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下的特殊产物
——高考移民
2019-12-20周迎王伟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文/周迎 王伟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1 高考移民现状概述
近日,深圳宝安区民办高校富源学校在深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对其他学校进行了实力碾压,理科前十就霸占了6名。据报道,有关部门证明,此次二模前100名的学生中,有10余名学生均从河北衡水第一中学转入,从而被质疑存在“高考移民”,由此引发社会关注。经查实,最终对32名高考移民考生取消其高考报名资格,并对富源学校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2019年4月30日,贵州省也加入到了打击高考移民的活动之中,通报已处理的库某某等3名违规考生情况,考上清华、复旦、北外的3名学生被取消学籍。高考移民是指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者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较低、录取比率较高的地区参加高考,目前高考移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移民发达地区。多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拥有着更多的招生名额,如清华大学在北京的招生人数比在四川江苏安徽湖北四个省的招生人数加起来还多,而北京的人口却不到这四省的1/20.二是移民欠发达地区。由于自治区及民区优待等政策,西藏新疆海南等省份都拥有较高的招生名额,而一些边远地区如青海,虽然招生名额不多,但当地人口较少,竞争压力较小,其高考录取率远高于河南等人口大省。2013年青海计划录取人数0.68万,远低于河南的4.87万,但在录取率上青海为18.61%,而河南只有6.79%,相差近三倍。三是通过移民成为华侨参加“华侨联考”。华侨联考,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院校联合招收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考试”,由于华侨联考政策宽松、录取分数低等优势,一直被视为华侨学生就读清华北大等中国名校的一条捷径,颇受中国父母关注,华侨生联考招生指标单列计划,不占用各省的招生计划。由高校确定后于每年5月31日前报送联招办,并由联招办汇总后统一向社会公示。根据20 18年高校实际录取情况表明,华侨生最低400分就能进清华北大深造,最低只要200多分就能上国内一流重点大学。当我们在抱怨教育制度不合理的同时也应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高考移民”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着更多的前沿知识、更广的发展空间、更丰厚的福利待遇,使得许多优质师资、社会资源纷纷涌入这些地区,比如近日一条标题为:“清北硕博任教深圳中学、投身基础教育”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近日,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的一份“超豪华”教育名单,引发关注。名单显示,该校2019年拟新聘的35名教师均为硕士以上的学历,且清一色国内外一流院校,其中单单清北毕业生就有20名。虽然,针对应试教育,从提高学生的成绩的角度来看,许多本科毕业生也可以做到。但跳出应试教育,站在提高学生素养的角度来看,高学历的人才投身基础教育,能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分数。虽然高学历的人才并不代表高素质,也不一定会成为一名好的老师,但是从普遍的规律来看,许多名校毕业生往往都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接触过最前端的科研知识,并且带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平台。实际上,高水平的毕业生更能以自己广博的见识,去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格局,让学生能从小去接触现实、认识技术、感受科学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推动。正如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所言:“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真正的“大材”才能培养出“大材”。在北上广深等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利用这些“大材”去大胆创新,去探索更多元、更有益的培养方式,建立起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信息,给当下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更新鲜、更具活力的因子,从而有利于推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师资水平的抬升;但横向比较,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教育不均衡。为缓解这一现象,国家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考生给予偏低的高考分数线与更高的录取比率的高考政策,但重多其他高考大省的学生盯住了这样一个优惠政策,开始钻高考政策的漏洞,“人籍分离”的现象开始涌现,许多外省考生学籍挂在这些经济落后的经济,人却在山东、河北、江浙等这样一些教育体制发达的地区上学,最后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2.2 如今高考“唯分数论”大背景下的产物
不同地域,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天然差异,当前国家鼓励素质教育、综合发展,广东或者北京等东部沿海省份走在素质教育的前端。幼儿园禁止教授小学课程,只是玩耍娱乐做手工等,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充分鼓励学生往这些方向寻找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方向。可是在如今唯分数论的教育背景下,显然与素质教育相比,题海战术这样的应试教育更能让学生考的高分进入高校,于是许多学校开办了单纯围绕高考分数培养考生的办学模式,比如有名的“衡水加工厂”。而高考移民的本质上也正是为了通过应试训练来获得应试高分,以高考分数来碾压其他学校学生,进而把所有学校裹挟至升学竞赛中。如果长期纵容这种模式的发展,最终只会让基础教育办学全部向唯分数论妥协,让步履艰难的素质教育改革更加艰难。
2.3 有人利用特权以权谋私
异地高考本来是为了解决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父母为城市的发展贡献GDP,子女可以享受教育福利,又有何不可呢?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父母努力打拼取得居住证,孩子取得学籍,合法合规。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利用政策监管不严的漏洞,空挂学籍,人籍分离,违法违规操作。在这样一条巨大的灰色产业链下,显然仅凭学校和家长的力量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样一条产业链,背后更多的教育部门与这些“移民高校”的合作,从而默许了这样一条产业链的发展。
3 针对“高考移民”的应对措施
3.1 继续向少数民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政策倾斜
说到底“高考移民”反映的是整个中国教育体系在当下还无法改变的根源性不平衡的悲哀,而这一悲哀究其根本还是由于经济发展差异所带来的,可是这样的经济社会差距不是可以通过短时间就可以改变的,北上广教育资源集中,西部偏远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如何解决,这才是目前教育公平的头等大事,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韩国、日本的做法:
1)公办义务教育经费等同、按招生人数,摊派到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等同,北京市1万元每人,贵州也是1万每人;对于历史遗留的教学设施破旧等问题,政策倾斜追赶。
2)公办教师实行轮转制。按照教师等级、教龄、性别等条件,轮转任教不同学校,海淀区的名师也要打乱进山教学,五年一轮转,一位教师终生可以在七所不同的学校任教,这一点非常难推行,毕竟教师也是人,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所以我们目前只能鼓励性的支教、小范围的轮转。
3.2 建立以连续学籍为依据的高考报名制度,调整异地高考政策
2016年,广东开始实施异地高考,根据广东省高考报名的政策规定,广东省户籍学生可在广东省内报名高考,而要求非广东户籍考生(家长)必须具有“两合法,三化”的条件,即具备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以及学籍、社保、居住证各满三年。对此有关部门解释,只要户口在本地,无论何时转入、在哪就读,均不受此限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这样一种针对拥有本地户口考生的政策保护,给高考移民提供了条件,才使得广东逐渐成为高考移民的重灾区。所以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必须调整异地随迁子女的高考政策——既要开放随迁子女高考,又要遏制“高考移民”。
4 结语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平衡使得每个人从出生起起跑线就不同,而中国高考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维护社会公平,特别是在阶级逐渐固化的今天,教育更是成为了一种少有能打破阶级固化的方式,而“高考移民”用资本的力量以这样大的规模冲击着全国各地的教育制度,这不是在实现梦想,这是在扼杀这个制度仅存的公平精神,不但伤害了同省考生也堵死了许多同样想改变命运的学生的路。但这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绝对公平,国家之所以通过政策杠杆来向这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倾斜,就是通过多方考虑之后做出来的相对公平的选择。“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高考实行分省录取就是这样,遏制“高考移民”也同样如此。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大、省份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悬殊,地区之间的文化教育水平仍然在长时间会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高考移民”的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大家了解到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只能渐进的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