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争夺战
2019-12-20马志国
马志国
在手机游戏里,我找到了成功和自信,找到了自我感觉。我知道不能这样沉迷手机,可是,妈妈的监视反而让我索性沉迷进去了,也许这就是逆反。其实,我还是想努力拼搏的……
这是一篇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手记,记述的是一场孩子与父母之间旷日持久的“手机争夺战”。为了便于了解“争夺战”中亲子的各自心理活动,便把家长和孩子讲述的同一个故事,分两个版本呈现。
家长的诉说:因手机成为敌人
这场手机争夺战,从很早就开始了。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用我们的手机玩游戏。平时我们限制着不让玩,可是我们忙起来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好好待着,就会把手机给他。就这样,慢慢地孩子玩手机成瘾了。
上初中时,孩子希望我们能给他买手机,我推辞说等上高中了再买。上高中了,孩子又提起买手机的事,我转而说如果期末考试前100名就能买。没想到孩子卯足了劲,从入学的200多名考入了前80名。我只好又找了个借口,说要能再有进步就一定买。
后来,我发现孩子在家里玩手机。他对我说是向同学借的,过后就还给人家。可是没过几天,我又看到孩子在玩,他依然说是向同学借的。我这才想起来,孩子近来总是说谎,即使放学回家也要往外跑,总说外面有同学找,我知道,他其实是到外面偷偷玩手机。
为了找到手机,有几次,我趁孩子不在家翻他的书包和柜子,直到被突然从外面回来的孩子发现了。这下他急了,开始闹自杀。他的爸爸认为,既然是妈妈答应买的,就應当给他买。这样,我才给孩子买了手机。然而我为了防止孩子过度沉迷,还曾在夜里闯入孩子的房间抽查,结果什么也没看见。
孩子的诉说:像犯人一样被监视
从小我就看他们玩手机,因此心里充满好奇。后来,他们忙起来的时候,就把手机给我,让我玩游戏、看动画片。
上初中后,很多同学都有手机了。妈妈却说等我上高中了再买,可是等我上高中了,他们又说考进前100名再买。可当我拿了年级前80名时,他们又找借口不给我买。我看透了,他们就是在骗我。于是就暗下决心自己攒钱。最终,我用自己一个多月的饭钱买了一个二手手机。可是很快被他们发现了,我只好说是同学的,后来被识破了。他们说我撒谎,可明明是他们言而无信才把我逼成这样。
后来,我的妈妈不肯信任我了,她一直监视、跟踪我,让我实在受不了。她还翻我的书包和柜子,被我发现了,就以帮我整理东西为借口掩饰。甚至后半夜,她还会突然闯进我的房间,幸亏我手疾眼快,把手机藏起来,做出一副被吵醒的样子。他们跟我装,我也只好跟他们装。看妈妈很尴尬地走了,我便感觉很得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有的时候我觉得恨不得跳楼算了。像犯人似的被监视让我感觉太糟糕了。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玩手机,是我妈妈想得太多了。只不过是那次考了前八十名之后,他们说话不算话,让我非常郁闷,在学习上就懈怠了,结果再次考试考得很差劲。从那时我就没有了目标和动力,完全陷入了自卑之中。而我的父母,此时对我更加不满意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真正沉迷于手机的。在手机游戏里,我找到了成功和自信,找到了自我感觉。我知道不能这样沉迷手机,可是,妈妈的监视反而让我索性沉迷进去了,也许这就是逆反。其实,我还是想努力拼搏的。
咨询师的解说:信任与空间是自我控制的前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类似的“手机争夺战”,不知道困扰着多少家庭,让太多的家长苦不堪言,让太多的孩子身心俱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手机争夺战”?
孩子迷恋手机的心理
一是模仿心理,父母在孩子面前,如果总是手机不离手,孩子看成人迷恋手机,自然会猜测在手机里面一定有好玩的东西;二是依恋心理,家长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时,索性用手机来哄孩子,让手机成了孩子的玩伴;三是攀比心理,稍大些的孩子,看同伴们有手机,很容易滋生攀比心,也会促使孩子们跟家长要手机;四是逆反心理,如果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家长只会简单的禁止和管束,反而会出现“禁果效应”,更激起孩子的好奇和欲望;五是逃避心理,当孩子面临很重的学业压力时,为了自我防卫,会像鸵鸟面临困境时把头埋进沙堆一样,沉迷到手机的世界里,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六是补偿心理,手指轻轻一点,可以任意点开想看到的世界,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家长的错误应对
作为家长,发现孩子对玩手机成瘾后,只知道简单粗暴的制止,结果在斗智斗勇中输给孩子。没有积极的正面引导,只是出于对孩子学业的急功近利,以及对孩子的过高期望,监视、跟踪、哄骗、打骂,反而会激起男孩强烈的逆反心理,把孩子推到了愈加迷恋手机的境地。因此可以说,问题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长身上。
共同寻找对策:从激发孩子自我控制力入手
在认知层面上,我们要看到手机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盲目片面走极端、简单粗暴地禁止玩手机,只有这样的正确认识,才能理性对待正面引导。
在操作层面上,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做出表率。比如,多拿出时间陪孩子;和孩子做个约定,限时玩手机;丰富自己业余生活,多看书,多做户外活动,引导孩子提升课余兴趣;孩子玩手机违规了,要坚决制止,不要迁就退让,等等,这些是适合所有家庭的应对措施。
对此,男孩母亲深表赞同,让她忧虑的是,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什么补救措施。我们讨论之后取得共识,原则是从激发孩子自我控制力人手。
一个方案是相互监督。开个家庭会,对家庭生活作息时间做出有序安排,商定一个亲子公约,学习、娱乐休息各不相扰,对玩手机时间做出限定。然后,亲子之间相互监督共同遵守。
一个方案是完全放手。亲子之间做一次深入交流,帮助孩子认清玩手机的利弊得失,表示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促使孩子自我控制。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学会放手,学会把生活还给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给他们心灵自我成长的空间。孩子没有了外在的反抗对象,反而会激发出自我控制力,培养自我责任感,转而在学习上与自己“斗智斗勇”。
最后,男孩对妈妈说:“你们放心吧,我长大了。”男孩母亲则非常感慨:“我的确应该把生活还给你,我选择相信你。”
两周后,男孩母亲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谢谢您!我在努力学会放手,孩子也在努力自我控制,我们不再为手机斗智斗勇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也在回暖。”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