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京剧角度看近代社会变化的一个侧面

2019-12-20王婧

艺术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旦角近代社会

摘 要:晚清民国时期,戏曲从传统社会中的边缘位置,开始逐渐进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时值中国社会受到西学东渐的冲击,内忧外患,社会各方面出现了变化,从京剧的角度切入,可以一窥近代社会变化的一个侧面。京剧表演者以及观众的性别变化,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升,传统社会封建伦理逐渐松动。从观众群体的变化可看出当时文化话语权向市民阶级转移,阶层之间界限亦不再分明。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商业化的经营不再受到压制和打击,人们也通过狂热的捧角行为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关键词:京剧;近代;社会;旦角;女性

在中国封建社会,戏曲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演出规模较小,受众较少,伶人更是由于身份原因而受到诸多的限制。约从乾隆中叶开始,京剧进入发展以及繁荣的时段,亦正值中国社会出现激烈变革的时段。从京剧发展的角度,可以一窥近代社会的变化。

1 女性群体地位的上升

明清时期,戏曲作为道德教化的形式之一,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加之伶人的身份原因,发展受到限制。但随着京剧体系的日臻完善,清代统治者(尤以慈禧为主)对京剧逐渐产生了兴趣。京剧进入宫廷,使之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为京剧的繁荣提供了助力。这一时期京剧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与逐渐衰落的昆曲不同,京剧唱腔花部的“喊似雷”的“黄腔”比昆曲的靡丽更加雄厚,在当时两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的家国形势下,更符合人们抵御外辱、振兴中华的心态。因此,京剧兴起之初,出现了一系列生行名家。受传统文化影响,此时京剧中的女性只是舞台的次要角色,并由男性扮演。

光绪后,社会对女性群体关注度的提升及演剧体系的演化使旦角地位隆升,京剧旦行技艺亦逐渐精进,处于附庸地位的男旦取代了京剧老生跃居舞台首席。至五四前后,戏园里的压轴戏基本都由旦角演唱,并且出现了一批以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人为代表的名旦。但此时男旦居多,是女性地位崛起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产物,人们渴望看到女性角色的出现,但是社会风俗并不能接受女性伶人登上舞台,由此出现了由男伶反串女性角色的现象。这是一种思想从封闭到开放的过渡,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反串需要反复揣摩女性心理,创造出比真实性别更加凝练优美的女性特质,更需要把握跨性别扮演的尺度,难度极大,相比其他角色多了一重艺术性和难度,呈现出了一种艺术的另类美感。

此后,坤角的出现也是女性地位提升的另一种表现。民初以前,京剧的角色无论男女都长期由男伶扮演,乐师以及后台人员也是男性。旦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男性审美的需求,但是坤角显然能够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因此,在经历了与封建传统礼教的反复抗争之后,坤角开始逐渐走上戏曲舞台。尽管清廷为维护传统性别结构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仍然能够看到一些近代社会女性地位提升的端倪。

除了伶人和戏曲内容上性别的变化外,观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男性观众。原先的世家大族大多禁止女性入庙烧香,入场看戏,女性只能在家中看堂会,不仅规模小,而且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后来这些禁令在晚清的时候逐渐失效,尤其是上海地区,女性也可以出入公共场所,不再受制于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观念的严格约束,女性开始进入戏园看戏。由于女性看戏是刚兴起的现象,女性必然对京剧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了解不深,反而更加注重视觉的感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京剧更加精美化的发展。

2 阶级变化

传统社会中,士大夫掌握着文化的话语权。明清时期,传统戏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受到士大夫严格挑选的限制,成为地方教化形式之一。后因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从宫廷开始兴起,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过程。满汉大臣对京剧竞相追捧,这时的观众文化水平较高,对音律,艺术有很深的了解,对京剧的欣赏也多在唱腔等方面。后来京剧开始逐渐走入民间,新增的观众对于戏曲的欣赏刚开始都是处于初级的审美阶段,更加注重视觉方面和剧情方面的体验,由此体现出晚清民国时期市民群体地位的上升。

