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料器烈火中的雕塑

2019-12-20

旅游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刘宇技艺北京

小老鼠偷鸡蛋。

小老鼠上灯台。

料器,也称“琉璃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民间曾经盛行过以“玻璃花”送礼,且颇受欢迎。一盆盛开不败的“鲜花”,摆在居室里很体面。料器制作工艺属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第六代传人、“料器邢”工坊的主人邢兰香,从事料器行业48年,是三级工艺美术大师。如今,这门手工技艺已经传承给了下一代,她的儿子刘宇、刘星。第七代传承人继续掌门“料器邢”工坊,且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作出的料器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甚至作为宝贝开始收藏。

邢兰香与料器的不解之缘

邢兰香,1945年生于北京。她是国家级料器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料器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料器邢”工坊,年过七旬的邢师傅说起料器话就多了, “你摸摸看,每片花瓣都不同。”指着一朵晶莹剔透的花,邢兰香说。看着挺复杂的,实际仅用几分钟就能完成,而且要在喷灯喷出的火焰中迅速烧制完成。整个过程,没有图稿,没有模具,一切都靠即兴把握和娴熟的技艺,很是难以置信。

1962年,中学刚毕业的邢兰香进北京料器厂当了学徒工,看到师傅们仅凭一把镊子,一会儿就“抻”出来一只小动物,非常有趣,且十分漂亮,惹人喜爱,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她师从第五代传人田文元、陈德海学做料器,经三年严格学习后出徒。没成想一做就是半个世纪,并且成为料器大师。

“料器这活又苦、又脏、又危险。夏天再热,照样得守着火焰。做料器的时候,崩了、烫了都免不了,加热后的料棍更跟刀子似的,在手上一划就是一个口子。”她说, “当年的灯也不是煤气灯,而是油灯。车间里几十盏油灯熏得大家脸上都是黑黢黢的。”

连年有余。

正值芳華的邢兰香做事踏实、心思专一,而且特别能吃苦,很快在全厂青年人中脱颖而出,并多次获得奖励。1970年,厂里成立技术科,把她作为技术尖子选出来,由厂里最好的师傅向她传授最顶尖的料器工艺。之后,她又被推荐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76年,毕业后回到北京料器厂,被安排到技术科工作,这使得她既精技术又通设计。她掌握了精湛的制作工艺,她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设计理念,具有人物造型新颖生动、风格清秀、做工细腻等特点,其作品《张果老倒骑驴》《荷塘月色》等展现了北京料器制作工艺的新水平。

古料八马。

料器制作是纯手工工艺,曾是宫廷艺术。制作料器一在料、二在工。料,是料棍,成分以硅酸盐石英砂和纯碱为主,再配以金银铜铁铅锡等金属用于显色。工,是工艺,料器制作者要在喷灯前,仅凭镊子、剪刀、钳子等简单工具完成创作,把料棍烧制成花、鸟、兽等,形状、颜色、配料都要做到胸中有数,关键的是必须一气呵成。

制作花朵只是料器的入门级作品,真正经典的作品十分考验艺人对温度的控制。料棍烧得太软,镊子一离开就会变形,太硬则无法捏塑。制作一件料器,有化料、灯工、冷却、检验、后期装饰5个步骤,具体到某件作品的灯工则无定法。 “假如烧制一匹马,没有马头和马尾的先后之别,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料的颜色、熔化程度,及时调整顺序,交互进行的。”邢兰香表示很难用语言描述过程, “要会用肉眼看温度,用温差来塑形,这完全靠经验的积累,而无法用科学来规定。”作品成败,全在灯工,能够用肉眼判定温度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

古料《牛角杯》。

工作室陈列着各种料器作品,有透明的挂屏、烟具、盆景、花乌鱼虫,还有戒指、帽花、料珠等,最吸引眼球的是《丝绸之路》,这件作品就很好地体现着制作者掌握火候的深厚功力。

《丝绸之路》由三部分组成:身上骑着猴子的骆驼、牵骆驼的人以及连接骆驼和人的锁链。因料器必须“罩火”烧制,有“越大越难,越小越难”的说法,如果过大,无法全部罩在火里,极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如果过小,很难表现细节。能烧制出如此之大的骆驼已属罕见,那串锁链更是巧夺天工——小得不能再小的“铁环”,环环相扣,想到料器烧制过程中正在熔化的料水,你简直无法想象这些环究竟是怎样一次性成型并套在一起的。

《鹰蛇斗》。

事实上,《丝绸之路》确实是料器的绝版大制作。打造这件作品时,邢兰香用的是大火力的煤气灯以及堪称完美的老料。如今的天然气喷灯根本无法烧制大件作品,老料也不复存在。看着这件作品,牵引骆驼的“铁环”仿佛发出叮当声响,那是让人空怅望的遥远绝响。

