进典型、最美人物,利用简报、网站、视频发布系统等传统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个具象化、多维度的传播学习平台。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在医学生中营造“处处见榜样,时时有感动,人人学榜样”的良好榜样文化氛围。通过让医学生学习典型人物事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认同感,并把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和道德品质内化到自身,在具象感官与理性认识的交融中,生活体验与榜样文化的感染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义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培养出一批“敬业勤奋、平等仁爱、有为创新”的医学生。
3.3 实践养成,在身体力行中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在实践中融入医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好的载体,方便医学生参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贯彻。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需要医学生主体通过自己源自生活的切身体会、内化理解、逐步认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第一,要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当代95后新兴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历程、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价值追求、个体差异等,真正走进、关注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价值培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内心成长同步而行,并产生内在的精神驱动。第二,要建立医学生参与决策机制,从中体现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行使相应的权力和义务。完善医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给予医学生民主参与选举、决策各项制度的权力,尊重医学生的利益诉求;在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广泛听取医学生建议,并让医学生一定程度地参与学校建设;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医学生评价体系,与奖惩相挂钩。第三,依托有形实践载体深入渗透。通过建立学校、医院、社区相结合的实践网,创新实践载体,通过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交流,把抽象、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成“接地气”、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实践服务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入脑入心。
当前医学生是未来医学领域的主力军,通过生活化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领悟医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医学生敢于担当,奋发有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