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2019-12-20张琳璘
张琳璘
如东县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如东 226400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类脑缺血性病症,特别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讲,发病率更高[1]。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以失语、偏瘫、神经功能损坏等为主。因该疾病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危害。据相关研究发现[2],血清胱仰素C可以反映出血管的受损程度,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则可一定程度反应机体血液循环情况,两项检测指标用于诊断急性脑梗死疾病效果突出,目前已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内容。该研究以2018年3月—2019年3月该院收治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探究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检验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择该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包括男性35例、女性26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1.4±2.1)岁;经诊断发现30例患者为进展型脑梗死,31例患者为完全型脑梗死。选择同期于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61名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包括男性34名、女性27名;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1.5±2.0)岁。两组被检者基本资料经统计软件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该实验经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均自愿参与,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经相关诊断均确定患急性脑 梗死疾病;②对照组均为健康人群,无脑梗死病症;③两组被检者年龄范围在38~73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患肝肾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全体人员均禁食6 h以上,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分别放入正常采血管与预先准备加入枸橼酸钠抗凝的采血管内,记录被检者姓名、年龄等信息后粘贴于采血管外壁。通过离心机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处理,转速设定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利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指标与凝血酶原时间,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III指标[3]。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胱仰素C及凝血功能差异,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抗血凝酶III、血浆纤维蛋白。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胱仰素C及凝血功能。抗凝血酶III正常范围83~128 s。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比较
经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胱仰素C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血浆纤维蛋白指标也高于对照组,但凝血酶原时间、抗血凝酶III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血清胱仰素 凝血酶原时 抗血凝酶III血浆纤维蛋C(mg/L) 间(s) (s) 白(g/L)观察组1.56±0.2115.15±2.0273.11±3.133.07±0.13对照组1.01±0.2223.07±2.01109.89±3.122.26±0.14 t值 4.3608.34018.9506.550 P值 <0.05<0.05<0.05<0.05
2.2 观察组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比较
观察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胱仰素C、血浆纤维蛋白高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抗血凝酶III指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观察组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观察组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血清胱仰素 凝血酶原 抗血凝酶III血浆纤维C(mg/L) 时间(s) (s) 蛋白(g/L)进展型1.65±0.2114.98±1.0261.18±1.063.21±0.22完全型1.37±0.2217.58±1.0377.42±1.082.45±0.23 t值 7.4509.49015.5707.030 P值 <0.05<0.05<0.05<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脑组织急性缺血性坏死类疾病,患者脑组织内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物质,导致血管内腔局部狭窄或完全闭塞,进而引发部分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因缺氧坏死,且脑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还会导致内腔上皮黏膜细胞炎性病变,加剧患者病情,甚至出现神经系统障碍[4]。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为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反射神经功能等障碍,即便抢救得当也会出现偏瘫的问题,临床病死、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
根据现代医学分子层面研究显示,脑梗死发生前人体脑组织内会产生大量的蛋白酶,这也导致血清胱抑素C(CysC)的浓度随之异常升高[5-6]。这种物质属于人体细胞合成物中较为常见的抑制剂,针对各种蛋白酶发挥作用,能够有效调节细胞内蛋白质浓度,主要分布在脑髓液当中,在正常状态下能够维持和调控凝血功能。而当急性脑梗死发生后,人体凝血功能会产生严重的紊乱,血栓形成概率增加,并引发脑组织供血异常,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全身性临床症状[7-8]。此时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就会使CysC的合成和分泌量增加,借此稳定失控的凝血功能。由此可见,CysC血清指标能够有效地反应人体发病时的凝血功能情况,在实际诊断过程中该指标的测定操作相对简单,对凝血功能的反应敏感度较高。相比于血清肌酐,CysC不仅可以免疫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同时还具备部分器官的清除功能,敏感性比之更高,也能够作为患者预后阶段观察病情变化的指标[9-10]。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还有部分为进展型,其临床特点即为病情的加重趋势呈进行性特征,在急性发病的6 h后到数天内快速发展,脑部神经功能也随之呈现处进行性的损伤。也由于这一特征,导致患者早期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并不突出,给诊断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而选择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则可以有效分析其病情的发展程度。在凝血功能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凝血因子,并且其也是发病后止血功能的核心物质,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血液并不会凝固或渗出血管,如凝血功能发生紊乱时就会产生过度凝血或功能亢进的问题,使血栓的形成几率大幅提升,这也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11]。血浆当中的Fg、PT和抗凝血酶III是判断凝血功能情况的重要指标,其中Fg属于内源和外源双向凝血途径的作用因子,PT和抗凝血酶III均属于内源性作用因子,其中Fg浓度升高、PT时间缩短、抗凝血酶III含量降低就提示患者血液正处于血栓形成前的状态。
由此可见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阶段,血清中的CysC浓度异常升高,凝血功能也处于紊乱状态,两类数据的异常均提示脑梗死的急性发作期,应尽早治疗才能保证整体疗效。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胱仰素C(1.56±0.21)mg/L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该结论与孙菡[12]发表文章结论观察组血清胱仰素C(1.52±0.35)mg/L高于对照组(1.11±0.21)mg/L 相一致。
综上所述,通过检验血清胱仰素C、凝血功能可判定急性脑梗死疾病及其类型,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