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校企合作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019-12-20

新营销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校企

(广州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一、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概述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阔了新的视野。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换言之,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中呈现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民办高校问卷调查及企业的走访,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呈现问题如下。

(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和企业参与度不够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脚踏实地地深入实施,主要是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及毕业实习,学生基本上是“走过场不走心”的状态,学不到深层次的专业内容,从而未能获得参观和实习的实际效果。(1)部分民办高校只是和相关企业签订了合同或协议,目的是应付考核和评估,但并未提出具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2)部分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没有按照专业方向安排学生见习会计业务,有的被安排售房、售银行卡、接听电话等,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和实际培训作用。(3)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占主导地位,高校老师较难渗透和融入企业当中,难以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4)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使下,员工每天紧张而有序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着,师傅们都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进行业务实习,更不愿意让学生接受实际的会计业务和资料。这种形式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会大大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师资队伍水平有限,校内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此外,当前民办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严格,教师将较多的心思与精力用在了评定职称所需的论文与科研项目上,缺乏到企业进行实习的动力。还有的民办高校聘用的教师大多都是毕业后就入职任教的,这些教师往往难以及时转换角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比较困难。在校企合作中,大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仍旧由本校老师来完成,而企业一线的高级会计师及高级经济师人数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这将使民办高校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实验室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先进的实验设施和软件价格较高,院校的经费有限,大多数民办高校用计算机室、教室充当会计实验室,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推进校企合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把校企合作工作夯实到位

学校应制定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把校企合作做到实处不流于形式;企业可以根据会计专业工作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实践技能的相关培训,对于一些不涉及企业核心业务的内容指导实习学生进行见习,如签发支票、填写销货发票、填写领料单及收料单、登记有关明细账、成本核算、出纳、计税纳税等;学校教师应定期到企业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听取企业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听取学生在企业实习情况的汇报,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和学生沟通。另外,邀请企业的会计负责人、专家或者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进行定期培训或讲座,使学生充分掌握与会计专业有关的技能和前沿知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企业正在使用的会计操作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聘请业内专家学者对日常账务处理、系统操作、会计数据处理、会计报表编制等业务进行具体讲解和分析。

(二)提升师资实践教学技能,完善和投入校内实践教学设施

民办高校中的教师除了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1)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双师型”教师,我们不能只看有“双师证”和“双职称证”的表象,我们要看本质和内涵,学校要利用寒假和暑假将老师派到企业,深入实践工作中去,以此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素养。(2)在强化教师队伍的管理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工作考评制度。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能力一并凸显出来,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规可循”“有章可循”,从而推进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另外,学校要加大校内实训的经费投入,完善校内实践教学设施。首先,按实训项目进行专门的实训室建设并进行专门装饰,购置先进设备,安装相关软件、设置会计岗位窗口,如出纳、材料采购、往来、工资等核算。其次,设置实训内容,如初级、中级会计实训(包括手工仿真和电算化)、ERP沙盘综合模拟等,确保校内实训有效运行。最后,聘请企业会计师对不同会计岗位的学生进行操作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

学校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以地方市场为向导,从社会需求出发,灵活地设置好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比如,某民办高校在具体教学中执行了“3+1”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没毕业之前提前进入企业,感受企业氛围和工作环境,对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和相关的就业信息有一定的知晓,这对于学生定位自我的努力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学生依然坚持传统的三学年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有一个持续7~10天的实践期,由学生自己联系家长或亲属的工作单位进入企业实现专业见习,让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拓展了校企合作视角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广度。

(四)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校企合作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其一,“企业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主要是依据民办高校提出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为民办高校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等,这种模式企业的参与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人才培养环节,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企业的参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缓解了民办高校会计实习环境场所上的不足,并没有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发挥出企业自身的优势。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其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与民办高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企业的参与内容也比较宽泛,包括参与研究与制定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此外,还承担一些实践教学活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三,“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全方位地深层参与、整体参与到民办高校教育中,在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方式。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企业以主人的身份与民办高校实体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学校中建企业、企业中建学校或者企业与高校共建企业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还参与学校的管理中,企业通过分享办学效益得到利益回报。在这三种模式中,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高等教育。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教育和企业都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的基础,所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为企业提供需要人才,也可以提升教育的实际价值。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