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治水融入新理念 润泽民生美“榕”颜
——南方复杂水环境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019-12-20■曹宇
■ 曹 宇
福州(简称榕)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城内50多座山体星罗棋布,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市区水系纵横、河网密布,山、水、城交相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城水和谐、生态宜居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福州也曾出现过城市黑臭水体和内涝灾害等水环境与水安全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明显。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榕考察时再次指示:“福州要突出山水主题,加强内河整治改造,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之不谋而合。
自2016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领导直接挂帅的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聚焦城市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编制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为总揽,突出福州山水共融、滨江向海的城市特点,选择了鹤林片区和三江口片区共57平方公里作为试点片区,坚持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科学统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向福州全域推广实施。
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福州市紧紧把握“环山、临江、滨海”的地域特点,从优化水生态空间布局入手,蓝色、绿色空间交融,绿色、灰色设施联动,打造以“山地、平原、滨江滨海复合型”和“洪、潮、涝敏感型”为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其中,鹤林片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牛岗山公园、鹤林生态公园和晋安湖为中心,南北长2.3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的海绵型生态绿轴。三江口片区属于“感潮河口”冲积平原和新老城区交错的典型片区,目前新区建设中优先形成南江滨生态公园、清凉山公园海绵体,构建山水相依的生态格局,严格管控新建地块指标;旧城区海绵改造、管网修复、水系整治并举,重点解决水体黑臭、内涝积水问题。
一、系统开展水系治理,解决水环境问题
福州通过对各河道进行系统治理,使河湖水体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的要求,改善水体水质,同时优化沿岸人居环境和景观,改善城市开放空间和步行空间体系,优化城市生态廊道,强化山水城市的水系格局,发掘历史河道的文化内涵,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福州市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州时提出的“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方针,对全市107条河道系统开展流域治理,消除建成区44条黑臭水体,拆除改造沿河旧屋区超过30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工并基本实现长制久清,沿河两岸新建滨河绿道400公里,新建串珠式绿地近3000亩。目前正在加紧全市2500多公里地下管网的修复完善工作,2020年完成。同步继续推进106片2500万平方米旧屋区以及30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不断巩固提升治理成果,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登云溪
登云溪河道综合治理
登云溪位于鹤林试点片区,全长1.6公里。流域范围内城中村密布,居住小区雨污混接、直排河道等现象突出。同时,河道垃圾淤塞严重、蚊虫滋生,加之长年的污染负荷累积,内源污染严重。登云溪水质无法稳定达标,水环境污染已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沿河居民对于河道的生态环境时有投诉。
登云溪河道综合整治基于污染负荷与水环境容量的“压力-承载力”的响应关系,以水环境水质管理为最终目标,建设适应性工程并形成持久动态运营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河道内、外源污染控制行洪能力的保持和提升,驳岸新建及改造,景观绿化以及长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
综合治理工程以截污纳管为前提,将沿岸居民单户直排口全部接入截污管道,同时截流井截流合流制污水及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尽量避免污水和初期雨水直排河道。另外,对河道进行适当的生态清淤,对河道构成内源污染的底泥进行全面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置,削弱对水质的影响。同时,对水系驳岸以及两岸绿地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建设生态驳岸0.8公里,保护或还原传统居民生活的河道景观形式,为居民提供出户即能赏景的场地。
