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热血铸就未来 共和国的“硬核”高校

2019-12-20暮雪

高中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硬核

暮雪

近来,美国商务部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引发了大家的热切关注。在这次不可避免的贸易战中,国内的一些高校显露出了不一样的光彩。从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公布的制裁名单中,出现了国内大学的身影,看来能够让美国也忌惮的高校不可能没有一些真本事。细看之下就能发现,这些高校虽是“双一流”却走“低调路线”,她们也许不在一线城市、也许没有响当当的名字,但是其骄人的科研教学成绩和毕业生,却在国家的各大要害关节产生着重要作用,堪称共和国的“硬核”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 军工科技傍身

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

有一所学校,身处首都西北三环的黄金位置,周边房价在中国最早突破六位数,但是周围的地铁站名、公交站名,统统与她毫无关系;有一所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数量稳稳待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拥有“985”、“211”、“双一流”等多个头衔,但民间各个大学排行榜单却常常忽略她;有一所学校,高考录取分数线虽然不像清华北大那样高出天际,但却是中国大学里录取线和提档线相差最小的(这意味着学校门槛很高)。

这所神奇的大学就是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北理工的历史上有两个第一: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学校始终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早在建设新中国第一批兵工专业的过程中,北理工的前身北京工业学院就是新中国兵工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领先院校。在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兵工厂的支持下,学校曾建成被喻为“亚洲第一”的国内最大规模的轻武器陈列馆,囊括了世界各国的各种型号的轻武器,号称“万国轻武器馆”。另外,学校还建成了火炮、炮弹陈列馆,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的火炮、炮弹结构。

历史上的北理工,还与现在中国很多著名大学有关系。例如,学校曾经的采矿冶金系整编到北京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学科整编到中南大学,航空系整编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火炮、自动武器专业整编到中北大学……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可谓实至名归。

从三环到六环

如今北理工在北京有两个校區,一是位于西北三环海淀区的中关村校区,一是位于东南六环房山区的良乡校区。

中关村校区是北理工的主校区,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关村南大街。在这里你既能体验到都市的繁华,又能感受到象牙塔的肃穆。你可以穿梭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看看中心教学楼是否真的像翻开的书页,听听艺术楼里传来的阵阵钢琴声,抑或是感受三号教学楼里彻夜不息的自习室灯光,去图书馆欣赏翻书声与呼吸声构成的轻音乐。这里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有中国足球联赛的定点比赛场地,有难得一见的装甲车、火箭、高射炮展览……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这里都有。

良乡校区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朴实。这里是大一新生们大学生涯的起点,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安静的周遭环境,给这里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沉静的文艺气息。丹枫、疏桐、博雅、静园,这些如诗如画的词汇都是宿舍楼的名字;现代化的徐特立图书馆上座率极高,经常需要早起占座;清晨六点的田径场,热闹得像周末下午……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学霸,北理工沉稳踏实的学风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

从中关村到良乡,从三环到六环,从繁华到沉静,迥然不同的面貌,不变的是理工学子孜孜不倦的求学之心。国防伴随国家而生,关系着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作为“国防七子”之一,北理工延续着低调踏实的一贯风格,兵器、车辆、光电、机械是北理工强项中的强项。全国唯一的爆炸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隐藏在一条小路上;新中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探空火箭“东方-1号”,静悄悄地躺在学校不知名的角落;路上遇到的一个衣着平凡的老人,仔细一看发现是刚在电视上出现的雷达大牛……

为大国崛起学精学强

北理工喜欢放手让学生自己干,金工实习做出的小飞机,光电实验焊成的PCB板,机械设计装配的智能收音机,都是学生们一点一滴的成果——又要动脑,又要动手,苦在其中却又乐在其中。对于喜欢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的同学,北理工将会是你的天堂。也许有一天,阅兵方阵、尖端武器、天宫对接……这些高大上的项目的设计师名单里,就有你的名字。

学海无涯,本科学不够怎么办?当然是读硕读博。北理工的导师方面,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领军、国家杰青,甚至大牛院士都是学生可以选择的导师对象;课程方面,工、理、管、经、文、法、艺等,任君挑选;如果你没挂过科,恭喜你,50%的保研率等着你。