从京剧表演空间来看,最初多以堂会的形式,由戏班上门表演,听众和受众都较少,是达官贵人的娱乐方式。随着京剧逐渐进入民众生活,戏班多于各个茶楼表演,观众需付茶钱,却不需要付票钱,管理不严,蹭戏的人极多。茶楼中人挤人,小贩托着瓜子茶水穿堂而过,座位摆放毫无规律,舞台与观众之间也没有距离感,戏台上的表演与观众的行为相互渗透,叫好、倒好声此起彼伏。此类表演水平参差不齐,戏曲也只是茶楼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非常混乱但毫无距离感的空间。

随着戏曲的发展,开始有了专门的戏园,且向穷极奢华发展,为了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开始为阔绰的主顾设置“官厅”“包厢”等,与普通观众的“楼厅”“边厅”相区别,区分出了不同档次的座位。表明一些达官贵人开始进入戏园听戏,而不是将艺人请回家进行堂会,是一种阶级之间界限开始模糊的表现。

在戏曲的内容上以及形式上,京剧受普通大众的影响较大,但此前更加注重唱腔以及艺术性的官僚士人对此似乎也接受良好,不仅与民众同园听戏,更在捧角中出力甚多,反映了近代社会的重心逐渐偏移,在文化和娱乐生活中,士人不再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市民群体的地位开始上升。

3 商业化:捧角现象

晚清时期,京剧迅猛发展,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出现了商业化的发展趋势。最初戏园的经营模式是班主自负盈亏,伶人收入固定,但后来出现了如谭鑫培等京剧大家,分配制度不再合理,因此戏班经营机制发生了改变。光绪年间,谭鑫培第一次以伶人身份,私人聘请艺人组班,戏班的经营开始以个人为主,出现了明星效应,明清时期更加重视的道德警示意味大幅减少。

在此驱动下,捧角成为当时的风气。捧角的方式包括投入大量资金、为伶人造势、维持戏班运作等。一些文人还为伶人写剧本,在报纸上撰写其演技特长等。虽然民间受宫廷影响推动了京剧的繁盛,但是宫廷演戏还是接受了民间流行的剧種、剧目,进宫演出者多是民间走红的艺人。京城之外的地区,戏班的运营模式更加市场化,重视广告宣传和表演形式,与当下的明星包装走红模式十分类似,已完全以商业化为主。

捧角的风气反映了社会深层次的心理,近代中国受到了巨大冲击,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在这种条件下容易寄情于山水、音律等,借由捧角的狂热来解忧。社会受到外国势力的巨大冲击,民族危亡时刻,京剧中的帝王将相和繁华盛世是人们躲避纷争的桃花源,对于旦角的狂热追求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了人们对繁荣盛世的渴望,也使人沉浸于曾经万国来朝的强大和繁荣中,是人们发泄和寄托情绪的方式,也反映出近代社会受资本主义冲击,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展迅猛。

除了商业化以外,伶人也积极参与政治。伶人最初的抗争是基于自身生存,清朝国丧禁止演乐,动辄数月甚至数年,造成了伶人生计困难,遭到了伶人的集体抵制。伶人早期的地位低下,随着京剧的发展,伶人进一步要求平等的地位,并致力于改变大众过往对伶人的刻板印象。戊戌变法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注意到文艺的社会教育功能,戏剧被他们当作启迪民智、宣传革命的手段之一。此时期,京剧界群起响应,出现了很多具有革命思想的新戏,并且出现了以义演的形势来募集资金赈济灾民的现象,部分伶人甚至亲身参与革命的武装斗争。此时的社会,动荡无处不在,哪怕是歌舞升平的戏剧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

4 结语

晚清时期,戏曲从传统社会中的边缘位置,开始逐渐进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时值中国社会受到巨大冲击,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京剧的异常繁荣,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京剧表演者的性别变化,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升,传统社会封建伦理逐渐松动。观众阶级以及观众性别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构成的主体开始向市民阶级转变,新公共空间的出现,也体现了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严格,观众的变化同时体现出了社会主流审美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商业化的经营不再受到压制和打击,人们也通过狂热的捧角行为来寄托对社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M].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

[2] 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 侯寶林.关公战秦琼[A].传统相声汇集(第一辑)[M].沈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1980.

[4] 王强.会馆戏台与戏剧[M].文津出版社,2000.

[5]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M].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92.

作者简介:王婧(1992—),女,天津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门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艺术史。

猜你喜欢

旦角近代社会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