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师与生的今昔变化
2019-12-20谢永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文/谢永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教师之家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己也已经从教三十三年,在从教过程中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即中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其实,从古自今,师生关系的性质一直是在变化着的,今天我们把这一关系进行梳理,清晰定位,有利于更好完成教育工作这一神圣职责,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
1 师生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从孔子与他的三千弟子的关系,到民间家庭私塾的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到手工作坊的师傅与学徒的关系,大抵可以定位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关系,“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生”必须绝对服从,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会被社会所谴责而遭受重大的惩罚,甚至会被写进历史遗臭万年。孔子的弟子离世后甚至可以葬入孔子的家族墓地,当作孔子的家族成员对待。手艺人带徒弟,徒弟要为师傅洗衣做饭打洗脚水三年以上,而且一生都不能离弃。古代书院的先生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推广思想观点的助手,成为自己理论体系的继承人,成为在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派别斗争中绝对的支持者和拥戴者。
改革开放后,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拨乱反正,人们重新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作用,尊师重教作为国策被提了出来,掌握先进知识技能的教师的地位重新被树立,尤其是全国人民对高考的重视让教师的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热爱。同时,由于改革开放,长期封闭的国门打开后,外来的西方民主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青年人,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是平等的,不承认更不会接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旧观念,虽然他们为了高考努力学习,接受教师给予他们的知识技能,他们是充分尊重知识和教育的,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叛逆个性。而同时,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更深,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接受程度还较低,跟不上青年学生追求民主思想的步伐,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出与学生的较大差异,并为此而常常批评学生,强制要求学生按他们的指引学习、行事,从而常常导致师生冲突,师生关系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
2 现阶段“师”的特点
2.1 学历高,技能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校里的教师大多数为改革开放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高校招聘的教师要求硕士生以上,大量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任教,甚至全国著名高校招聘了不少海外知名高校培养的博士生从事研究和任教;中学教师也绝大多数为本科生,北上广深的中学还招聘了不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生;小学的教师也都大多数为本科生。高学历成为现今学校教师的重要特点,他们通过系统的高校学历教育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具备了深厚的基础。
职业学院的教师不仅要求具备高学历,还要求掌握精湛的技能,获得了跟上时代发展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能带领学生把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技术产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的要求更高。
2.2 强调职业特性,弱化事业特性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对教师的职业特性就作出了较为明晰的表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这就是一个职业。但长期以来,人们都赋予教师过多的使命,对教师寄以过高的期望,要求教师像春茧一样“到死丝方尽”,像蜡烛一样“成灰泪始干”,要求教师成为圣人,使教师难以承担这样的使命而大量流失。
新时代的教师有了觉醒,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认为除了传道受业解惑,传授知识技能外,能像一般公民一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朴实善良,还能爱护学生,不断学习,这样就是一位好教师,就无愧于这一职业,就能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
3 现阶段“生”的特点
3.1 独立意识和民主观念强
新时代的学生有了新时代的特性,他们是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遇到问题时不愿像上一代人一样依赖父母和老师来帮助解决,而更愿意在社会上寻求帮助,甚至更愿意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来解决,他们对独立和民主的要求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强烈,极其不愿意受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和管理,认为父母以及老师的观点和理念都过时了,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认为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管教是一种桎酷,不利于他们解放天性,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他们强烈要求从父母和老师的管束中解放出来,独立起来,希望老师给予他们充分的民主权利。
3.2 需求多样化
一般来说,现在的学生平常的生活上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有更高更多的需求,比如追求时尚的吃穿物品,追求新颖的娱乐方式,追求先进的知识观点,追求创新的学习手段,追求互联的交往平台,追求变化的情感交流。显然,传统的老师和父母是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的。
3.3 功利心强,情感淡化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信息获得快,变化更新也快,人们没时间沉下心来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孩子们获得的文化是快餐式的,受到的教育是功利性的,都希望自己的投入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回报,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新时代学生,不能避免地形成了较强的功利心,中小学生极致地追求高分数,大学生极致地追求优就业,职业学院的学生则拼命追求精技术,没有人会去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初衷,没有人愿意回归作为学生的本质目的,都让功利心给侵蚀了。
旧时代的学生奉行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把老师当作恩人、亲人、父母,师生之间相互都投入了大量感情,建立了相守一生的情感联系。而现如今,学生仅把老师当作获得知识技能的媒介,是阶段性的关系,他们认为不需要投入太多情感,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他们想要获得的学习成绩、知识技能、就业岗位等方面上,这也是典型的新时代学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