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古道上的廿八都
2019-12-20郑建伟
郑建伟
廿八都古镇
东门入口街道
交通要道,安居秘境
站在廿八都的高山处,有着一山望三省的高远。在这蜿蜒的崇山峻岭中,位于仙霞古道上的廿八都,曾是跨越浙、赣、闽的交界处,在隋唐时即为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而明、清长期奉守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海上贸易,以此为背景而产生了仙霞关古道,它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齐名,为中国四大古关口。
走进廿八都,在入口处走过那座造型别致的木质风雨廊桥——珠坡桥,沿途听到它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有一王子避难在此,以贩卖小猪为生计,对所养母猪精心护理。时间一久,为暴君所探知,派兵将来捉拿王子。王子逃难,跨母猪为坐骑,逃到猪坡岭被追兵赶上,连同母猪一起被杀,血顺岭流淌,遂叫“猪婆岭”,后有读书人因嫌其名不文雅,更名為“珠坡岭”。那时廿八都人都善唱山歌,因珠坡岭正位于砍柴人即将到家的路上,山坡平缓,樵夫一路下坡,心中欢畅,免不了哼上几句,于是“一人唱歌,众人和”。久而久之,珠坡桥便成为樵夫的赛歌桥,后来也就有了枫溪十景之一的“珠坡樵唱”。我站在桥沿边,看着珠坡桥下漴漴而过的清澈流水,置身于唯美诗意的廿八都中,走在那一块块被岁月打磨得光亮的青石板上,轻轻抚摸那一扇扇雕刻精美的古老门框,看见在喜庆的节日里,路上有着踩高跷的民间艺人们的表演,忍不住想高歌一曲。
在入街口不远处的农博馆里,看到曾经消失的大型木质水车、石磨、石碾等农具。廿八都的农具都是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从相关宣传资料上得知,在清至民国时期,当地以水碾房为主的粮油加工业相当发达,鼎盛时有水碾房十多家,尤其是加工“三籽”(桐籽、茶籽、柏籽)作坊数量多,规模大,以产桐油、茶油、青油闻名于闽、浙、赣三省。
廿八铺石牌坊
古衙门与文昌宫,展现文韬武略
随着街边的清清溪水,跨过一道高6米、宽5与米的北堡门,我逐渐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古时廿八都因是一个军事重镇,所以特设有东升门、大南门、西园门、北堡门四大门作为防守,而北堡门,是进入古镇的北入口。在古时,迎面而来的商旅走卒、文人墨客经仙霞岭过仙霞关后,大多选择穿北堡门进入古镇。
过了北堡门后一路向前,在右边一转角处,抬头看见一方门楣上书写着“浙闽枫岭营总府”。历史上,因廿八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渐之樊篱”之称。早在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闽、浙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仙霞岭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因而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仙霞关又尤为重要。在清顺治三年( 1646年)三月,明隆武帝加封23岁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镇守仙霞关及仙霞岭上浙闽赣边境诸关,驻廿八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廿八都设浙闽枫岭营,建三品游击衙门。如今的浙闽枫岭营总府,就是按当年衙门布局在原址上恢复的三品游击衙门。分为浙闽枫岭营总府形式陈列、仙霞岭军事历史展览两大块。看阅衙门里展现的历史资料,看着画卷上经历漫漫数千年的仙霞古道,雄关屹立的壮观场面,瞬间震撼心灵。
北堡门入口
浙闽枫岭营总府
仙霞关防御图
上世纪20年代以来,仙霞岭下,走过了北伐军的队伍,留下了红军纵横江山的足迹,响彻着抗日将士的铿锵誓言,传颂着江山解放和剿匪胜利的捷报。江山曾经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而曾于1942年搬迁来廿八都,为革命战士们呐喊助威的《东南日报》社,也为仙霞岭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带去胜利的希望之光!
文昌宫古院墙
如果说在廿八都这片古老而沸腾的热土上,古时的浙闽枫岭营总府是善于操练的兵将们挥洒汗水和实现保家卫国梦想的地方,那么位于相邻街道里的那幢高大矗立的文昌宫,我想则是那时富裕的商人们,希望儿女们用知识武装头脑的动力和希望寄托。
文昌宫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占地面积1576平方米,主建筑有三进四天井。虽然这是廿八都民间集资建造的公共建筑,但外观之奢华精美,其造形之宏伟壮观,丝毫不亚于官方建筑。文昌宫前庭栽有两棵桂花树,其中一棵是与文昌宫同龄的百年丹桂,后殿和中殿分别供奉孔夫子、文昌帝君和魁星。在文昌宫正门的上方,有四根小石柱子,其寓意是按照中国的成语“门当户对”而设,这四根石柱就是“门当”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封王者家的正门上方才能有“门当”,是王者的身份象征。不同的是生前封王者设“木门当”,死后封王者设“石门当”。孔子身故后曾被历代王朝追封,以至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四根石门当就是孔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走进正门后,抬头看见天花板上绘有三幅彩图,色泽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中间的彩画是《天官赐福图》,绘有赐福天官(福)、梅花鹿(禄)、青松(寿)、喜子(喜)。
文昌宫正殿为三层楼,阁作重檐飞角,整幢建筑的木雕艺术和丰富彩画极具特色。全部雀替、牛腿、樘门、窗扇均以浮雕或透雕装饰。前殿墙上写着智、礼、义、信四个大字,分别表示智慧、礼仪、义气、诚信四种品质,加上忠(忠君)、孝(孝敬父母)、仁(仁爱),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虽然廿八都以军事重镇慢慢演变成了商贸重镇,但靠经商致富的富商们,内心却始终无法摆脱“学而优则仕”的情结,他们的愿望和梦想早已飞出大山,飞向遥远的京都。于是他们也留下了300余幅彩绘在大文昌阁的梁、枋、藻井间,用“悬梁刺股”“衣锦还乡”来激励后代。廿八都现遗留下来并保存完好的古迹有孔庙、大王庙、文昌宫、万寿宫、真武庙、忠义祠、观音殿、武官衙门、新兴社等11处明清古建筑群,丰富着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壮观文昌殿
