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东北亚区域合作院校资助育人比较研究

2019-12-21于金龙马亮刘鑫孙硕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4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高校学生

于金龙 马亮 刘鑫 孙硕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116044)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成绩斐然,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奋斗目标。辽宁省内各大高校招生规模在2010年前后出现峰值后逐年降低并趋于稳定,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高校贫困生数量占比不容忽视,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例,每年我校贫困学生数量约为2000人左右,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约为15%。其中,特困学生数量约为700人左右,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约为5%。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加凸显。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是保证教育事业良性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本文立足我校和东北亚区域合作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和经验,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启发思路、着力创新、着眼未来,希望能以国际化视野、科学化方法、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来做好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从而更好地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二、学生资助工作理念差别

(一)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理念:助人自助,促进公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家庭经费支出逐步增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承担了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国家坚持教育公平,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教育部门充分尊重每一个清寒学子受教育的权利,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努力保障其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的原则,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资助,以减轻其学习和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大学生资助中心秉承“以人为本、坚持公平”的理念,努力做好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选、勤工助学等重点工作,探索构建“双线资助”育人新格局,将资助与教育、培养、锻炼有机结合,为贫困学生提供暖心的帮扶同时,更注重精神上的培育和能力上的锻炼。资助体系完善,资助对象精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服务社会、奉献国家。

(二)俄日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理念: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成本分担

俄日韩高校在学生资助方面以教育公平和教育成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资助服务,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基本困难、致力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的目的。以日本为例,高校学生资助体现了以下原则:“政府资助必须首先针对‘最需资助者’“大学生资助的目的是解决学生求学期间本人的暂时经济困难”“大学生毕业后有较高的个人回报,因此有义务归还资助资金”。助学贷款占据了日本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费支出的绝大部分,无偿资助部分所占份额很少。

三、学生资助工作内容异同

(一)我校助学内容:政府主导支持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涵盖“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和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并存、互为补充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全覆盖,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支持和高校主体实施。我校通过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综合奖学金、生活补助、伙食补贴、爱心餐券、爱心车票、爱心礼包等多种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2017—2018学年度,我校在籍本科生数为12980,认定贫困生数为1960,占比为15.1%。一学年来,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等各类补助总计190.87万元;累计发放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为561.95万元,累计受助人次为7185人次。

(二)俄日韩高校助学内容:突出社会参与

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形成了俄日韩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社会、政府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相对而言社会资助力度较大。俄日韩高校在学生资助中校友基金会发挥作用较大,社会捐赠、校友捐赠等形式多样。俄日韩高校学生资助突出社会参与,致力于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扶,助其完成学业。

四、俄日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启示

(一)进一步突出学校主体地位

目前,我校已经基本构建了“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政策保障”的多元资助工作新格局,优化完善了“奖、助、勤、贷、减、免、补”等学生资助体系。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突出学校主体地位,学校工作人员要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及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充分利用“政府拨款、学校预算、社会捐赠”等学生资助经费,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在学生资助中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后顾之忧、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使其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努力提升知名企业和校友参与度

学校要注重发挥校友处和基金会作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优质宣传服务,号召吸引知名企业和校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当中,通过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实习机会等方式,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素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

(三)大力推进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

我校在贫困学生资助过程中实现了“保基本、兜底线”的基本目标,而且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我们要探索构建“双线资助”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将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同时解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切实增强学生爱党、爱国意识,服务人民,奉献国家;更要探究如何帮助受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学会自力更生,真正实现“物质上帮扶、精神上培育、能力上锻炼”的资助工作目标。

五、探寻学生资助工作新思路

分析借鉴俄日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经验以及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实际,我们深感学生资助工作要真正形成“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间合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政策保障”的多元资助新格局,在国家“保基本、兜底线”的政策保障环境下,积极引导知名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合力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优化完善,努力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创新发展。

(一)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推进学生资助法制化建设

目前,我校学生资助经费严格按照省级主管部门要求足额提取到位,资助工作力度逐年加大,现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渠道、混合式、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包括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等。未来,我们还要面向贫困学生在创新创业资助、出国留学资助等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在切实保障寒门学子不因贫困而失学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背景下,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法律法规体系,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制定出台科学公正、系统完备、操作性强的学生资助制度与程序,确保学校依法资助、学生依法受助,形成权利和义务对等统一的良好资助工作格局。

(二)着力健全资助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能

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健全资助育人机制,努力创新资助育人载体途径,积极打造资助育人平台,不断加强资助文化建设,深入推进资助育人,为受助学生创造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模式,争取做到“物质帮扶、情感关怀、深度访谈、心理导航”等资助活动并举,丰富资助育人内容,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引导学生讲求诚信、自立自强,激发学生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和奉献社会的报国之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准确做好资助对象认定,努力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

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是精准资助的前提基础。在形成资助育人联动机制和约束机制基础上,还应不断完善资助精准机制,努力实现资助对象、资助标准精准化,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探索建立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受助对象进行科学评估和准确认定;根据不同个体受助需求,实行差异化资助,进行精准帮扶,努力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是促进公平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因此,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高校改革发展。多年来,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制度日臻完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基本稳定,资助内涵不断发展丰富,实现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展望未来,学生资助工作应纳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体系,将解决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资助工作思路、方法、途径和载体,探索打造“互联网+”资助育人平台、校企协同资助育人平台等,积极构建资助育人新格局,积极推进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努力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从而推动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高校学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