去年,一则“上这个专业必须学会开坦克”的新闻让北理工又“火”了一把。而这门“必修课”属于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的装甲车辆工程专业。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闫清东教授表示,和普通的车辆工程专业不同,装甲车辆工程专业属于兵器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坦克的机动性能,还要学习坦克的火力性能、防护性能。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开坦克,还要会拆装坦克,都完成了才能拿到学分。作为国防特色专业,学生们亲自到军营里体验一下开坦克,见识一下我国的国防武器,才能形成国防情感的共鸣,这也体现了学校面向军工、服务国防的办学特色。

近几年国家大力投入的是深空探测、航空工业、航海深海,而且现在国家整体发展路线正在由被动国土防御转向主动积极防御,所以在海、空军方面会持续大量投入,另一方面航天正在往民用化商业化发展,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北理工也在积极向这些新的领域发展。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北理工的校训是学校风格最好的诠释。她没有清北复交的高人气,也没有厦大武大的高颜值,更没有民间榜单TOP10这样吸引眼球的头衔,但是,低调并不代表她不强悍,具备军工背景的她,拥有全国高校数量第一的国防专利,为大国崛起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所军工院校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原来做科研也可以这么“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深藏不露”的航天牛校

说起我国航天事业的后备力量,就不得不提“北航”和“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是一所具有国防背景的学校,著名的国防七校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中国工程院参与共建的重点大学。

北航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可以说是强强联合的产物。北航和中国航天事业密不可分,我国第一枚高空探测火箭、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第一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都出自于此。另外,我国探月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体主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都曾经由北航毕业生担任。

别看在北京的“扎堆”名校中,北航的历史谈不上“悠久”二字,但是六十余载春华秋实,其发展却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北航创造了几十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高空探测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以及“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牵头设计研制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月宫一号”入选“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

除了在国防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学校也是人才辈出,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输送了很多顶尖人才。大家都知道“神州五号”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而神州五号总設计师正是从北航毕业的著名院士戚发轫,还有中国燃气涡轮总设计师刘大响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开创者王永志院士等。除了大量的两院院士,北航也为国家贡献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比如歼-15总指挥罗阳、火箭技术专家王德臣等。

如此看来,北航这才真正地叫做“深藏不露”,不过,这倒与北航的校风如出一辙,都是一样的踏实严谨低调。这一点,从北航的校园网中,也可体现出一二。因着特殊的背景,在北航上网,登录界面的传奇口号便是“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这句话,可是北航人认定的第二校训。第一校训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无论是学术还是科研氛围北航都是浓厚的,但这并不表示北航学子的学业压力繁重不堪,北航的“压力”大抵来自于你身边总会充满一群特别棒的同学,搞不好还真的能上天的那种。因为这里就是梦起航的地方!

“北航梦”助力新篇章

如今,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一。

学校名师荟萃, 83.6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以23位两院院士、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7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出了青年长江学者1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位,并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不久前,北航“月宫一号”团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月宫一号”是由北航的刘红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经过10年时间研制出的我国第一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

他们研究的是《流浪地球》《火星救援》中的太空生活会不会成为可能。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8名志愿者分两组在全封闭的“月宫一号”装置中连续驻留了370天,在这370天内,志愿者所需的全部氧气和水、大部分食物都是在“月宫一号”内循环再生的。进入“月宫一号”,就像直接把你送到“外太空”,“这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梦幻的经历”。这项科研成果创造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并使我国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北航将继续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西北工业大学 扎根西部的“隐藏名校”

系出名门,底蕴深厚

古都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的法国梧桐静静肃立,朴实无华,正如树荫下匆匆来往的师生。少有人知道,这些法国梧桐都是当年千辛万苦从南京移植而来,而后在西北扎根,直至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正如它们脚下的这所学校。然而,作为我国最顶尖的“985名校”之一,西北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颇为低调,她藏而内敛锋芒,纳而蓄势待发,展而与众不同。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不凡的血统和深厚的底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迁往陕西并组建了大名鼎鼎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到一年时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工科部分就独立出来合并组建了国立西北工学院,此为西工大的前身之一。1952年,当时的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了华东航空学院, 4年后,整建制迁往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并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建了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军工名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整体并入,三脉汇聚,终成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两次合并也彻底造就了今日西工大在全国顶尖的特色学科群,也让她的军工情结更加浓厚。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同门师兄弟、“国防七子”之一,西工大扎根西北潜心国防工业科研,成就了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全国第一个无人机技术与整条生产线出口、全国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这里。学校还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国家级重大专项科研工作,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工大也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均由该校培养。在她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19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中,有59位将军和45位两院院士。可以称得上“功勋累累”。