通过河道综合治理,不仅能够实现改善水体水质的目标, 达到了改善沿岸景观的效果;还搭建了数字化运维平台,建设了智慧运营联动系统设施,实现了长效运营。既能达成有效的排涝功能,又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生态体验及休憩空间。
二、恢复城市蓄滞空间,解决水安全问题
福州市拿出大量宝贵的开发用地,新建井店湖、义井溪湖、涧田湖、晋安湖等五个城市蓄滞湖体以及洋下海绵公园、八一水库雨洪公园、斗顶水库雨洪公园三个城市海绵体,并建成单体需水量16万立方米的斗门调蓄池,扩挖琴亭湖,新增城市蓄、滞能力超过200万立方米,城市抵御内涝的能力大幅提升,所有环湖地带全部形成新的市民休憩空间。
井店湖
井店湖
井店湖位于晋安区新店镇井店村,公园总面积144亩,其中,水面面积78.3亩,建成后湖体总库容达到29.1万立方米。井店湖上游汇水面积达16平方公里,主要功能为滞蓄解放溪及杨廷水库山洪,减轻下游晋安河等河道的防洪压力。汛期时,可为解放溪洪峰分流滞蓄,缓解溪水倒灌漫溢造成的五四北片区内涝问题。
井店湖堤岸采用生态挡墙的形式,用石笼替代砖砌驳岸,让水生植物在“网箱”中见缝生长。驳岸融入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体验生态自然的空间,还兼顾了雨水净化及市政公用排涝功能。同时,在河道内开展水生植物恢复,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加强河道对污染物的消纳和净化能力,能恢复河道内水生动植物群落,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质。
1700米环湖而建的透水混凝土休闲步道和5个环湖休闲广场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小憩的好去处。
牛岗山公园
牛岗山公园是福州第一个以海绵城市为主题的公园,位于晋安区鹤林片区核心地段,总面积52公顷,与金鸡山、晋安湖相邻,是一座以山水为主线,集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科普展示、生态环保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色大客厅。
公园以雨花溪湖作为景区中心,湖面面积约6000平方米,湖水主要来自地表水收集。湖面与湖边种植荷花、睡莲、鸢尾、菖蒲等多种植物。公园通过雨花溪湖与湖畔生态过渡带的建设,提升周边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通过栽植水生植物、跌水等过滤设施,起到吸收、转化、降解和固定污染的作用,使水体得到自然净化。除了雨花溪湖,公园内还有多处雨水花园和植草沟,通过植物、卵石的综合作用能使雨水得到净化。
作为城市绿肺,牛岗山公园向市民展现了山水相融、独具匠心的绿色美景。同时,牛岗山公园通过不同地势与水生植物的搭配,设置滞留塘、净化塘等海绵措施,重点打造雨水花园,还承担着合理用水、净化水质,消化分解片区径流总量、削减片区径流污染及缓和下游径流峰值的任务,力争将牛岗山公园打造成福州最美的水花园。
三、着力开展源头改造,打造精品示范项目
福州市将海绵城市源头改造项目与解决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现场座谈,广泛收集市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广邀业主全程参与方案讨论,让人民群众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角”。海绵改造项目遵循“问题导向、需求整合、综合提升、过程指导、居民评价”的原则,结合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有效解决市民群众最迫切的排水和环境问题,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享受绿色福利。
经过改造,38个老旧小区告别了天上下雨、地上淌水的日子,小区管网设施、停车条件和绿化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在金源浦下小学、潭园小学、福州八中等校园里,不仅让广大师生切身地感受到海绵化改造后更美好更安全的校园环境,也让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有了直观了解。
牛岗山公园
瑞城花园海绵化改造项目
瑞城花园位于鹤林片区西南部、化工河西侧,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小区硬质不透水地面积较大,路面沉降破损严重,雨天易形成积水点;钢筋混凝土雨污管网断裂,污水无法正常排出;地面停车杂乱无章,占用消防通道且破坏绿地。项目在不影响原有消防车道,保留现状使用较好的活动场地和设施的基础上进行透水铺地改造;同时避开现有地下管线,通过植草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雨水设施,下渗、滞留、蓄存、净化、转输雨水,对小区进行系统的海绵化改造。
瑞城花园
本项目根据小区现状,通过雨污水管网改造,将地面及屋面雨水合理组织进入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内,经下渗净化后,超标雨水再通过溢流井进入市政雨管网,实现“雨水地面走、污水地下走”,达到雨污分流、雨水充分净化的效果。
改造前,小区户外缺少居民休闲活动空间,且绿化单一杂乱无层次,黄土裸露严重,景观效果不佳。在小区海绵改造时,注重灰绿结合,如改造地面停车场时,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地被等植物进行空间绿化设计,将空间与园林绿化有机结合,为居民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丰富绿化层次,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质量。
作为老旧小区海绵改造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小区现状存在问题,在设计时优先采用绿色海绵设施,通过雨污水管网改造,灰绿结合,配置层次合理的景观植物,改善居住环境,使海绵城市建设切实做到亲民利民。
金源浦下小学
金源浦下小学海绵化改造项目