“烈火中的雕塑”之难得,还在于一个偶然性。邢兰香有一件名为《鹰蛇斗》的作品,最初,邢兰香只想做一只雄踞于石墩之上的鹰。在烧制石墩时,一个气泡冷却后破裂,在石墩表面形成一个小洞。邢兰香因材就势,在洞口烧制了一条蛇,似蛇从洞中钻出与雄鹰搏斗,为原来的设计加分不少。这件作品在香港展出时被人高价收藏,藏家还想订做相同的作品,无奈邢兰香已无法在相同的位置做出一个相同的洞。从加工技法上来说,料器的关键性技术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制作配方。对于不同的作品,添加的金属氧化物是不同的,有时甚至要添加一些贵金属。第五代代表人物陈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制唐三彩、青铜器等,几乎可以乱真。

《丝绸之路》。

邢兰香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设计理念,把人物造型运用于料器制作当中,形成了风格清秀,做工细腻,配色丰满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张果老倒骑驴》《连年有余》《弼马瘟当官》等就是这种技艺的突出代表。

套五鹅。

古料《鹦鹉》。

料器的起源与发展

料器,古称“琉璃”,早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就出土了料器的装饰瓶。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就有用琉璃制作的日用品。隋唐时期,建筑上出现了琉璃砖、琉璃瓦和琉璃浮雕。料器生产大约始于元末明初,历经元明清三代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有个落第秀才张琨,无意间捡到半个残破的琉璃手镯,把玩中发现手镯可以熔化,一时兴起,做了几个珠子,看着特别像玉珠,看过的人都大为赞赏。后来,张琨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弃文从艺,成立了一家料器作坊,渐渐名气也大了。

《仙鹤》。

料器制作工艺是我国明清时代(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明代山东博山的料器制作已十分繁荣兴盛,所制的料器最佳,透明度高,光泽晶莹,有料器碗具、鼻烟壶等在市面上流行。北京料器始于明朝,为了区分官员的职位,曾使用料器生产朝珠。明朝以后北京料器得到迅猛发展。清朝康熙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供奉内廷,称“宫料”“御琉璃”。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厂设御厂,派官监制料器和琉璃制品,专供内宫玩赏和使用。后来,出现一个姓胡的总监,以精白料做胎,吹成花瓶、烟壶、盘碗,胎壁极薄,外施珐琅釉彩,再高温烧焙,作品做工精巧,绘画细腻,后人称为官窑“古月轩”,成了稀世珍品。

古料《荷塘月色》。

到了20世紀30年代,北京料器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形成了“蒋、汪、赵、岳”四大门派,各有所长,蒋文亮、蒋文魁两兄弟的“志源号”做工细、活儿全,汪福“长丰号”善做乌兽,赵九皋“四义公号”以料石花瓣为一绝,岳子元集产销于一身,成为北京料器史上的一段佳话。

套马杆。

摆件。

唐马。

20世纪40年代,近百名料器匠人集中在北京花市一带开设作坊,这些民间艺人生产了烟嘴、帽珠、钮扣等料器实用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恢复濒临灭绝的手工艺。1960年,北京料器厂成立,聚集起了一大批北京料器艺人。当时,著名的老艺人陈德海、胡瑞成、田文元等也走进了工厂,第五代传人陈德海带领料器师傅创作了许多精品,他们的作品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北京料器以“国礼”的身份走出国门。北京料器日益发展,声名远播。

孔雀。

1965年,北京料器厂迁址,扩大生产规模,由原北京市崇文区花市南小市口迁到现在百工坊的位置。迁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从北京焦化厂引进了管道煤气,特制了专用灯具,不再使用食用油作燃料烤制料器的材料了,制作料器的材料配方也有了改进。生产车间变得干净漂亮了,料器工人的工作环境同时有了极大改善,工人有了干劲,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订单也越来越多,产品的种类迅速增加。20世纪70、80年代,料器产品远销海外,成为国家的创汇精品之一。

当时的北京料器厂成了北京市重点的外宾参观单位。因为,料器制作技艺有看点,参观者可以亲眼看到料器工人现场制作,并当即见到成品。参观现场,工人在用火烧料的同时,仅靠一把镊子,运用娴熟的手法,如同揉面团一般,仅仅几个动作:“抻、压、点、印、溜”,当即就出成品,神奇得令人惊叹。有的来宾,亲眼见到制作过程的成品摆放到样品间,不忍空手离去,就要当即买走,而且经常就是现场制成的产品,未曾面世,就已收入个人囊中了。那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到厂参观当日就买走了一条料器《龙》,说是要带回美国摆到白宫里。

“料器邢”的诞生

光阴荏苒,邢兰香在北京料器厂一干就是几十年,掌握了精湛的料器制作工艺,并形成了自己造型新颖、做工细腻、配色丰满的艺术风格。她制作的一些料器精品,被多次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嘉宾。

