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暴力事件产生原因及防治研究

2019-12-21周宇航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犯罪

文/周宇航,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1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现状

根据2018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校园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九成的校园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伤亡情况,超一成案件受害人死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 余件。2016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6.51%。2017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3.37%。从审理法院来看,一审审结的校园暴力案件审理法院主要集中在河南、贵州、山东等地。与之相对的是,北京、上海等人口密集地区校园暴力案件量占比不高,案件量占比分别为2.35%和0.48%。因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抢劫、敲诈勒索、强迫卖淫、侮辱、强奸等犯罪行为的案件占18.08%。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中,近七成因琐事而起,此外,21.74%是因感情问题引起;4.65%是为发泄个人情绪。在校园暴力案件中,16 至18周岁未成年人在强奸罪和强迫卖淫罪案件中占比最大,呈作案年轻化趋势。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校园暴力问题十分严重,尽管相关部门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是校园暴力屡禁不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2 校园暴力的特征以及防治

2.1 校园暴力的定义

人们对校园暴力的概念众说纷纭,目前各国学术界对校园暴力还未有统一的概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的行为。”我国徐久生认为:“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与师生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这个概念从范围上来说是属于广义校园暴力,本文主要研究狭义校园暴力。狭义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或校外人员通过暴力对学生身体,精神等方面所实施的某种侵害行为。

2.2 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2.2.1 主体原因

(1)主体生理因素

青少年处于全面性的生理变化阶段,伴随着性成熟,青春发育期的来临,身体发育、气质类型、营养与饮食状况、性别差异、疲倦烦躁等也是引起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生理因素。

(2)主体心理因素

许多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期比喻为“疾风怒涛”的时期,这就说明青少年期动荡不安、不平静的特征。此外,进入青少年期以后,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轻易将内心的活动表露出来。如果这些心理变化的特征,家长们不能正确对待,那么就更容易加深青少年心理的负担。这些心理负担或是问题没有得到正确处理,他们就很容易陷入青春危机,这种危机就有可能演化成校园暴力行为。

2.2.2 客体原因

(1)家庭因素

“放任式”教育凸显。随着我国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通常很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孩子,于是采取放任式教育方法,这种行为主要聚集在进城农民工群体中。他们整天忙着赚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不得已只有采取放任式教育;另一种是,城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父母,他们盲目效仿西方式教育,认为那叫“解放天性,返璞归真”,这种完全的“拿来主义”只能事与愿违,发展到最后很有可能会害了孩子。通过研究相关少年犯罪案例发现,许多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都跟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学校因素

在某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意识中,他们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注重升学率的高低,而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缺乏必要关注。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有些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全面强调学习成绩的校园内,忽视德育和法制教育,这样不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扭曲的“三观”可能会引发校园暴力行为。

2.3 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使犯罪大学生受到刑罚处罚一般被认为是预防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它不仅通过刑法处罚减少和控制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也对其它的大学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但简单的依赖刑法的震慑作用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文所述,对犯罪大学生而言,其犯罪行为被归因为个人行为的偏差,但如果没有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的不良影响,也不可能出现犯罪。“如果一个人有幸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促使其犯罪的诱因的良好环境中,他可能活到80 岁也不犯罪”。因此,预防大学生犯罪,应首先考虑从刑事司法之外寻求解决对策。通过社会管理者、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共同的努力,针对犯罪原因,建立行之有效的犯罪预防机制,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3 结语

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事实表明: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应尽快行动起来,共同为预防大学生犯罪建立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这不仅是对人才的珍惜,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犯罪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Televisions
暴力云与送子鹳
什么是犯罪?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