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情况分析

2019-12-20曹莉莉龚红霞赵欣

贵州医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经期腹壁剖宫产

曹莉莉 龚红霞 赵欣

(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上海 200062)

随着我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EMT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2]。手术切除是目前针对EMT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结节体积,却难以根除EMT[3]。为了进一步降低EMT发生率,尽早预防、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本文通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EMT患者30例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EMT临床特征,确定其高危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EMT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27±2.15)岁;孕次1~4次,平均(1.71±0.67)次;产次1~3次,平均(1.52±0.31)次;腹壁横切口23例,腹壁纵切口7例。另选择同期入院就诊的非EMT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1.76±2.09)岁;孕次1~4次,平均(1.79±0.75)次;产次1~3次,平均(1.56±0.42)次;腹壁横切口21例,腹壁纵切口9例。纳入标准:入选者均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20岁≤年龄≤45岁;观察组患者均伴有月经周期性疼痛,剖宫产切口瘢痕内或其周围存在包块,经超声、核磁扫描、病理检查等确诊。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缺陷、尿毒症、冠心病、内脏功能严重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现时间与剖宫产手术时间间隔当作发病潜伏期。收集两组入选者年龄、文化程度、人流次数、吸烟、剖宫产史、辛辣饮食习惯、月经周期、经期、痛经、睡眠时间、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来确定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EMT发生影响因素。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月经失调、腹痛、不孕不育、经常性痛经、肛门痛)发生情况,分析EMT患者潜伏期与哺乳时间、年龄关系,确定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EMT发生影响因素。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月经失调4例(13.33%),腹痛6例(20.00%),不孕不育2例(6.67%),经常性痛经5例(16.67%),肛门痛4例(13.33%);观察组月经失调11例(36.67%),腹痛7例(23.33%),不孕不育8例(26.67%),经常性痛经13例(43.33%),肛门痛5例(16.67%)。观察组患者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经常性痛经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EMT患者潜伏期与哺乳时间、年龄关系 ≥35岁的EMT患者潜伏期(47.83±3.27)月长于<35岁者的(28.64±2.09)月,哺乳时间≥6个月的EMT患者潜伏期(48.65±4.74)月长于<6个月者的(27.31±2.3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单因素分析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发生EMT与年龄、人流次数、剖宫产史、月经周期、经期、痛经、睡眠时间、体质量指数潜在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EMT发生单因素分析[n(%),n=30]

2.4多因素分析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发生EMT的高危因素为年龄、人流次数、剖宫产史、经期、痛经(OR>1),保护因素为月经周期、睡眠时间(OR<1)。见表2。

表2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EMT发生多因素分析n(%)

3 讨 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间质、腺体等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子宫外的病症,属于育龄期女性常见病。该病为良性病变,但具有转移、浸润、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容易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4]。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发生EMT主要由手术过程中医源性播散导致,即切开腹壁后不注意保护切口、下段切口位置过高、切口全层缝合等因素将子宫内膜牵引到新鲜切口处,种植后引发EMT[5]。

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块回声情况、确定其出现位置与囊实性,是临床上诊断EMT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6]。EMT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病症与体征。故临床上虽无统一的EMT诊断标准,但其诊断难度并不高[7]。EMT治疗主要有药物与手术两种方案。其中,药物治疗仅能达到控制、缓解病情的效果[8]。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应注意扩大切除范围(超过病灶边缘0.5 cm~1.0 cm),确保异位灶无残留,以保证手术的彻底性,降低复发率,术后可适当服用孕三烯酮类药物促进患者恢复[9]。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经常性痛经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可为临床上诊断EMT提供参考。≥35岁的EMT患者潜伏期长于<35岁者,哺乳时间≥6个月的EMT患者潜伏期长于<6个月者,前者主要因为≥35岁患者卵巢功能下降,后者因哺乳期延长可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切口处内膜生长有关[10]。本文结果还显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发生EMT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年龄、人流次数、剖宫产史、经期、痛经、月经周期、睡眠时间。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与EM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主要是因其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经血逆流的发生几率,痛经亦与经血逆流关系密切。从上述相关因素着手进行干预,对于临床治疗,控制EMT发生率,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EMT发生率有所上升,其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与患者年龄、人流次数、剖宫产史、经期、痛经等情况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经期腹壁剖宫产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期如何穿衣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