邢兰香进北京料器厂的时候,北京料器主供外贸出口,是为国家换汇的大户,全厂员工有800多人。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料器厂的外贸渠道中断,经营举步维艰。苦苦支撑几年后,料器厂最终倒闭,职工们纷纷转行,曾经辉煌一时的北京料器转眼销声匿迹。

老虎。

1995年,邢兰香受一位喜爱料器的美籍华人之邀,到其创办的美资公司担任高级技术师,带领工人制作生产料器出口美国。那时候她的作品体现了艺术与实用的结合,如《寿带乌烛台》《拾关见喜烛台》等,在国外市场销售得非常好。2003年,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京城百工坊成立。邢兰香毅然拒绝美国老板的高薪挽留,到百工坊为国家传承北京料器技艺,自此,百工坊里有了“料器邢”工作室。

生肖牛和虎。

龙。

料器制作陷入困境

邢兰香说: “料器传承有四难——招人难、工艺难、设计难、找料难。”其一,料器讲究的就是个功夫、经验,现在很难找优秀的年轻人一坐三年,安心学习这个苦功夫。其二,料器制作必须一次完成,中途不能停顿、休息,对工艺的要求十分之高。其三,料器的精华在于设计,要有美学功底、设计天赋,仅仅只会做教过的样式并不是传承。其四,随着料器产业的式微,原料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会做、懂做、能做好料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家庭。

为了能把料器技艺传承下来,邢兰香说服两个儿子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加入制作料器这一行。好在他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有基础、学得快。邢兰香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有机会带出更多的徒弟,使北京料器重振辉煌。

“料器邢”的坚守与创新

邢兰香之子、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刘宇付出了很多,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压力来自他自己,也来自市场。刘宇说:“我在料器厂长大,童年时经常用料器做弹球玩。1992到2003年的这11年是北京料器最黯淡的一段时期,也让我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期。那时,我们没有订单,我依靠开出租、倒邮票、干建筑、卖菜维持基本生活,如果当年对料器的热爱稍微少一点,也一定转行了。因为家里是做料器的,就一直没扔下,料器制作只要一扔下就捡不起来了。”刘宇道出了个中原因。

北京料器的制作工艺分为化料、灯工成形、退火三道工序。工作时手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全靠手艺人的经验和技术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制作时需要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既要把握材料的软硬度,还要控制火力的大小、温度的高低,是非常难的一门技艺。料器不能批量生产,每件都是手艺人的精雕细琢。

“料器是循序渐进的一门手工艺,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如果超时,就会发生崩裂。技术的高低就体现在这40分钟内。一般从最简单的工艺开始学起,比如葫芦:第—步,烧一块料,擀成柱;第二步,拉腰;第三步,揪尖;第四步,燒圆;第五步,扎蒂。等到学做龙凤时,就需要上百个步骤了。每一步由师傅指导着,全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刘宇说, “料器涉及的品类很多,自然界存在的东西都得会做,不会就没办法传承料器。所有雕塑类材料都是在相对静止和常温下进行的,而料器是在火中完成的雕塑。制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没有模具,没有图稿,要求一次成形,中间不能停,所有的制作技艺中这是独一无二的,还要一直举着料在火里,让料受热均匀,如果受热不均产生热胀冷缩,料器就炸了。如果几天没碰料器,就会导致技艺退步,这也是料器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特殊的地方。”

刘宇在工坊制作。

直到2003年才有了转机。2003-2014年,刘宇和弟弟刘星分头打料器市场,一般每天工作10小时,没有休息日。在面对市场的这11年里,受到的挑战更多,对他自己的料器技艺也是很好的历练。制作料器主要凭悟性,也要勤于观察、琢磨和练习,加上有股子钻劲儿。

刘宇掌握了重温传统的技法、造型,用了6年的时间研究,终于制作成功十二生肖等。十二生肖及花开富贵系列荣获“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寿袋鸟。

第七代料器技艺传承人刘宇、刘星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现了当代料器的新风貌。“料器邢”工作室的代表作《百财>将料器和玻璃工的技艺相结合,运用了玻璃工的动平衡、同心技术和料器的塑形技术。

传统盆花。

这些年来,邢兰香母子凭借着对料器这门手艺的深爱,创作了不少料器精品。料器制作已不仅仅是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延续着对这项技艺的执着与坚守,以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有序创新和传承。

如今,北京料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了料棍生产商,即便有,质量也达不到。假使还有从前的那种料,北京料器的境况也不至于这么差。 “以前是料适应工,你想做什么样的东西,别人就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料;现在完全是工适应料,只能在仅有的老料中尽可能地创作作品。”刘宇很无奈,今非昔比,料器的时代也许真的已经过去了……

(部分图片由料器邢提供)

猜你喜欢

刘宇技艺北京
你一定没发现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传授技艺
变幻莫测的守恒问题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北京,北京
爱的“习作”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