古典的木楼名居
戴笠与女特工风云廿八都
行走在古镇清幽的大街上,在一转角处穿过一段似谍战片中的狭小弄堂,就到了姜守全旧宅。如今姜家门前那几株笔直的高大树木,在廿八都比较显眼。而姜守全旧宅中的木梁雕刻,也很具有当地古民居特色,斜撑、雀替、挂落、垂莲柱等部位常常雕饰以人物、瑞兽、花乌及山水。堂门板和格扇窗多用浮雕和镂雕装饰,每座房屋极少雷同。
该幢旧宅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它曾成为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戴笠军统女特工廿八都训练班基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姜守全是一个显赫的人物,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46年春任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少将军衔。他与戴笠私交甚密,戴笠多次来廿八都都住在他家。1941年,戴笠从杭、嘉、湖难民中,挑选16岁至21岁少女,在姜守全住宅及观音殿举办了一期女特务训练班。是年5月,戴笠陪同美国海军情报署代表梅乐斯少将视察训练班,就住在姜家。关于军统女特工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如: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就是戴笠手下的一名江山籍的女少将姜毅英破译的。因为这件事,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蒋介石提出要见戴笠,也因为这件事,1943年,戴笠被任命为军统局的局长兼中美合作技术所的主任,当时的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为副主任,戴笠也达到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馆中展示的相关照片和物件中,从军统的形成到戴笠之死,从十一个方面着重介绍中美合作所在廿八都开设的女特工训练班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用高科技多媒体表现手法,展现女特工化妆、点穴、格斗、刺杀等技能技巧,揭示廿八都女特工训练班的秘史。戴笠由僻远的江山仙霞山区的农家少年步入特工生涯,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到1 946年3月17日坠机身亡,不足20年,白手起家创建庞大特工网络,培训数万名特工人员,拥有5万多人的特工队伍,20多万人的特工武装,成为特工王。
德春堂门楼
百家姓氏汇聚,民居风格多样
当我沿着街道上的指示牌,走进另一条幽静的弄堂,走进以百家姓出名的方言姓氏名人馆时,我再次被廿八都丰富的地方文化所深深吸引。原来廿八都居民大多以全国各地移民为主,因此带来了各地不同的方言。江山腔、灰山腔、岭头腔、浦城腔、南丰腔、徽州腔、贵州腔等,腔腔不同,调调有变。汇聚而来的百姓为了沟通,就采用了一种统一的语言,叫“廿八都话”,当地人称“正字”,据说是清雍正帝时推广的官话。
据统计,目前这个总人数仅万人的镇上就有140多个不同的姓氏,同时还保留着浙南、浙西、赣东、闽南、闽北、徽州等地13种不同的方言,所以,大家又把它誉为方言王国。这在以宗亲氏族为主聚居、同姓同源语言相通的中国农村社会中显得非常罕见。因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和不同的民俗风情,多年在廿八都自然地汇聚、碰撞,而形成奇特的“文化飞地”现象。
移民现象为廿八都带来了极具差异性的民风、民俗,再经过几百年的糅合、同化和扬弃,廿八都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独特风貌。居民至今守护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对山歌、跳民舞、跑旱船、闹花灯、剪花纸、牵木偶、踩高跷、滑石头等民间艺术。
廿八都除了是语言王国之外,镇上的古建筑也真是各出奇招,花样百出。廿八都建筑集南北方风格于一体,被称为“民间建筑博览馆”。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椽、闽式土墙等,其內涵的丰富足以使建筑学家惊叹。民居大多依据自然地形,依势而建,疏密相宜,错落有致。其基本布局不同于水乡的“四水归堂”,而是平面为长方形四合院格局,二进一天井,三进两天井,也有三进一天井。
廿八都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的,融合了浙皖赣闽等地建筑最精华的部分,并发扬光大,在中国传统民间建筑中独树一帜,特别是雕饰精美的木构门楼,也可谓独一无二。门楼,是廿八都大宅门的名片。这些木结构的门楼比起其他地方有了更复杂的构件,由梁、枋、檐、椽和垂莲、虚柱等构成四柱三楼式的楼阁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又都有精致的木雕装饰,且工艺十分精致,主题多为八仙过海、祥草瑞兽、福禄寿喜,寓意吉祥,成为廿八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当你仰望那一幢幢不同古建筑上的耀眼门楼,你会惊叹它的精美,更会惊讶于争奇斗艳、户户不同的门楼,展示的是何种身份和文化内涵。还有那一塔、二桥、二阁、二衙、三宫、三社、四祠、五天灯、六关口、六寺院、七镇门、八庙、十炮台和二十七座路亭等公共古建筑,更是令人心生敬佩,过目难忘。你会迷恋户户相通又独立、街巷分割又连片的奇思布局。
廿八都呈走廊型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建筑依古道两侧而建,北为浔里街,以住宅为主;南为枫溪街,以经商为主。经济在清同治年间处于鼎盛时期,光饭铺、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杂货批发商有40多家。
来廿八都,或许就像它多年隐秘在山坳的特性,需要人静下心来去品味和感受。
古镇东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