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微改良
2019-12-20熊晨吴君
熊晨 吴君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对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者以核心素养为基点,提出了三点关于化学课堂教学微改良的途径:一是构建以交流为主旋律的共同学习的舞台;二是善用实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三是巧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交流;实验;生活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 11-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 1008-0546.2019. 11.027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十数个年头,课堂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从最初强调培养学生“双基”转变到“三维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全面培养,从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旧式”课堂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的“新式”课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其生活经验,把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理所应当地要进行深度改革[1]。
一、构建以交流为主旋律的共同学习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的内容,问题的看法,师生之间难免会产生差异,学生会产生疑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与学生可以彼此了解,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师生这个学习共同体在讨论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的观念、方法和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案例1]“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录
师:金和银通常被用来打造首饰,因为它们在空气中不易被氧化,那么它们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的形式还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生1:单质。
师:但在自然界中,很少再有其他金属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了,這是为什么?
生2:因为其他金属容易和氧气发生反应。
师:这说明这些金属比较活泼,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呢?
生2:我认为这和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师:那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
生:小于四,易失去电子。
师:你说的很对,那么我们认同这样一个观点,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铜也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金属,我们都吃过火锅,最传统的火锅一般就是用铜这种金属做的。那么在给它加热后,会发现表面有部分的铜变黑。猜一猜这些黑色物质会是什么呢?
生3:铜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
师:那么这个生活经验就告诉我们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被氧气氧化。但在生活中经常用铝来做加热的器具,但这些铝制品加热之后,它们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学生在提出了很多猜想后,教师播放所做的演示实验的视频)
师: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生4:铝变红了,变软了。
师:有没有燃烧起来?
生4:没有。
师:那么为什么铝会变软?
生4:因为温度超过了铝的熔点,铝熔化了。
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铝受热熔化后为什么没有滴落下来?
生4:我看到铝的表面有一层薄膜。
师:大家来做个假设,假如把铝表面的这层膜撕开,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播放第二段演示实验的视频)
生4:哦,熔化的铝流了出来。
师:但为什么铝没有滴落下来?
生4:可能是因为熔化的铝又和氧气反应,迅速生成了氧化膜。
师:这位同学回答中出现了“迅速”这样的表述,很棒。那么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铝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呢?
生5:当温度超过氧化铝熔点时,铝就能燃烧起来。
师:这个回答真的是太有才了,这个想法非常好。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学生默不作声,教师展示面粉厂禁止吸烟的指示牌)
师:通过这幅图,大家有没有什么灵感?
生6:把铝磨成粉。
师:这个答案很好。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把铝磨成粉?
生6:铝粉颗粒较小,可以增大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师:太棒啦,看来大家灵感都来了,那么我们就用实验来说话。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2]……
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发言中把握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比如大多数金属为什么活泼?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符号、化学用语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及变化;初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观念”。再如该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培养学生准确客观地观察、收集、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为培养探究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并且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对话和交流,并且在交流中又满含“很棒”“不错”“很好”这些激励学生的话语,做出及时和必要的正面反馈,并且有一系列的追问可以调控整个教学进程。
针对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整个教学循着“猜测一实验一分析一总结”这一主线,着重强调了建立“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想,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通过已有认知提出合理猜想的能力,把核心素养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中。
二、善用实验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有效的学习情境,应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能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能呈现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究氛围。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和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案例2]在讲授不同金属和酸的反应时,笔者组织学生判断锌和铁两种金属和酸反应哪个更剧烈。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各放入一颗锌粒和一个铁钉,各加入稀盐酸,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但实验并不顺利,有的小组做出来的实验现象是锌和酸的反应更剧烈,而另外的小组则是两支试管的速度接近。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锌粒与铁片的大小,铁片上有无锈迹,酸的用量和浓度等不同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要怎么样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学生在讨论中热情很高,提出不同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在金属和酸的实验中,要比较金属活动性,必须保证酸的种类、浓度、用量,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金属表面是否洁净等相关条件均要保持一致。而后改用锌粉、铁粉以及浓度为5%的稀盐酸再次进行实验,对比得到结论。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创设的实验情景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得到的收益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简单灌输“控制变量法”所不能比拟的。让学生养成对探究过程、探究结论进行反思的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能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有批判精神。但要用实验创设情境,不能如蜻蜓点水,只是将实验现象和所要掌握的实验结论挂钩就万事大吉了。应该用实验现象巾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寻找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三、巧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案例3]在教授“空气污染防治”的课题前,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外分组了解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学生用镜头、文字、数据记录工厂排放的黑烟,田间焚烧秸秆飘散的黑烟,到图书馆查阅空气污染的资料,并汇总成调查报告。教师课前整理、归纳、概括学生的调查报告,设计课堂讨论的几个问题:哪些物质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自哪里?什么是PM2.5?它有什么危害?CO2是不是大气污染物?为什么要减少CO2的排放量?为了还我们一个洁净的大气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什么建议?你对化学科学和环境问题的关系有什么认识?
上述案例通过讨论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来源于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科学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贡献,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习惯;也能让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观念;能关心并积极参与到和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能权衡利弊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社会责任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让化学回归生活。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要蕴含着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化学信息,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从生活经验中,对化学问题进行观察、分析与探索,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王云生.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36-38
[2] 熊晨.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