金源浦下小学位于福州市仓山区林浦路东侧,北邻闽江世纪城、西邻林浦路。有别于其他公共建筑的海绵化改造,校园海绵化改造需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结合景观可视性与教学趣味性,体现寓教于乐、全民学习海绵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金源浦下小学的海绵改造中,在景观设计符合海绵化改造要求的基础上,将之与学生户外活动结合,与安全、后期维护、教育展示问题相结合,根据学生对景观的需求来确定景观设计要素,通过对校园气氛的营造等多方面分析各类海绵设施,提出适宜于校园设置的海绵设施。
金源浦下小学的海绵设施改造采用了多项低影响开发设施,同时也结合学校教学进行了趣味性的设计。利用原平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面调节区域小气候,设计雨水花园收集地表径流及雨落管雨水,改造破损路面为透水铺装,充分发挥对雨水径流的滞蓄作用,有效控制径流污染。通过活动广场周边植物的搭配,改善和提升了校区内的整体环境与景观效果。
校区海绵改造的服务人群为学生,海绵城市通过现场展示及科普宣传让祖国的下一代进一步了解海绵城市,让全校师生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鹤林路海绵化改造项目
福州市道路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建设海绵城市配套设施,在道路绿地内设置生物滞留带、生态树池和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以处理道路、铺装雨水。同时,结合地块功能改造现状绿地,调整植物配置营造优良景观。在确保水安全的同时,重点考虑雨水净化等问题。融入此类建设理念的鹤林路海绵改造已初见成效。
因地形原因,鹤林路的路面积水较为严重。通过增加机非隔离带导水沟和人行道盖板沟,优化管网高程,缓解道路和非机动车道的雨水管网排放压力。道路雨水通过开口路缘石,进入附近生物滞留带、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调蓄设施,经滞蓄净化后汇入雨水管网;铺装雨水通过坡向导流进入生态树池,从而提高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实现洪涝错峰。
在鹤林路人行道和两侧绿化带利用现状树池绿地,将其改造为生态树池和雨水花园,创造绿色的雨水调蓄空间,减少灰色排水设施的使用比例,构建良性的生态排水网络体系。在控制面源污染的同时,增加滞蓄水、下渗空间,控制地面径流。经过海绵化改造,实现对鹤林路现状条件的最大化利用,缓解地面积水、减少面源污染、增加水循环路径。
鹤林路
四、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全域推广海绵城市
福州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纳入对全市6个行政区,6个县(市),12个相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所有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从项目立项到方案审查到竣工验收、再到后期管养的管控体系。一是从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系统化方案三个层面编制海绵城市各层次规划与实施方案。二是形成“源头、过程、系统”三个专项实施项目清单,构建生态优先、蓝绿协同、灰绿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三是规划、建设紧密衔接,规划阶段在一书两证中对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提出明确要求。四是建设阶段通过施工图审查、现场监督、专项竣工验收等制度做好落实。五是明确后期常态化管养的责任主体和经费列支渠道,为全域推广海绵理念打下坚实基础。
为规范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涵盖市区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以及既有建筑和市政设施项目的整治工程。对立项与规划管理、设计管理、建设管理、维护管理等海绵城市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明确了相应的要求和各部门职责,明确提出: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等单位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五、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转化落地科研成果
在试点工作开展的同时,福州市结合绿色生态城区低影响开发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地方适宜技术,颁布了福州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技术标准图集、施工与验收导则、运营维护导则等技术文件,并应用到全市域范围内的所有项目,还形成了15项配套课题研究成果,获得透水混凝土添加剂、连锁生态挡墙砌块等4项发明专利,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正不断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与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给予了福州高度关注和期望,福州市将不负嘱托,总结好试点经验,结合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度,到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达标区域将达到60平方公里,超过20%建成区面积;到2030年,全市80%建成区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并提供南方复杂水环境地区综合治理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的路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