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认知分析
2019-12-20王俊鹏
王俊鹏 于 琰
(哈尔滨剑桥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宋词多以描写性为著,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细致入微地将月、枝、鹊、风、夜、禅、稻花、蛙、星、空、鱼、山、茅店、林、溪、桥的意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词的上片和下片紧密结合,互相照应,明月对星,清风承雨,稻花林中,蛙游溪水。上片对寂寥夏景进行描绘,下片却峰回路转,百态无常,鲜明对比不仅体现在上下两片所描绘的自然景致上,更体现在呈现出的每一个自然元素里。寄景托情,美丽婉转的自然风光背后是作者抒发感慨的充分推理。随着时代变迁,对于这首词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作者的角度,不同邻域的语言学家从多维层次把握词的动态规律,揭示词义概念的经验基础和现实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得出认知语言学家所总结出的意象图式性质在宋词分析中的适应性较强。
一、《西江月》上片意象图式集
“明月别枝惊鹊”一句通过月、枝、鹊三种意象的描写层次和空间位移构成多维度意象图式。路径图式(见图1):起点(明月)-路径(由中心点做半圆运动)-参照物(枝)。明月最先处于参照物左方(数轴的中心点)然后沿着虚线的轨迹逐渐上升,然后再向对称轴相反方向虚线下降(这是一个由左到上再到下的运动轨迹),意象图式准确呈现空间位移的连续动态轨迹,清晰描绘意象的层次关系,勾勒出恬静,悠然的夜色美景。直抒胸臆,借物托情,情景交融,是田园诗歌抒发作者美好心情,感知世界、加工经验、概念化的朴素范式。路径图式(见图2):喜鹊飞离枝头的运动轨迹,射体(喜鹊)首先位于参照物的上方(与参照物处于相切位置),射体沿虚线轨迹向参照物上方运动(如图示式可知射体的运动轨迹呈现由下向上分散式运动)。喜鹊数量之多,飞离枝头之壮观景象是意象图式的扩展表达,经过压缩性描写,静谧的田园生活便增添了几分生气。此句词的内部层级关系是双层意象图示的体现,射体存在多层化,进而词意表达也相应存在多面化,构成的两种意象图式在范畴化的基础上可看作是基本范畴的连续体。因此,词句中不仅各片间存在呼应,单句中的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互补和联系关系。
图1 路径图式
图2 路径图式
“清风半夜鸣蝉”中意象“清风”似静而动,其动态性表现为无规律运动,鸣蝉以其声波运动范围为参照,可假定鸣蝉的声波运动圆形轨迹为清风运动范围的子集,故“清风”和“鸣蝉”构成容器图式(见图3,虚线运动轨迹可以看作风的运动轨迹)。由于本首词描绘的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上饶的田园风光,此地风光隽秀,良田佳日,我们可以推测此地的风向多为平缓,因此在风力较弱期,“鸣蝉”的声音可以传遍整个山谷。故,如图4所示,蝉鸣声又可包含小范围的风动轨迹,两者互为容器图式。其中“半夜”在词中虽可译为时间,但在空间域中,我们把半夜作为一个大的整体部分,那么“清风”和“鸣蝉”便与半夜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容器图式(见图5、图6)。整句以不同意象为参照我们总结出四个容器图式,通过图式(图3至图6)可知清风半夜鸣蝉的互为交融性,渲染出同一空间域中不同个体意象之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此句描绘出上饶山谷中平静、惬意、悠然自得的夏天夜晚景色,表现出辛弃疾于投闲置散的隐居生活中,寄情于乡村静谧的景色,短短数字,确写的令人神往。
图3 容器图式
图4 容器图式
图5 容器图式
图6 容器图式
“稻花乡里说丰年”根据人类经验的完型结构(隐喻性表达)可将“稻花香”中气体的运动范围看作是容器的整体部分,稻花乡里的“里”字归约了目标点的位置,同时通过位移从里到外的话语扩散,说明语言具有一定的传播功能,抽象的传播域可以在容器内部传导,亦可通过容器进而拉近丰年的“丰收”,其中丰年作为广域的认知对象,可以将“稻花香”和“里”作为其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本句中“稻花香”和“里”构成了以稻花香为整体的容器图式(见图7);“丰年”又作为整体与“稻花香”和“里”构成了两个平行结构的容器图式(见图8,图9)。“清风半夜鸣蝉”和“稻花乡里说丰年”构成了相似的意向图式,联系紧密,感知压缩性的描写使原本复杂的丰收美景连接稻花香和山谷里的静谧气氛使联系性增大,互为对比的过程中形成相似的意向图式集,说明作者的经验感知由简入繁,由静到动,相互交织中使得对丰收的憧憬之感跃然纸上,使得独立的意象相互交融。
图7 容器图式
图8 容器图式
图9 容器图式
