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也要审时度势

2019-12-21王溱专栏作家

商周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对牛弹琴老套青年人

王溱 专栏作家

对青年人的教育不能囿于“老套”,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身上可以“奏效”的教育方式,放在当下年轻人身上,显然是“对牛弹琴”。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也是传承文明进步的急先锋。毛泽东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今年是国庆七十周年,亿万人民包括世界各国人民都从屏幕上看到了中国青年奕奕的风采和满满的激情。无论是昂首阔步的阅兵队伍,还是欢歌笑语的群众联欢,青年的身影始终是庞大的主导力量。抖擞的精神状态,活力四射的表情,充满力量的举动,让人从内心感到欣喜,感到宽慰,感到自豪。

许多人看了国庆欢腾的场面无不感慨地说,我们的国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是的,希望在人们的心里,未来吸引和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然而这一切要靠谁去实现?毫无疑问,我们的青年。

也有许多人在担忧,现在的青年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吗?潜台词不言而明:如何教育我们的青年。

确实,对青年人的教育,不仅涉及社会,也涉及家庭,甚至涉及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前途与未来。

教育是门学问,许多人直言,在当下一代年轻人身上很难找出良方妙药。原因很简单,我们身处的世界五彩缤纷、错综复杂,过去那些“成功”的经验已不再受待见,以往的办法已失去作用,许多老教育工作者甚至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很难应对眼前思想活跃、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年轻人。教育行将走进“死胡同”。

果真如此吗?

其实年轻人希望受到教育,期望得到指点。他们充满求知欲的思维,散发着热情的精神世界,很需要得到灌输和充实,只是机会和节点要把握到位而已。这次参加各地举行的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活动的青年,相信都经历了一次很好的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从活动走出来的那些年轻人可能要比没机会参加活动的年轻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精神上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就是教育,难得的、现实的、刻骨铭心的教育。如果现在去问那些年轻人,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对未来的认识,一定远远超过以前从书本从课堂,甚至从各种渠道所受到的那些所谓的“说教”。

对青年人的教育不能囿于“老套”,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身上可以“奏效”的教育方式,放在当下年轻人身上,显然是“对牛弹琴”。忆苦思甜,如今的年轻人怎么也不会想象得出吃糠咽菜是什么滋味?红军过雪山草地没粮食靠煮皮带果腹,有孩子提出为什么不吃“肯德基”,这并非只是玩笑,他们确实不知道,不了解更不要说有所体会了。五六十年代的人为什么能理解?因为他们经过了“经济困难”的岁月,能感同身受。对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说互联网、电脑、手机、各种软件游戏等,可能更感兴趣。假设教育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告诉他们没有改革开放这一切可能只是梦想,或许他们会感改革开放的“恩”,会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多么的重要,进而激发他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

对青年进行教育要形成全社会共识。局部、区域性的教育固然也很重要,但产生的效果还是有局限性。人民解放军是座大熔炉,在里面淬炼,思想、精神、体魄都会得到全面提升。当过兵的人跟没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坊间的赞誉实际就是对部队教育的认可和敬佩。然而当兵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把这种教育扩大到全社会,哪将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上世纪六十年代全民全社会学雷锋,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精神蔚然成风,今天虽然很难回到那个时代,但让年轻人看到实实在在国家的强大,引导他们懂得强大是要靠努力和奋斗换取,要孜孜不倦学习、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点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猜你喜欢

对牛弹琴老套青年人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大笨狗酷比多
——对牛弹琴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