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探讨
2019-12-20鱼瑛
鱼瑛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妇产科,江苏常熟 215500
子宫肌瘤作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当前微创手术形式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之中得以广泛应用[1]。该研究针对78例2014年5月—2015年10月该院所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期间的治疗方法,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所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8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组间分布为实验组(n=39)与参照组(n=39)。实验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分布 33~56岁,平均(42.31±4.38)周岁。 优势肌瘤直径分布 5~9 cm,平均(7.11±1.38)cm。 肌瘤数目在 1~7(3.61±0.74)枚。 参照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分布 27~55 岁,平均(42.28±4.50)周岁。 优势肌瘤直径分布 5~11 cm,平均(7.14±1.42)cm。 肌瘤数目在 1~11枚,平均(5.94±1.33)枚。子宫肌瘤患者年龄、肌瘤直径分布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校准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和家属在了解该研究后自愿参与;认知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子宫、宫颈、卵巢恶性病变;精神类疾病;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参照组治疗措施,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行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脐部上缘位置作一弧形切口,长度控制在10.0 mm左右,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置入穿刺套管后置入腹腔镜[2]。在患者麦氏点及反麦氏点位置、耻骨联合上方分别作一切口,长度为5.0 mm、10 mm、5.0 mm,套管后对患者子宫肌瘤位置及数量予以确认。给予患者子宫体注射缩宫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1020862;规格:1 mL:10 U;剂量:20 U),应用单极电凝勾切开子宫肌瘤表面包膜,深达肌瘤内部,使用肌瘤剥离器分离,剥除瘤体,肌瘤窝及子宫肌层严密止血,使用1-0合成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电动粉粹机粉粹肌瘤,经腹部套管取出子宫肌瘤[3]。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实验组治疗方法,在置管后先行实施子宫动脉阻断术,沿漏斗韧带方向剪开侧腹膜约3 mm,平行于漏斗韧带扩大腹膜切口,上达骶骨岬,下至卵巢门附近。在骶骨岬处向两侧分离腹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见到盆腔段输尿管行程[4-6]。解剖子宫动脉,双极电凝阻断子宫动脉,功率45 W,电凝带宽度达到1.0 mm。子宫肌瘤剔除术方式同参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长、出血量、排气时长、住院时长指标[7]。在患者手术前及手术3个月后对其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进行检验。通过《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情况,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60~79分为良、不足 60分为差[8]。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时长、出血量、排气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比较
对比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指标数据,实验组排气时长、住院时长短于参照组,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出血量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出血量、排气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出血量、排气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长 出血量 排气时长 住院时长(min) (mL) (h) (d)实验组(n=39)127.55±30.2672.68±6.415.49±3.434.15±1.22参照组(n=39)190.21±14.89126.15±12.1322.47±3.627.39±1.48 t值 11.60224.3478.74010.549 P值0.0000.0000.0000.000
2.2 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指标比较
对比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卵巢功能相关指标手术指标数据,手术前后实验组与参照组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子宫肌瘤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对比子宫肌瘤患者生活质量,实验组生活质量优良率(94.87%)明显高于参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指标比较(±s)
组别 黄体生成素(U/L)images/BZ_62_1016_2879_1045_2906.png雌二醇(pmol/L) 促卵泡生成素(U/L) 窦状卵泡数(个)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images/BZ_62_1433_2888_1461_2915.png术前 术后images/BZ_62_1830_2888_1858_2915.png术前 术后实验组(n=39)5.32±1.285.15±1.3969.58±10.4258.67±13.525.06±0.946.28±1.628.66±1.577.42±1.94参照组(n=39)5.39±1.245.12±1.4269.54±10.3858.62±13.565.01±0.966.27±1.688.62±1.547.45±1.96 t值0.2450.0940.0160.0160.2320.0260.1130.067 P值0.8060.9250.9860.9870.8160.9780.9090.946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中对于子宫肌瘤直径超过5 cm以上的患者,多推荐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技术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对于子宫肌瘤患者通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实施治疗,其治疗效果确切,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故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能够满足患者的生育需求[9-11]。但是在实际手术过程之中,由于操作空间较为狭窄,故造成止血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临床中部分患者需要多次实施电凝止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流程,增加了对患者的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阻断后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特殊部位的子宫肌瘤,如阔韧带肌瘤、宫颈肌瘤,子宫动脉阻断尚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子宫的切除。鉴于此,该研究在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基础之上,给予患者子宫动脉阻断术,其结果显示,手术前后实验组与参照组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均无显著差异性,实验组排气时长、住院时长短于参照组,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出血量较小、手术时间较长,实验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在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基础之上,通过将患者子宫动脉实施阻断,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进而缩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雷声云等[12]选取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予以对比分析,其中常规组通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干预组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其结果显示,常规组术后生活质量优良率为64.00%(32/50),低于干预组的92.00%(46/50)。上述结果与该研究具有一致性,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生活质量优良率(94.87%)明显高于参照组(76.92%)。
综上所述,该研究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动脉阻断术,可降低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对术后卵巢储备功能无明显影响,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因此,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