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与共享机制建设探讨

2019-12-20李美珍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专家专业管理

杨 柳,李美珍

(清华大学 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084)

0 引 言

高校评审专家是指高校在项目立项评估、购前论证、采购评审、设备验收等工作场景下,被邀请以独立身份参与相关论证与评审工作且具备相当专业水平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校内外专业人员。

高校普遍参考《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财库〔2016〕198号)[1]文件的相关规定管理各类评审专家,但普遍存在诸如管理分散,来源不足,专家不专等共性问题。随着《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2]和《关于完善中央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和中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2016﹞194号)[3]文件的颁布,各高校的评审专家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专家资源缺口和管理服务短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在业界相关优化专家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就激发专家积极性,优化业务培训手段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和改进办法,结合高校专家资源特性和高校专家行为特征,基于“独立管理、共享自愿、互惠互利”原则,提出建设校际专家共享机制,建立“全国高校专家共享网”,并希望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建设,实现专家库资源丰富,专家积极参与,各校管理规范,评审服务专业高效的良好工作局面,解决困扰行业的专家资源短缺和管理服务低下的矛盾。

1 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现状

虽然各高校评审专家管理规定各不相同,但政府采购的普遍推行,通常参照《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自的专家选聘、解聘、抽取、使用、监督管理办法,一般要求专家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且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或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1]。但是在各高校评审专家管理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共性问题,需要业内共同探究,找出内在的关键原因。

(1)专家库分散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高校项目评估、设备论证[4]、采购等职能通常归口不同的管理部门,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内部均分散建立多个专家库,彼此互相隔离。在专家管理方面,除了采购评审专家有财政部规定可以参考,其他领域的专家管理还缺少法规或行业标准参考,容易出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重视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忽视其他评审专家管理的现象。

(2)专家来源不足[5,7],缺乏参与评审动力[6]。高校评审专家大多数是校内在职人员,参与评审是本职工作之外的劳动付出,但部分存在学校安排、单位指定等复杂因素,现实中存在对评审工作性质认定“模糊”等情况。由于专家选聘不规范,加之专家平时工作繁忙、评审费用普遍偏低[8]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专家身份“荣誉感”不强、参与评审主观动力不足。这些都是专家来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3)专业分类不合理,专家不专。多数专家库的专业分类参照了财政部采购评审专家的分类方法,但高校评审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于政府采购,一些创新性项目、高精尖设备论证需要业务对口、定位精准的专业分类方法,基于专业大类和政府采购品目的分类不适应高校的实际需求。专业分类不合理,在专家来源不足的大背景下加大了精准对接评审的难度,也是导致“专家不专”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抽取不规范,效率低。评审工作中专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对于评审结果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专家抽取或选择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尤为重要。抽取工作的精准、随机、公开和阳光是规范操作的关键,但事实上预先内定、随意指定、暗箱操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除了管理和内控不到位的因素之外,业务部门缺少匹配精准、反馈高效、可监督追溯的技术手段也是重要原因。很多高校还是由工作人员手工指定、逐一电话通知确认来完成,存在效率低、监督困难的弊端[7],这种情况又反过来为不合规操作提供了“现实借口”。

(5)缺少考核监督和约束评价机制。不少高校没有建立完备的评审过程监督、评审行为约束和评审结果评价机制,甚至是评审完成发钱了事,当出现评审结论受质疑、专业意见严重失真、甚至专家违规时,又难以界定和追究专家责任。权利义务不对等的专家评审机制,容易沦为项目立项和采购评审追求“程序合法”的橡皮图章。因此,建立“权-责-利”相统一[9]、具备可追溯的评价机制,提高对专家工作的约束力,才能提供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诚然,高校评审专家还存在如缺少经费保障、培训不到位、领导意志大于专家权威等问题。

2 高校评审专家特点分析

虽然高校专家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高校是中国专家资源的“富集地”和“优矿区”,只要机制得当、管理和服务到位,不仅可以满足高校自身评审需求,还能对外输出能力,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2.1 评审专家高校分布特点分析

相对其他行业,高校专家具备数量规模大、人员集中、专业分布广、高端优势明显的特点。以清华大学为例,3 485名教师中,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有3 029人,占比86.9%,图1统计了学校专业技术职称占比情况。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清华集结了数量庞大专家资源,图2列举了部分学科的副高及以上专家人数。学校还有两院院士9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6人,长江特聘教授167人。

图1 清华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占比

图2 清华大学优势学科专家数量

2.2 高校评审专家的行为特点分析

政府采购行业普遍存在的“职业评标人”,一般虽具备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但早已脱离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他们担当专家,存在专业素质低、缺乏责任心、唯利是图、甚至违法违规的情况[10]。高校教师具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稳定的个人收入,普遍看重学术声誉和道德操守,不愿为“蝇头小利”做出有违诚实守信的评审结论,他们参与评审多是发挥个人学养,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不会计较评审费收入。高校评审专家的职业特性和利益诉求,决定了高校是专业诚信专家资源的重要来源地。

3 优化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的建议

优化评审专家管理,在制度建设、机制优化、有效监督等方面,业界已有论文做出很有见地的论述和合理的建议,在此就不重复论述,本文就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一些补充建议:

3.1 提高专家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

高校评审专家一般具有准入“硬条件”,如何使专家增强责任心、提高积极性、珍惜手中的评审权,是优化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的关键。在专家日常工作繁忙,且评审费偏低的大背景下,一味强调监管、义务和酬金效果是不好的,应该把参与评审视作专家真诚奉献、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是高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11]。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颁发专家证或纪念章、作为荣誉在学校网站公示、评审前简洁的宣誓仪式、重大项目评审后公开致谢、年度评优宣传等正向激励措施,让其认同专家身份,珍视荣誉,以此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3.2 创新培训形式、优化培训效果

目前加强评审专家培训工作已成为行业共识[12],但如何让培训更有效是一个挑战。过去的培训以集中培训和发放学习资料为主要形式,以政策法规和案例解读为主要培训内容。由于专家知识结构和政策水平差异大,日常工作繁忙,上述方式容易出现课程深度难以掌握、学习成果不易巩固,培训效果不太好。具体操作上建议可用微信公众号绑定专家身份,不定期向专家推送最新的政策解读、生动的案例剖析,并采取互动的知识问答形式。此举使专家不但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还能让专家感受到管理部门的用心服务,增强专家身份认同感。

3.3 建立多体系、标签化的智能专业分类模型

在专家库建设实践中,仅仅参考政府采购目录设置分类是不够的[12],无论专业分类是细或是粗,都有局限性,很难满足高校复杂多变的实际评审场景。建议参考多套分类标准(如政府采购标准,发改委标准,仪器分类标准),建立一种囊括了学科专业、货物类别等特征信息的多维度分类模型。同时,还允许专家自行设置一些如“人工智能”“BIM”“原子对撞”等业界新出现的热点应用领域的关键词,并将其标签化。将这些特征在专家分类管理和抽取条件设置两个场景应用,然后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以上不同的关键词和标签,依据专家和抽取的选择频道动态赋权,通过优选、合并和内生关联算法,再辅以一定的人工干预,最终建立智能、精准匹配,并具备“自生长”特征的分类模型。这种类似的算法模型在互联网电商分类检索、知识库管理、用户精准画像领域有成熟应用,完全可以在专家管理领域探索启用。

3.4 建立专家资格年检制度

建议在专家管理办法中制定简洁易操作的资格年检制度[14],周期性提醒专家完成资格检定程序,主管部门综合审定,对于长期尽责尽心、表现优秀的专家则可以免检。该机制对于参与评审意愿不强烈,或者因故长期无法参与评审的专家提供一个自然退出或者暂停资格的通道。

4 建立高校专家共享机制

4.1 高校专家共享的必要性[13]

高校虽然是专家资源的富集行业,但依然存在大多数高校专家不能满足实际评审需求的情况。具体原因有:① 各校专家数量分布不均衡,或部分学校虽然专家基数大,但参与评审意愿弱,可用专家数量偏少;② 高校学科特性差异,决定了各校专家专业分布不均衡,可能在某些专业领域专家富集,但部分专业领域又极度稀缺;③ 部分项目评审需要一定比例的校外专家评审,有利于内控和利益规避原则的执行,方便地使用校外专家资源成为刚需。

4.2 专家共享机制建设探讨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可以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各校自主选择评审专家的情形越来越多,校际共享专家的需求越来越强,这已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建立符合政策法规、适应高校行业需求、有利于职能部门管理、尊重专家意愿、能获得广泛支持的共享机制,是顺利推进共享工作的关键。共享的原则应该是互惠互利,尊重各高校独立管理本校专家的权力,学校和专家个人自愿决定是否参与共享,进出自由。

在此基础上,可探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专家管理和使用程序,并形成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如图3所示,专家在校内注册,自愿决定是否加入共享体系,所有能共享的专家资源形成专家共享云,所有参与共享的高校可以使用共享专家库抽取专家[15]。高校拥有本校专家库数据所有权,负责本校专家管理,未经授权任何人无权使用。

4.3 全国高校专家共享推进路径建议

结合当前高校专家管理和共享实际,从机制建设、规范标准、协作信息平台等维度综合分析,建议共享工作分为三个阶段,逐层推进。

(1)同城共享阶段。这是共享工作推进的起步阶段,主要由同城高校中专家资源比较丰富的高校牵头,推进共享机制的落地实操。

(2)省市区域共享阶段。随着共享机制和信息平台逐步成熟,已经整合一个较大行政区域的专家资源,在满足各校各类评审需求之外,向该区域内的其他行业或组织输出专家评审能力。

(3)全国共享阶段。虽然除了特别重大或特殊的项目,一般不会在远距离邀请专家到场评审,但随着电子化采购、远程会议、虚拟现实等应用逐步推进,远程评标和评审会成为常态,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共享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实现全国专家共享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众多高校的共同努力。建议由教育部政府采购中心或高校政府采购分会牵头组织,成立“全国高校专家共享协作领导组”,在各省市区域建立协作组,委托该区域骨干高校牵头,协调推进高校评审专家共享工作。

5 结 语

高校是评审专家的富集地,也是各类复杂评审的需求方,优化高校专家管理与服务水平,激发高校专家“自我价值实现”主管意愿,使其尽心尽责参与评审,为项目把好专业质量关。同时建立互惠互利的专家共享协作机制,让高校优势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并服务社会其他行业。

猜你喜欢

专家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致谢审稿专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请叫我专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专家面对面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