三航特色,成就斐然

这所西部高校的传奇故事一直延续至今。虽然校名中没有航空航天字样,但西北工业大学在三航领域的实力却始终位列第一方阵,诸多高精尖成果皆出自西北工业大学。

少有人知道,诸多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的“国之重器”,其设计者都出自这所学校。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在珠海航展首次公开亮相震惊世界的歼-20,总设计师杨伟;已成功投入商业运营的国产大飞机ARJ21-700,其原总设计师吴兴世、现总设计师陈勇等人,均毕业于西工大。西工大的无人机所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小型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已研制成功了30多个型号的无人机系統。当然,这些只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作为一所有着国防特色和军工背景的高校,西工大的科研项目中有许多“不能说的秘密”,更多的涉密黑科技,我们无从得知。

在我国的航天领域,一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了领军人物。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其中两位: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再到“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谭永华……这些西工大的杰出校友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中国的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的领军人物队列中,同样活跃着很多西工大的精英。大批西工大校友成为国防科技领军人物的现象一度被人称为“西工大现象”,特别是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一大批西工大人执着坚守西北、坚守国防的现象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西工大现建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防科技创新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6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同时,为了巩固三航工程教育的发展,学校还着力打造了材料、机电、理学为核心的3M学科群、以计算机、通信、控制为核心的3C学科群。加上理科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学校建立了各学科协调、补充发展体系,满足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必要学科基础。除了材料科学与技术、航天科学与技术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外,作为支撑的工程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4各个学科群都进入到了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实力愈加强大。

天府国里“小清华” 电子科技大学

这所位于成都的电子类高校既不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也不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而是叫做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4所电子科技类高校中排名第一,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是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

电子科大1956年由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比起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悠久历史,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只有六十多年校龄的电子科大更像是年轻的锐进者:建校仅仅四年就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双一流”A类高校行列。在四川,“小清华”这样高调的别称对于电子科大走出来的学子,还是有底气把它叫得响当当的。

电子科大有着朴实的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电子科大的学子便是如此,做事“求实求真”,热衷学术,尊重知识;做人“大气大为”,心怀天下,眼界开阔。质朴而大气的精神,融进了每一位学子的灵魂中,塑造了每一位学子的人格,也成就了学校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极高的声誉。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大在电子和通信两个学科都拿到了A+,傲视群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也表现抢眼,拿到了A级。

在电子科大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一块电路板砸在校园里的行人头上,那么砸到的十个人中有九个是去准备做实验的,还有一个是刚刚做完的。走在校园里,你随时可能会遇见超乎想象的各界“大牛”。在食堂的担担面窗口,幸运的你可能会偶遇“美女教授”刘明侦,这位牛津大学博士是成电最年轻的副院长;在主楼下的草坪上,你可能会见到成电最年轻的教授周涛和他的学生讨论金庸著作与大数据的关系……

电子科大最牛的通信学院,除了师资力量雄厚之外,可以说实验室就撑起了“半壁江山”: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其中,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90年12月,主要进行光纤传输理论与技术、光纤器件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我国的海底光缆多半都是出自这个研究室的实验成果。走在这些实验室里你可得注意,一不小心碰到的可能就是个院士级人物。电子工程学院是电子科大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学院。学院的微波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的许多老师都在意大利宇航局、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Intel公司、韩国三星公司、俄罗斯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和企业交流过。学院的电子实验中心及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也是卧虎藏龙。而光电信息学院在光通信、光纤传感、激光技术与器件、信息显示、光电成像、集成光学等方面独步“武林”,每年都有各大国企和外企前来招聘人才。这也得益于院里的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个工程中心。

电子科大的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光科学工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都非常知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优质的实验室。而那些更多的基础学科实验室是所有人的练兵场:各类基础物理实验、集成电路实验、交换原理实验……面对一长串的实验课目,许多同学都感叹:不进电子科大,不知实验之多!

今天的电子科大将继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为中国科技腾飞而努力奋斗!

事实上,像这样披着神秘外衣、鲜有人知的“热血牛校”还有很多。多年来,她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敢为人先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 “延安根,军工魂”,还是“航空报国”,这些“硬核”高校的传奇等待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继续书写。

猜你喜欢

硬核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迷惑提示语大赏
这都是什么硬核老师啊
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20题佳作选登(二)
“硬核”时代下的人性
热词“硬核”解读
非硬核,不妈妈
硬核文案在民间
硬核网友:生活永远比你想象的更有趣
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