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建设的路径
2019-12-20吴国玺李晨旭刘培
吴国玺 李晨旭 刘培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区域发展中参与国际竞争、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具有国家意义的大都市。一般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水平高,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优势;辐射带动能力强、信息灵便,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扩展和科技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更加关注国际交往和城市文化的软实力,更加关注城市的公平正义和包容善治。在此背景下,2016年国家正式批复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成都、郑州和西安等9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从国家层面来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建设的战略需要,能推进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更好地融入国际城市体系。从区域层面来看,郑州市位于中部地区,是“一带一路”上的战略支点,是欧亚陆桥的经济中心,不仅有助于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有助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地方层面看,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从空间上来看,郑州居中部之中,积极推进郑州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郑州国际性开放大都市,把郑州建成我国中部地区核心城市、经济开放示范城市、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建成社会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宜居宜业、绿色生态、开放兼容的国际性大都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郑州市的城市首位度较低
通过与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市对比分析,2017年郑州市总人口988.1万,在5个城市中排第4位;GDP总量9130.2亿元,在5个城市中排第4位;GDP占全省比重20.3%,在5个城市中排末位。从第一、二、三产增加值来看,郑州产业结构不太合理,除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广州,排第4位外,一产、三产均排末位。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2018年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1.1%,但是,从整体来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落后于武汉和长沙,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序列中,2018年郑州GDP排在第16名,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影响力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仍然不高,城市首位度较低。
(二)郑州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
郑州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2018年河南省GDP总值为48055.86亿元,其中郑州市10143.3亿元,相比较武汉的13400亿元、长沙10535亿元而言,明显较低,存在整体经济实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不强、联动能力低等现象。
(三)郑州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城市的辐射能力主要以经济指标来衡量。与其他城市相比,重庆、成都、武汉的GDP总量排在全国的前10名,2017年GDP总量均超过万亿元,展现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郑州、西安GDP分别为9130.17亿元、7469.85亿元,辐射能力相对较弱。虽然2018年郑州市的GDP总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但是GDP总量占全省总量仅21.1%,比重较低。必须通过提高郑州都市区的经济总量,才能够提升郑州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与武汉、西安相比,郑州市辖区面积偏小,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空间有限。因此,必须加强与武汉、长沙等周边城市统筹联动,努力形成构建覆盖中部地区的城市体系,提高经济效率。
(四)郑州市科技服务与创新能力不够
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从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科研经费投入、发明专利与创新成果以及创新活跃度等方面分析。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实力方面,武汉在中西部中最强,郑州市的科技创新实力相对较弱,科技服务与创新不够。从发明专利上看,武汉市的发明专利数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长沙、合肥居第二、第三位,郑州仅第四位。此外,郑州市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偏少,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建设的路径
(一)实施“一个目标”“五个强化”战略
“一个目标”就是以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为发展目标,通过交通一体、产业协同、生态共建、资源共享,把郑州建设成为繁荣创新、生态宜居、魅力人文、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大都市区。通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达到引领中原城市群、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的目标。“五个强化”就是在“一个目标”的指导下,不断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一中枢一门户三中心”。具体而言,就是强化郑州的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全国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等五个方面,持续提升郑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积极构建“1+4”郑州大都市圈
郑州市的市域面积为744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为101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仅45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占市域面积比例为61.37%,排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最后一位。而这个比例成都为61.43%、武汉为86.89%、西安为73.74%。可以看出,郑州市域面积较小,限制了中心城市的发展。
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必须突破区域限制,扩大郑州市建成区面积,按照《郑州大都市区1+4空间规划》《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0)》《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构建“1+4”郑州大都市圈。积极打造“一核四轴四区”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郑州大都市圈城市规划布局优化调整,积极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个城市的深度融合,在郑汴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郑许一体化、郑新一体化、郑焦一体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不同行政等级的产城耦合。
突出文化引领,打造现代与传统辉映的人文郑州。以历史文化保护区、特色街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加强城市空间和城市风貌的规划和治理,构建以郑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网络性交通廊道为发展轴、以绿色开放空间为支撑的多层次、组团式人文城市体系。
(三)推进郑州大都市区交通的融合
提升郑州航空港现代物流中心、经济中心、科创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的功能,全面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过“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思路,构建“1+4”郑州大都市圈,加快建设“3+3+4”大都市区快速交通系统。“域外枢纽”建设方面,积极推进郑万、郑合高铁及4个高铁站建设,构建大都市区半小时高铁交通圈、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依托河南省空中、陆上、网上、海上4条“丝绸之路”,支持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能合作。“域内畅通”方面,积极推进地铁、城际、铁路、公交“四网连通”,在郑汴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快郑许一体化、郑新一体化、郑焦一体化建设。加快许昌、新乡的轻轨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的开封、焦作等城市。在郑许一体化建设方面,主要是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至许昌市轻轨建设,加强忠武路规划,加快230国道、227省道和许昌市文峰北路的提升改造,构建郑许之间立体快捷的综合联运的交通体系。
(四)加快郑州大都市区产业的融合
产业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必须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集群为抓手,围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郑州大都市区产业。首先,建设电子电器、5G等高技术、高增长、高端化产业,提升高端服务与先进制造业核心功能。其次,强化产业协同,实现产业的融合化发展,即加快建设郑开“双创”走廊和“许港”“开港”“郑新”“郑焦”产业带,推进大都市区产业带互动耦合发展。再次,根据郑州大都市区重点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发展对接。如以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化改造为切入点对接许昌,瞄准国际先进和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快推动“郑-许”电力装备与制造、超硬材料及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最后,瞄准生态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机制创新
在区域政策机制创新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实现郑州与开封、许昌、焦作、新乡的“五区联动”。构建郑州研发、交易、金融平台,营造开放的郑州。设计跨行政界限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机制,优化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增强重点产业发展的社会管理、融资建设、产业营运、集成服务的能力。通过提供咨询、规划、设计和维护等服务,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融合机制、制度创新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政策设计,以全方位的政策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大都市区融合发展。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安排,也是河南发展的战略机遇。必须围绕“一个目标”“五个强化”战略,积极构建“1+4”大都市圈,不断推进区域交通融合、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生态共治、文化引领。通过打造枢纽郑州,积极推进地铁、城际、铁路、公交的“四网连通”,构建郑州的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积极打造产业郑州,明确先进制造业、临空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领域,从产业链、产品链、平台链等方面,加强产业协同,形成尖端技术和制造业示范中心,推进大都市区产业带互动耦合发展。积极打造科技郑州,谋划自创区展示中心,打造中原科创谷、郑东新区科学谷、郑开双创走廊,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生态郑州,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统筹“四水”同治,通过“增绿、增水、增湿”,构建大都市区生态网络。突出文化引领,打造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人文郑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快速发展。
【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社會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建设研究”(2019JC15)、2019年许昌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许昌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019-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