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不忘初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副秘书长鲍世行访谈
2019-12-20闫晋波
■ 闫晋波
鲍世行,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上世纪60年代初,先后在原建筑工程部、原国家建委、原国家计委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后在四川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曾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唐山大地震后,鲍世行以原国家建委专家组成员身份参加唐山和天津两地的震后恢复重建规划。上世纪80年代,鲍世行先后在原国家城建总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学术刊物编辑工作。先后主持过《城市规划》,CITYPLANNING REVIEW和《城市发展研究》等学术期刊工作。上世纪90年代后调至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任副秘书长,主持常务工作,从事城市科学理论研究。
笔者专程采访鲍先生,深为他不忘初心的情怀所感动。为更生动地呈现鲍先生的执著与境界,本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描述。
一、水木润泽 孕育初心
“我是1952年进清华大学读书的,当时进清华也是很不容易的。我的学习经历有一个时代特点,就是通过苏联式教学的全面的方式把我们培养出来。当时清华建筑系是六年制本科,我刚进清华的时候是学两年制的专修科。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抱着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这种初心;另外,家里面也需要我,因为我是老大,毕业工作以后需要来支持下面的弟弟妹妹学习生活,所以就考了专修科。专修科学了一年之后,我进到俄专(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全部学俄语,然后预备到苏联去学习,当时留苏预备生是由苏联专家授课。1952年以后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当时来了大量的苏联专家,苏联专家除了帮助我们城市规划建设以外,还指导我们的教学,包括全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我后来没有去苏联学习,当时专修科的两年制度被取消了,改为六年制的本科学习,所以我等于在清华学习了一年俄专和六年本科,加起来一共七年时间。”
“我觉得苏联的教学模式有一个特点就是联系实际:比如第一年测量学习,第二年工类学习,第三年是工地主任学习。清华建筑系还有一个特点,是苏联的学制和梁思成先生的营造学社并行教学。那时候,我们怎么称呼梁思成先生呢?叫‘梁公’,对其他人也是这样,年轻一点、个子矮一点的就叫‘小周公’,都是这么叫的‘尊称’,是那个公认的‘公’,不是工人的‘工’,这是营造学社里面带出来的称谓。当时,清华建筑系资料室存放的材料也非常丰富, 90%以上都是营造学社的资料,梁先生所有拍的相片、资料全部存放在资料室里,是我们学习和灵感的源泉。苏联学制另外一个特点是专门化——最后一年的时候要分成专门化教学,从建筑系里面分成城市规划、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三组,我当时学的是城市规划。”
二、建筑科学 山水城市
“钱学森院士研究十一个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美学,这是十个,最后增加了建筑科学,一共十一个大部门,叫做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建筑科学是钱老晚年研究的最后一个领域。他年逾八十(像我这样的年纪)每天还要写两三千字的文章,吃完晚饭就到书房写,包括写信,是很刻苦的、坚持不懈的习惯。我把钱老研究建筑科学、山水城市等内容的思想通过收集通信,已经汇编成一本书 (《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 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鲍世行、顾孟潮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
俯瞰明代古水利工程(吴忠贤 摄)
“我能与钱老通信是十分偶然的。钱老一直都很平易近人,任何同志给他写信,他都会认真地回复。我到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城市美学的研究工作。我主持出版了《城市环境美学研究》并将之赠送给钱老,建议要开展多学科研究城市的工作。我写了一封信给他,钱老很快就回了信。他在信里提出要研究‘城市学’,钱老认为城乡规划学是应用科学而不是基础理论,与之相对应的基础理论就是城市学,是系统工程。我的研究方向是城市规划专业,顾孟潮研究的是建筑学,钱老采用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顾孟潮和我的研究正好与钱老当时的研究思路契合, 所以钱老将‘建筑科学’分成城市是宏观建筑、建筑是微观建筑两个部分。”
“1998年6月初,是我与钱老的唯一一次见面,那时候钱老已经卧病休养,但当我们去的时候,钱老还特意在楼梯间等我们……钱老认为建筑科学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钱老当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思想,与当前党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谋而合。”
三、起步城市 落脚乡村
“我曾经编过一本名为《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的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花费了我相当的时间精力,把在国外学到的市场经济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汇总凝练,在当时有一些影响力,成为部分大学里的专业必读参考书,当然现在学科的发展很快,城市建设发展也很快,这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我现在研究农村问题也是这个道理。我曾担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最早第一批有24个历史文化名城,现在有一百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当时我认为传统文化在城市里面沉淀;研究农村以后,就感觉到农村里面也有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沉淀,特别是农耕文明的积淀。因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以农立国,所以很多文化传统实际上是沉淀在农村里面。同时,在农村开展工作也要踏踏实实接地气,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乡村里面的规划,我特别有体会,就是要实实在在跟农民学习。”
“贵州的鲍家屯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距今650年历史,其屯堡和屯堡文化是一部保存完整的明朝历史,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2005年,鲍氏家族在鲍家屯开过一次会,这个村落的布局是村里的机密,村里一共有三个机密,还有服装织造技术和鲍家拳,不传外人。2011年,鲍家屯水碾房获得了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亚太遗产保护最高‘卓越奖’,另外一个竞争者是印度的一个小庙,最后因为水碾房还在运行,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得到了评审会的全票通过。中国的村落建设中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水利建设跟村落建设都是结合进行的,鲍家屯明代古水利工程具备灌溉、防洪、养殖、生活用水、排污、农产品加工、游泳健身、园林造景、生态保护、安全防卫十大功能,整个古水利工程是一个大系统,每一项功能都是一个子系统,鲍家屯的村落建设、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是进行统筹规划后建设实施的。我最近参与了西秀区鲍家屯村明代灌溉工程申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这项工作。”
“总体来讲,从我个人学习工作经历上谈‘不忘初心’,第一就是感恩,一个人要有感恩的思想,感谢党组织的教育培养;第二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第三是终身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永远是不断地更新,工作永远是不断地调整,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地产生,所以终身学习非常重要。关键还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