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9-12-20朱松岩
朱松岩
我是清华大学法学院2015级毕业生,从2015年选调回黑龙江省到现在,我已在黑龙江省工作四个年头了。对黑龙江、对黑龙江的基层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一方面源于我是黑龙江人,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另一方面源于清华大学对我人生观、价值观及择业观的影响。
工作后,我切身地感受到黑龙江省对人才的重视,对选调生的关心培养,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尊重个人意愿,支持扎根奉献基层。按照所学专业,我被分配在黑龙江省高院研究室工作,同时到基層乡镇挂职。在挂职期间,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所在乡镇有个村的小型水库被一个人承包,也同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合同。但是,自承包之日起这个人就没有交过承包费,且在雨季的时候总是开闸放水,淹附近村民的地。为了拿回这个水库,这个村的村民数年来一直在乡镇、县市两级上访。与村民谈话了解情况后,我发现村民们一直在通过上访来要回水库,却从来没有尝试过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这件事。于是,我帮助村民联系律师,帮他们申请减免诉讼费,最终通过判决终于拿回了水库的使用权。通过这件事,我切实地感觉到,可能省高院需要我这样一名法官,但基层老百姓更需要像我一样懂法的人。因此,在基层挂职一年结束后,我向组织申请,主动要求把编制拿到乡镇,组织上也非常支持,把我派到乡镇,让我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今年3月份,省委组织部又选调我去挂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有机会留到部里工作,但由于内心的基层情结,我又向组织申请回到基层工作。可以说,没有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对定向选调生的持续跟踪培养,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长。
二是工作环境富有“人情味”,让年轻人工作有干劲。黑龙江人有一个基本品质,就是“热心肠”。记得我刚到铁力市的双丰镇工作,党委书记不仅亲自安排寝室,还开车带着我把日常生活用品准备齐全。工作上,更是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带着我一起走村入户、接待信访,教我如何写材料、如何跟村干部沟通、如何处理老百姓的矛盾。正是这种人情味,让我迅速地融入基层,并从骨子里喜爱基层,带着感情去干基层工作。
三是各级组织对选调生大胆使用,敢于“压担子”,给予施展才干的平台。在基层工作的4年,我历任乡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法制办主任、信访局局长等职。特别是今年,随着行政区划改革,铁力市新成立了日月峡镇。当得知我被任命为日月峡镇党委书记后,我内心既兴奋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我对自己说为了清华大学的荣誉、为了对得起组织的信任,我也一定要挑起这个担子,把日月峡镇建设好!
(作者系铁力市日月峡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