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内控体系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思路构架实践
2019-12-21孙丽华
孙丽华
(江苏诺贝尔塑业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234)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发展的政策,基于此企业为更好地适应就必须强化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化工作的开展,而是需要积极的改善各种“皮毛”现象。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被审企业是否能够提供可靠准确的会计数据与经济资料,对于现代审计而言审查的起重点均在于企业当下正在实行的内控制度,而审计工作的侧重点、范围以及深度主要受内控制度调查、核实与评价的影响。
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介绍
(一)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成员主要包括董事会、经理阶层与其他员工,所制定的各种控制方法、措施与程序主要为实现一定经营活动效率与目标,能够充分保障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资产的可靠、真实准确、安全完整,能够积极有效的贯彻与执行经营方针,紧密联系各个要素。国内企业多按照国际或国内权威框架来制定总体目标,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与此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按照有取有舍的原则对组织保障机制、制度控制体系进行不断完善,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不断规范与运行机制的理清,确保目标的实现,即全方位、全员与全过程,无缝整合“三维”,即人、物、财等,从而能够强化对风险的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致力于企业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风险管理
这又称之为危机管理,实施主体为经济单位,通过识别与衡量风险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与技术处理方式,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实现安全保障的最大化,其组成包括各个过程,即风险识别、量化、控制、监督以及评价等。风险控制体系在实务中能够为促进企业实现健康、长远的生存发展提供一定的免疫系统,为确保在各个领域创建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就需要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风险的规避工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帮助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1]。
(三)二者内在联系
二者站在结构上看,内在联系密不可分,在组成要素中重合的方面共有五个。
1、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作为内控的一个重要目的,如果这一目的缺失,内控存在效果会缩减一半,相应的会极大限制其作用发挥空间。
2、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即内部、外部。在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均存在内部风险,为此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分析工作中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措施,为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就需要获得准确的风险信息。而内控借助过程控制体系的全方位建立、对于关键控制点的描述,能够用流程形式将生产经营业务全过程更为直观地表达出来,促进管理规范的形成。内控的工作方式集中表现为嵌入式,便于更好的收集风险信息,由此可知内控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
3、风险管理需要在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对风险的及时发现与预测,可有效规避风险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且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影响,用最低的成本实现安全保障的最大化,更好的平衡风险与收益,尽快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总共其过程,最终目的在于有效控制风险,二者刚好符合内控的基本作用,因此风险管理的实施需要内控作保障。内控作为组成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与管理风险是其实施的主动动力,且对于充分内控系统的维持能够有效符合国内外的法律法规。
4、内控与风险管理都离不开全员的全程参与,二者主体、过程、最终目的都具有一致性。
二、企业内控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
企业不具备长远战略发展眼光,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风险管理,导致各种风险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甚至一些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财务危机。究其原因,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竞争日渐加剧,企业不能积极地开展内部管理与缺乏强有力的监控,从而诱发了各种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同时,在投建建设阶段,许多企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错误地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仅需要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大就能够实现,但是在实际经营、投资过程中企业的投资具有很大盲目性,也不能深入实地考察相关项目,从而诱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另外,还有一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能积极的有效地防范风险,导致不能再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准确的判断哪些投资项目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制度不完善
内控制度作为一种控制体系要求必须严密、完整,以此才能确保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可以采用相互制约的方式来做好内部分工工作,关于会计与管理控制工作的完成其他部门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协助。因此,最高决策者或监管者并不能单独完成内控,制度的制定者也不是少数的“掌权者”,而是需要按照企业具体情况、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来制定,确保能够实现对全体员工的管理与各项经济活动的协调。此外,还有许多企业虽然制定内控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性,员工不能以此来改善工作效率,导致很难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作用,即帮助企业增加收益、提高执行效率、对员工各项工作行为进行规范等[2]。
(三)缺乏执行力度
建立起内控制度后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的执行。制度若流行形式,不管制定了看似多完美的规则与细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缜密性与严肃性缺失,会导致内控考核力度大打折扣,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这项制度形同虚设,对企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如:组织结构设置与职责分工,需要严格按照企业规模来确定采用哪种组织结构,即矩阵、扁平式,在建立之初企业内部的员工数量十分有限,领导方式可采用直线式,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日渐扩大,按照企业经济活动课确定是否应用矩阵式,在该阶段需要明确划分各部门员工的职责,确保书面管理条例的形成,通过内控部门的专门设立,实现对各部门内部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
(四)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普遍不高
在国家发展方针的影响下,我国主要是国有企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等学府,世界名校基本上是私立学校,这类学校旨在培养顶尖人才,能为世界、国家与企业做出突出贡献,而我国国有企业大约有70%,占据了国家的绝大部分优秀资源,内部问题比较突出,如员工缺少工作积极性,领导年龄较大且主要靠资历排位,效率大大低于民营企业。当下,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尽管国家在大力推进,新型治理模式也在逐步推行,但是受传统治理模式的影响,今后很有一段很长的改革之路要求,为促进员工专业素养的显著提高就需要促进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增强。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良好控制环境的创造与重视风险意识
企业在将风险控制环节确定下来以后,需要对机构内的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进行有效的落实与分解,强化检查、考核与评价各单位与部门的具体控制情况,确保“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根在于每位员工的脑海中,明确个人职责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作用与责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能够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助于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风险管控意识与内控责任的不断强化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起点,能够为风险管理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企业管理者需要准确的识别各种风险,做好分类工作,对风险产生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其次,立足于管理框架与风险识别目标,将涉及企业风险及其管理的各种原始信息收集起来,且这项工作具有广泛性与持续性,然后指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内控体系
内控规范的制定符合当下企业的管理要求,与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息息相关,为更加妥善的处理各项业务,就需要对内控规范进行严格执行,如此一来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能够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随着企业管理的革新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其内控体系[3]。
(四)审计力度的持续加大
对于上市国有企业而言,审计不应用停留在中介审计上,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审计人员的构成来自于政府审计、中介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员工与专家评价组等,概括其审计内容为经营、发展规划评价、社会贡献与现行经营战略评价等。
四、结束语
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体制与机制的关系。若企业所制定的内控制度足够完善,则能够更好地控制内外部环境,对于各种变化因素也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从容不迫的采取事先已经制定好的各项措施,不断规范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为广大员工创造更加舒适、轻松、温馨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