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19-12-20王玉辞廉文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建设

王玉辞 廉文文

摘 要 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农业院校提高竞争力、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强化农业文化,升华特色精神;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制定特色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团队,面向社会,扩大影响。

关键词 农业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类型,又是农业文化的一部分,既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作为农业院校的鲜明特色,是校园文化借助农业院校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农业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农业特征、农业情感、农业理念、农业优势等鲜明的“农业”特色。既要重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的文化品味,更要注重适应社会和农业发展的趋势,追求农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1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是农业院校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重农思想由来已久。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农业是落后、贫穷的象征,农业院校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不够,农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或就业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使得一些学生“重农、亲农、爱农、务农”的意识淡薄。农业院校是“三农”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三农”科技水平的制高点。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农耕文化传播,增强师生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提高师生科教兴农的意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意识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农业院校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

1.2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任务沉重而艰巨。传统偏见的影响,农业院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环节困难重重。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农业院校,使得招生困难,分数线比同层次院校要低30分左右。部分学生入学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抵制情绪,缺少学习农业专业的热情,对未来产生迷茫,想办法转专业或学校。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彰显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学生学习农业的信心和热情,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未来的农业与农村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农业院校在自身发展中要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优秀的“三农”人才,而优秀的“三农”人才必将促进农业农村的加速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农业院校为国家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3是增強农业院校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当前农业院校在高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社会上对于农业的偏见,农业院校内部也存在信心不足和信念动摇的现象,师生员工对于学校建设缺乏凝聚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彰显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精髓,展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师生员工对于农业院校特色发展的理解和认同,统一农业特色发展步调,坚定农业特色发展信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农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当今社会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而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农业院校特色的办学传统与办学优势,必须以自身发展的特色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来培养人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结合农业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办学优势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发展力量,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提高农业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2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校园文化主流缺特色,农业文化无彰显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单科性大学通过合并和扩招,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由于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农业院校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事业上难有大作为。部分高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中出现了重重困难。一些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力求抹去“农业”字眼,增设热门专业,农科专业纷纷锐减,经济、信息等热门专业迅速增加,以改善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农、林、油、矿、地、水等为特色的高校,千篇一律地改成理工、科技、工业、工程、经济等热门字眼的高校,原来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校名不复存在。一些农业院校的校训不体现农,校风不涵盖农,校名不显示农。追求社会时尚主流文化,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渐边缘化。失去了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农业院校也在逐渐失去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2.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定位不清晰,认识有偏差

部分农业院校在升级或扩招后,对于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定位不准确,受到社会教育发展潮流影响,对于自身的农业优势和农业特色产生怀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脱离了学校实际,引起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成效不足。为了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过于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改善,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样重硬文化建设,轻软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忽视了蕴含的精神文化因素,没有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办学理念进行构建。不能将农业院校的独到之处体现出来,而是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进行复制或模仿,没有根据农业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甚至不同的校领导对于学校的定位差异很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矛盾与困惑。部分领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深远影响,缺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2.3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制度管理,忽视文化熏陶

不少农业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非常重视制度的建立,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但是没有重视师生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忽视了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忽视了制度本身从主观上对于师生的文化熏陶。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如春风化雨,净化师生的心灵,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胸怀大志,满怀热情投入到农业专业的学习,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为培养农业人才尽职尽责。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展现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观和行为观,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2.4校园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度

农业院校地理位置一般处于城郊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与学科特点的特殊性,农业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封闭性。校园文化建设出于资金紧张、学生安全等原因,一般注重内部建设,局限于师生内部,缺少与外校的沟通,缺少外部企业和外校人员的参与,学生与社会接触过少,难以了解社会,当地政府或企业难以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帮扶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宣传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师生及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信息化背景下,各种庸俗文化及多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带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产生动摇,对农业的偏见,农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弘扬不足,降低了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3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3.1强化农业文化,升华特色精神

首先,课堂教学中加强农业文化教育。专业课教育中不仅重视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农业人文精神的灌输。开设《农业文化史》、《农业科技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农业文化的悠久历史。开设《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的课程,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从事农业的信心。其次,结合校史文化、地域文化,弘扬农业文化。挖掘校史文化中丰厚的资源,传承和创新校史文化,打造自己的农业文化品牌。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提炼校园文化的特色和目标,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第三,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弘扬特色精神。一是培育农业主题的校园精神,从校风、校训、校歌、校徽等入手,体现服务农业,献身基层的风貌,凸显农业文化的精髓,增强农业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升特色精神。二是建设农业特色的校园环境,对校园环境整体规划,每座建筑和雕塑,每条道路和标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营造出农业院校的特色。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营造出生态校园和绿色校园的特色,花草树木标识出特征和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热爱。校园的人文景观突出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品味。修建校史馆、农业科技馆等。营造出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挖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文化要素。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1956年建校,在62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北京农学院以“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秉承“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率先提出了都市型农业教育的理念,将传统的农业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践行“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打造都市型农林人才的文化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过程,发挥农业专业特色优势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节。如“三农文化节”、“植物文化节”、“生物文化节”、“食品文化节”、“宠物文化节”、“园林文化节”等。将农业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

3.3制定特色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設

农业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必要保障。首先,积极探索特色制度的创建,各项制度中体现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突出农业特色,把学校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人才要求,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融入其中,赋予制度以灵魂。如对于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给予奖励、对农科专业的学生给予扶持等,把精神文化的要求与具体制度结合起来,使制度既能起到强制作用,也能发挥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弘扬了农业文化和办学理念,为农业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其次,有效落实规章制度,通过奖惩结合,保障师生利益,鼓励农业人才发展创新,构建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落实制度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将制度保障与非制度保障实现互补,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实现互补。通过制度文化,营造开拓创新、积极钻研的学术氛围与环境,以特色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才。第三,完善校园文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制度文化发展创新。通过激励措施的贯彻落实,开展创新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引领,形成农业院校各个学科与农业特色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升华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3.4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团队,面向社会,扩大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要吸引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广泛利用网络,面向社会,提升特色校园文化的辐射范围。首先,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统一师生的思想意识,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师生的认同和支持,鼓励师生对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实现特色校园文化对弘扬农业文化和培养农业人才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因地制宜,根据师生员工的特点,实现校园文化主体个性发展,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和规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利用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重视学科带头人在优势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树立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重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引领作用,重视身边榜样和学生党员在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结合学校的特色精神,让校园文化的特色深入人心,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强化学校优势,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第四,联合企业,面向社会,深入基层,注重学校特色内涵的宣传和实践。以服务社会为基础,发扬学校的特色精神,树立学校的品牌特色,让校园文化的特色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强社会对农业院校特色优势的认同和支持。与企业加强合作,实现双赢目标。农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2018年党建研究课题:北农特色文化建设途径探索,项目编号:5016016009。

参考文献

[1] 申娜.论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1):134-136.

[2] 熊富强,谭寅寅,盛馨等.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223-230.

[3] 王刚清,王延年,高艳等.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5):3-5.

[4] 谭寅寅.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5] 许智勇,崔凤华,刘辉等.刍议农业院校传统优势学科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05):135-138.

[6] 韩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27(03):127-132.

[7] 叶雪影.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建设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关于加强农业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