“听取蛙声一片”,参考Talmy 的图式化系统,在可定性语义域的图式结构几何描述中,分割图式范畴,将离散的“蛙声”概念通过“有界’的听觉吸收运动,构成意象,使自然界中分散的声音轨迹具象化。听觉是思维的具象表现,听觉构成的容器使“蛙声”运动轨迹连续化、概念化。因此,可以从图式中提炼出与声音有关的空间意向构式。“蛙声”如果绘制其运动中的具象化运动轨迹,可知其运动方向从听觉器官耳外进入耳内,则意象便构成了路径图式(见图10),起点(声音传播源)—路径(由一点向中心部分做直线运动)—参照物(听觉器官)。蛙声最先处于参照物右方(数轴的横坐标方向)然后沿着虚线的轨迹逐渐向左运动(这是一个由左到右的运动轨迹)。“明月别枝惊鹊”和“听取蛙声一片”所构成的意象图式具有相似性,图式的客观具体呈现说明各片之间联系紧密,虽然描绘的是自然界中的个体,但彼此之间的联系性可以准确体现整首词的整体性。
图10 路径图式
二、《西江月》下片意象图式集
“七八个星天外”是下阙的第一句,我们假设下片各句所构成的意象图式与上阕是紧密相连的,那么下阙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以及第二句和第三句将构成相似的意象图式。此句中“星”和“天外”构成了路径图式(见图11)。通过感知我们可知星星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射体(星)首先位于参照物的上方(与参照物处于上下平行位置),射体沿虚线轨迹在参照物上方运动(如图示可知射体的运动轨迹通过视觉反射呈现由左向右运动)。与英语介词中OVER的意象图示相同。星星的运动轨迹通过SPSS 软件可知为椭圆,那么便形成了另外一个路径图式(见图12),繁星耀空的傍晚美景使得桃花源般的上饶变得更加神秘。
图11 路径图式
图12 路径图式
“两三点雨山前”和“旧时茅店社林边”可以构成相似的意象图式,“山”作为参照物可通过空间位置定位词“前”与“雨”构成路径图式(见图13),起点(雨的运动开始点—路径(由枞坐标做向横坐标做直线运动)—参照物(山)。雨最先处于参照物上方(与横坐标轴垂直)然后沿着虚线的轨迹逐渐下降(这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运动轨迹)。“旧时茅店社林边”中以社林为参照物,正常的感知条件下茅店是静止的,但随时时间的变化,茅店的位置会发生迁移,此时相对于静止的社林可以构成以社林为参照物,茅店为射体的路径图式(见图14)。其运动轨迹与垂直从上到下运动的“雨”不同,可以理解为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远及近或由右及远的运动轨迹。两者的意向图示相似,印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证明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的选取上是有规律的。为了达到平衡和连续,“雨”与“茅舍”,“山”与“社林”通过“前”与“边”描绘出似动非静,静而亦动的对称意象。
图13 路径图式
图14 路径图式
最后一句“路转溪桥忽见”与下片第一句对应,以“桥”作为参照物,“流水”作为射体,构成路径图式(见图15)。流水(自西向东运动),此时参照物“桥”则位于射体之上,而“流水”则位于桥下。这与以往我们在同一象限中绘制意象式示有差异,通过图式显示意向图式并不是有限的,而是变化的,运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把“流水”看作是具象化的一条线,那么本为静止的路在转“字”的描写下成为了弧形运动的物体,与“流水”构成路径图式(见图16)。最后一句与第一句都构成了路径图式,同时下阙构成了路径图式集,有效地反映出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意象选取特色,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图15 路径图式
图16 路径图式
三、认知意象《西江月》词牌的多维性
通过认知意象图式理论分析,该词牌呈现出多维度的意象图式集,共产生16个意象图式,其中路径图式9个,容器图式7个。可分析得出第一段中1、4片和2、3片相似;第二段中5、8片和6、7片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同时第二段所构成的图式都为路径图式。5、6、7片各构成一个路径图式,第8片构成三个路径图式。本首词的范畴典型意象图式由路径图式构成,每个成员与典型成员的相似度不同,第二段体现的较为明显。因此按照图式性质分成不同的层级。该词牌的内涵以及语类特征,感知经验的概念化,具象化结构的反射是有规律的。该词牌所呈现的意象图式集对描写性、联系性、对比性、动态变化性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宋词的多维图式构式对宋词的分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认知意象图式理论为中外语言学结合、高效率的运用、提高分析效度提供了新视角。
表1 词牌《西江月》意象图式性质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