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放开二孩计生政策之我见

2019-12-20刘慧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新商务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计生生育

文/刘慧,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1 前言

首先是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带来的"快速延寿""增加"了人口,其次是新生儿数量的"政策性减少"和"规律性减少"接续发生,由此造成的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就格外突出。要缓和这个矛盾,就需要现在开始,保持新生儿数量不再沿着原来强制计划生育造成的比例下滑。应当以正常世代替代率为标准制定我们的计生政策,要求和鼓励计划生育后新生一代每个育龄妇女生育2个孩子;同时"三孩"的政策也要作部分调整。这样才能达到"人口年龄结构合理"和"人口总量适度"的均衡。

2 人口规律和生育现实与预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2.1 人口增速下降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超过了专家预测。一是专家错误的用一种规律预测人口。田雪原先生1980年依据我国20世纪70-80年代人口变化表现的轨迹,写了《中国人口控制和发展趋势研究》一书,强调我国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且提出了有关计划的建议,这些预测和建议有它的历史贡献。但是也有严重的不足。书中的三个预测方案,都是按照总生育率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因为计划生育控制开始下降,到2010年后放开控制后又变为急剧上升来计算的。这个预测首先不符合人口发展的一般趋势,在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都经过了先增长、后停滞、再下降的阶段,而不是持续上升。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这是资本主义的雇佣经济的人口规律、人力资本人口规律、社会保障的影响、成本与效益比较选择等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田雪原先生的预测中说,我国人口2000年13.27亿人、2030年20.74亿人、2060年32.72亿人。①这显然不合实际;只按照一种规律进行线性预测,设想实施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就下降,没有计划生育人口就增长或者大幅度反弹,本身就不合理。

2.2 新人口规律带来的后果,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超过了专家预测。田雪原先生《中国人口控制和发展趋势研究》一书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三方案的预测,其“高位预测”方案199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预测的人口总数分别是11.3,12.2,12.8,13.4亿人,而我国实际统计数是11.4,12.1,12.7,13.4亿人,预测数与实际统计数是如此的接近甚至相符,应当让人赞叹。但是,在总量相符之下有大错误:人口结构变动则大不相符。从书中表1第(5)列可见,实际统计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比,从1990年的27.7%迅速地降为2010年16.6%,2014年的16.5%;而第(4)列的预测值则是从1990年的22.5%缓慢地下降为2010年的17.4%,2014年的19.8%。第(7)列中实际65岁以上人口从1990年的5.6%迅速上升为2014年的10.1%;而第(6)列预测的数据分别是6.1%和8.9%o第(8)和(9)列数据表明,新生儿的预测数2000年以前远远高于统计数,在2010年之后又快速上升,又高于实际统计数。三项预测数都远远偏离实际数,在年轻人占比与老年人口占比的同时预测错误的背后是新生儿数量预测不正确。就是说,总量正确之下,是老年人增加儿童数量减少的“预测错误”。这个“准确的总量预测”掩盖了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走向不合理的现实及其潜在的矛盾;换句话说,在人口总量预测正确的背后,是人们延寿“增加”的人口数掩盖了新生儿“减少”人口数,也掩盖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

2.3 是一些专家的短期预测错误。有人根据不变的趋势预测,放开控制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前四年即2015 -2018年,每年出生人口都将相对较高,有2000万或者2200万人,甚至有人预测要达到4495万人。实际上2015(单独二孩)年新出生人口只有1655万人,比2014年的1687万人还少32万人。2016年(二孩放开)1750万人。上述预测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到雇佣经济等新人口规律己经发挥的作用。

2.4 人口增速低于“政府规划”数,政府缺少人口年龄结构的规划。国家计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第32条中说,到2000年人口要控制在13亿人以内,实际上2000年同期人口是12.67亿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中说,“‘十五期末,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五年新增人口5600万人,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但是实际人口增加的数据可以见《中国统计年鉴》,2 005年年末人口数量是13.076,比2000年年末增加了0.402亿人。实际上“十一五”期间,三项指标都没有达到目标,统计年鉴上的人口数是13.4亿人,比规划少了0.2亿人。(全国普查人口是13.7亿人,其中包括港澳台地因。“十二五”(20112015年)设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2015年的实际人口数是13.68亿人,比设定的上限13.9亿人少0.22亿人。

