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乳制品消费增长近40倍
2019-12-20刘回春
刘回春
新中国成立初期,乳品企业仅有部分收归国有的外资乳品企业和公私合营后的一些小型民族奶品企业。奶牛种类、奶牛饲养量和鲜奶的供应、加工、销售等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奶业呈现出生产力水平低,基础投入不足,奶产量增长慢,奶制品品种单一的特点。
直到1978年,北京、上海生产的消毒牛奶(鲜奶、低温奶)分别大约在80吨、130吨左右。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奶类的产量从97.1万吨增长至3712万吨。其中,牛奶产量从88.3万吨增长至3602万吨。固体乳制品(主要包括奶粉、炼乳、奶油、干酪及干酪素)产量4.65万吨增长至256万吨。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65%,2021年产量将达到3,811万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报道,1978年中国收奶量最大的企业一年收奶2万吨,而目前我国最大的乳企收购牛奶可达到400多万吨。改革开放40年,包括国内生产加进口在内,中国的乳制品的消费量从1978年增长了将近40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原理事长宋昆冈把中国乳制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期(1978年-1999年)、稳定发展期(2000年-2008年)、新时期(2008年-至今)。
中国乳业历经三阶段,乳品消费量增长近40倍。从改革开放至2000年,乳制品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快速增长阶段,到2000年后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稳定发展阶段,再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牛饲养和原料奶的质量水平、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检验手段得到大幅提升的新发展阶段,中国乳业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后,体量增长突飞勐进。
建国初期恢复生产满足“供给”
建国初期到1978年为起步阶段,利用资源,发展乳畜,恢复生产,改造扩建和新建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加生产能力等为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奶业经历了合作化、公私合营以及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等历程,实现了奶业公私合营的国有化过渡以及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国营奶业的发展。
建国之初,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1957年全国奶牛存栏发展到15.98万头,奶类总产量28.71万吨,其中牛奶 25.34 万吨。分别比 1949 年增长 33.17%、32.3%、26.7%,年均递增分别为 3.6%、3.56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等历程,实现了奶业公私合营的国有化过渡以及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国营奶业的发展。%、3%。乳制品加工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也得到提高。1957年,全国有大小乳品企业 70余家,其中采用喷雾干燥设备的12家、滚筒干燥设备的14家、平锅干燥设备的 44 家。乳制品产量 1.09 万吨,是 1952年的17.4倍。乳制品年平均增长率为77%。1978年达到48万头,年递增4.9%;产奶量1949年为20万吨,1978年达到97万吨,年递增5.3%;乳制品1949年为0.1万吨,1978年为47万吨。花色品种,主要生产奶粉、消毒奶、炼乳、干酪、奶油等。
1951年政府接收了英商怡和洋行和美商海宁洋行合并成立海河洋行,并改造扩建旧有的小乳品企业,使其恢复生产,其后在上海、浙江、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新建一批乳品加工企業。60年代安达新建了我国第一个乳品机械厂,为发展乳品工业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由于底子薄、起点低,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
这个阶段,由于底子薄起点低,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加上体制的困扰,政策上的失误,经历了3年经济困难和十年动乱,天灾人祸,使刚刚兴起的乳业,遭受挫折,生产几经跌落和徘徊,但总的趋势仍是向前发展势头。
这就是新中国奶业发展的起点,也是后来改革开放和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乳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改革开放后20年为乳业的高速发展期,在现代化进程中,迎来了乳业的春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引导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乳业插上飞跃的翅膀,投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产业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乳畜业、乳品加工业、乳品机械制造业及乳品科教事业全方位推进,产出总量高速增长。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引进外资、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乳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走向现代化道路。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提倡农业经营的多样化。首先允许和积极支持私人饲养奶牛,因而个体饲养奶牛的头数快速增长。奶业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有力地激活了劳动要素,解放了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饲料价格放开,取消了“以奶换料”的平价饲料供应政策,但牛奶销售价格改革却不同步,仍由物价局监督,出现了“一头活一头死”的现象,致使牛奶生产成本提高,养牛效益开始下降,奶类总产量第一次出现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奶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牛奶购销价格,取消牛奶补贴,实行市场竞争,开放乳制品市场。国外乳制品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组建奶业集团,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取得了成效,奶业生产逐步走出低谷。同时,乳品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我国乳制品的竞争 力 。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个体奶牛养殖的比例超过了95% ,同时,国家降低了外资进入奶业市场的门槛,国外乳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乳制品行业,促进了奶业快速发展。
1978-1992年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奶牛存栏数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13.4%和13.9%,干乳制品产量年均递增率达到16.9%。1997年全国乳品排行前10名的企业集团,其乳制品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
1999年全国大中型乳品企业有378家,工业总产值1478764万元,利润总额36巧7万元,其中国有企业213家,总产值675885万元,利润25897万元;集体企业51家,总产值巧18%万元,利润4095万元;外资企业45家,总产值476374万元,利润2676万元。著名的三资企业有瑞士雀巢、法国达能、日本森永、美国卡夫等。全国年产乳制品2万吨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有上海光明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河北三鹿集团、黑龙江完达山集团、黑龙江乳业集团公司、山东鹏程集团、陕西银桥集团、四川重庆天友乳业有限公司、山西古城集团、福建长富集团等。伊利、光明、三鹿、金星、森永等47家定点企业已经通过了1509002质量体系认证。
1999年乳制品产量达69.08万吨,同比增长23.5%,液体奶产量达95万吨,同比增长39.7%,产品销售率达97.27%。2000年上半年液体奶同比增长52.6%。乳品行业成为食品行业增幅最快的行业,而液体奶是乳产品中增长最快的品种,成为乳品行业新的增长点。
这一时期,整个行业的容量相对较小,由于技术的限制,市场上以低温杀菌的巴氏奶为主,不易保存,销售半径有限,难以规模化,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区域性企业,尚未出现全国性品牌。
“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里,中国乳业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食品行业是最辉煌的,乳制品行业的市场和产量都增加了几十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能力等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宋昆冈谈到中国乳业发展成果时表示。
回顾中国乳业的发展,根据发展特征及重要事件,基本经历了四个历程。改革开放前为满足“供给”,乳业恢复生产;改革开放后20年,中国乳业快速发展;1998年到2008年中国乳业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2008年到2018年是中国乳业重塑消费信任、高质量发展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