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从消费视角切入
2019-12-20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一、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GDP平均增速10%左右,实现了高速增长。在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步入了转型期,逐渐过渡到以消费为重心、以技术为导向的新增长模式上来。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是诸多机遇与挑战。在全球贸易壁垒加剧、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上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到6.3%,相比于前几年的经济增速,国内经济增速走向新低。但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能一味追求GDP的增速,而要追求稳定、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既要顾及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兼顾经济增长效益。
从“双11”再到“6·18”购物节,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这意味着我国消费增长迅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本文从消费视角切入,分析我国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消费因素以及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我国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
(一)消费品由数量短缺向供给充裕转变
在改革开放之前,生活资料类商品普遍短缺匮乏,而现如今,商品供给充足,品类更加多样化,居民消费从以前的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变为享受型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性红利使得国内消费市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消费需求激增,市场活跃,消费总量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是1978年的244倍。截至2019年6月,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值达9868.1亿元,累计增长9.5%,另外,烟酒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值达到1910.5亿元,累计增长6%。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9年6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值达到38164.9亿元,累计增长21.6%。由此可见,相比于过去的消费品匮乏,现今的商品可谓是供给有余,且供给更多样化。
(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持续增强
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消费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9年上半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1%,比2018年略有下降,却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消费已经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罗盘”。
在行业方面,批发和零售业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2017年批发和零售商品销售额超过63万亿元,超过当年GDP的76%。截至2017年,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达236103个,零售门店的增长意味着居民对于零售品消费需求的提升,也进一步表明居民收入的增长。此外,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宿和餐饮业也不容忽视,截至2017年,住宿和餐饮业的营业额达到9276.71亿元,这一数值已经超过当年全年GDP,另外,从2017年年末来看住宿业和餐饮业从业人数已达到4053109,劳动人口的增长说明住宿业和餐饮业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为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其带来的游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2018年,国内旅游总花费达51278.29亿元,相比于2017年的45660.70亿元还要提升不少,说明国内的旅游消费需求还远没有得到满足,旅游消费空间巨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是可观的。
三、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消费因素
(一)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消费结构必须合理化。所谓消费结构合理化,是指既能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又能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保证更好的消费质量。消费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起居到饮食消费,从旅游出行到数码设备等各方面,居民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消费,那么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绿色消费是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的首要任务。要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引导消费结构合理化。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体现在城乡消费结构的趋同性;另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也表现在消费领域的协同性,即高端消费领域与低端消费领域的协调发展。消费结构的合理化表明消费的动态发展性,即消费日趋科学,消费结果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合理化需要产业结构的支持,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供给层面的,后者是需求层面的,当产业结构转变时,消费结构会随之而转变。同理,消费结构的转变也会引导产业结构的变革。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促使消费者有更多的可选产品,需求的空间更大更广,这将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市场细分,使产业内部不断细分,专业化市场不断形成,有效解决消费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从而引导消费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为国内经济的增长添砖加瓦。
(二)消费结构的升级化
消费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是处于消费升级的阶段,而不是消费降级。所谓消费升级,是指消费结构更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一方面,消费升级体现在服务消费比重增加,消费服务趋于多样化,消费者在商品之外,更多地为环境、体验和服务买单。以餐饮、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逐渐提升,2019年上半年,服务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9.4%,比上年同期提高0.6%,这正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使得产品更新速度加快。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很多智能小家电逐渐得到普及,比如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咖啡机等,这就是家庭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也是拉动消费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四、消费视角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路径
(一)合理刺激消费需求
长久以来,扩大内部需求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相比于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更稳定、更可控,并且内部需求的增长能有效带动经济增长。由于内部投资需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消费需求,因此,刺激内部需求主要是指刺激内部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可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但是,消费需求的扩大应该是建立在合理的消费结构的基础上。
(二)调节消费与投资
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为消费、投资与出口,出口关系到外部需求,而消费与投资这两架马车主要与内部需求有关。如何调节消费与投资,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社会经济中要实现投资,必须要有消费,各类投资主体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投资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在消费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投资决策。因此,投资与消费的比率关系应当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综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35%的投资率与65%的消费率应该是中长期的趋势水平。在短期内,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引导消费与投资朝这个比率靠拢,这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实现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消费比重不断下降,这说明,我国的消费结构日趋升级和优化。但目前我国消费结构仍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假冒伪劣产品猖獗,难以实现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因此,为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准,而低收入的消费者人群很难接受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这无疑会影响到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是要增加供给水平,优化供给结构,尤其是有效供给。有效供给是消费合理化的前提,应当优化供给结构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一方面,需要提高供给数量,重点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住宿、文化、通讯等产业,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优化供给质量,产品服务的高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是消费的保证,因此,必须严格质量标准,增强质量观念。
三是要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品具有高价格、高附加值的特点,当这些产品逐步为我国大众消费者所接受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因而大大提高,从而有效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助推经济可持续增长。
(四)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
中等消费群体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是社会消费能力最大的群体,不同于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他们既有改善现有生活的强烈愿望,又有着不同于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因此,中等收入人群对于促进消费增长,从而助推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还存在许多不足,直接导致了贫富差距过大,其中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我国的基尼系数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0.46以上,说明我国社会贫富分化较为严重。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缩小收入差距,减轻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利用税收政策调节,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二是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实现收入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