在过去的4个五年计划或者规划中,实际人口增长比政府规划的总数要少近1亿人。更为严重的是,政府没有人口年龄结构的规划。实际数量比规划数减少这个问题后面有更大的问题:到底少在哪里?是新生儿减少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人口数低于规划数,没有人作分析和解释。从后面的论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口增长低于规划的数量是在预期寿命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说,老年人口增加的基础上的“低于政府规划”,这加重了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因此,今后的人口五年规划,在总量之外,还应当增加人口年龄结构的规划。

3 重新审视计生政策及其影响

3.1 计生的观念侄桔。从1980年9月25日《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开始,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全面实行,时至今日已逾30年,计生政策执行自上而下,观念深入人心,政策表述时有调整,观念影响却日益固化。进而言之,计生政策的调整,只要愿意,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但生育观念的改变却极为不易。一方面,一提全面放开二孩,很多人仍下意识担心,会不会出现生育井喷,会不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人口压力,会不会恶化当下大城市的拥堵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等费用的攀升,正在不断影响不少家庭的生育意愿,很多学者和社会观察人士认为,即便放开,也未必会出现所谓的生育高潮。

3.2 计生的利益捆绑。根据近年来的新闻事件粗略分析,与计生政策捆绑在一起的,包括而不限于入户、落户、入学、购房、工商、新农村、评先等,由此给民众带来的诸多不便,饱受垢病。2012年底,国家人口计生委出台关于方便群众办证的通知,矛头就是舆论反映的准生证办证难等问题,而问题背后,既有利益捆绑,也不乏权力寻租。当然,大多的利益捆绑于法无据。

3.3 计生的历史旧账。今天,关于计生政策的历史问题,主要是失独家庭的国家责任问题,和一直面目模糊的社会抚养费。关于社会抚养费,国家审计署曾发布公告坦承,近年来,未对社会抚养费组织过全面审计,也未能全面掌握这笔资金的底数。之后审计署公布的结果看,触目惊心:征收标准不统一,基层自由裁量权过大,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实际征收费用未入国库等问题;基层政府社会抚养费被截留、挪用、私分现象普遍存在。而一些地方,甚至将此作为财政的敛财术。不仅背离了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初衷,也在客观上为腐败提供了寻租的契机。至于失独家庭的问题,更为严峻,2013年人口学家就预计,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根据行政法上的“结果责任”原则,失独家庭与公民权利的行使无关,只要有结果,国家就要承担责任,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机制与措施。

生三孩的仍然要受到限制,如果生了三孩,仍然要缴纳罚款,但是改为“备付款”,如果未来(10年内)整个地区没有达到正常替代率,备付款返还;如果达到或者超过正常替代率,它仍然是罚款。“备付罚款”可以阻止越穷越生的现象。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适用人口规律的变化,新人口规律带来生育行为发生了改变,生育行为变化要求对生育政策作及时调整。原有生育政策目标单一、缺少人口年龄结构目标,政策效果的控制性不佳,还须进行完善。调整我国现有人口政策,改善外部环境,使新进入育龄行列夫妇的生育意愿得到加强,使得生育率达到正常世代替代水平,是维持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政策在统一的前提下,又要有差异化。鼓励二孩是政策的重点,在完善“二孩”政策的同时,兼顾推出“三孩”政策。通过政策调整,实现新时期所要求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均衡的生育政策目标。

[1]陈金霞.全面二孩背景下优化基层计生服务措施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8(11):8-11.

[2]尤彬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计生生育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人口计生法修法获通过明确实施三孩政策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具有Markov调制的随机年龄结构种群系统半驯服Euler法的指数稳定性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详解人口计生法修改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卫生计生科教 今年要干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