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源苏家围

2019-12-20吴华

旅游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东江记事客家人

吴华

临水而居,一直是人类选择居住地的最爱。纵观全球,人类沿河流孕育的城镇及文化不胜枚举。客家人从中原一路南迁,就喜欢与山亲近,与水结缘。来到河源苏家围行走,沿着山溪与东江,追寻映照日月的粼粼波光,寻找着河流与村落的故事。

义合镇苏家围,距河源市区26公里,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后裔居住地。走进苏家围,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东江与久社河呈三角形交汇于村庄之南,青山环绕着碧水,平添几分灵秀。两河四岸翠竹成荫,传承着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怀。鸡在草地觅食,桥下流水叮咚,巨大水车河边吱吱转。江水清澈平缓,民居简朴陈旧,古榕根深叶茂,稻田错落有致,翠竹摇曳多姿,碧水伴着蓝天映着平静村庄,让我由衷地笑赞:真不愧画里乡村!

苏家围并非客家常见圆形围龙屋,而是明清方形府第式围屋。现存18座古民居以1481年建的永思堂最古老,系按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官职、依明代官宅府第建筑风格而建,故称东山祠,是村庄举行祭祀、议事之地。永思堂没常见正对厅堂大门,而是两侧开门;堂屋主体共三幢,形似北方四合院;堂上有大梁撑顶,梁柱檐角上雕刻精美;民居摆放着许多古代花轿、雕花床等,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仓库、猪圈、鸡窝、厕所等一应俱全,适宜好几百人同居一屋,令人叹为观止,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堂上张贴着苏氏宗族800多年家谱,100多张清代早期房(地)契与60多块官(学)位牌匾,是苏家围人不屈不挠勤劳致富与崇文重教传承的历史见证。

民居老墙上保留的斑驳文字,是历史留下的印记;苏氏古家谱,记载着客家人两千年迁徙流浪的沿革与艰辛;青砖麻石路,磨亮的是苏氏家族800余年走过的辉煌;村庄小路边记事墙上的“当年记事”“当地记事”与农事长廊,讲述的是国家沧桑巨变、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客家乡村文化的内涵。客家女淳朴动听的山歌,不经意吐露着“客家性别文化”,让我们体会到客家的纯朴自然。看惯现代都市的我们,穿行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对其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与丰富内涵留下深刻印象,既長知识也是美好享受。

据介绍,国民党军第196师师长葛先才1 947年秋率军路过义合,不顾军旅疲劳直奔永思堂,回去即令“烧杀以壮军威不得在苏围,奸淫以供军乐不得在义合。”可见永思堂历经500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既与建筑坚固分不开,也与历史影响和地位分不开。

苏家围现存5棵一千多年的大榕树,以五显榕、鸳鸯榕最有名,五显榕便是苏轼后代苏天荣当年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树下建有山歌台,客家妹常在此与游人面对着东江对唱悠扬山歌,感受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与浪漫。

伫立望江亭上放眼四望,东江两岸景色清幽,令人陶醉。有江风吹过东江,江边大片芦苇起伏荡漾,令人别有情趣,心旷神恰。真正是:江亭凭栏景醉眸,童戏江水翁打鱼,河滩两岸风光秀,草木飘香胜境幽。

猜你喜欢

东江记事客家人
《青岛记事》
沿岸而生
赖炜炜作品
原因
行酒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
不能告诉你
展开想象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