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扬帆再起
2019-12-20本刊编辑部
2019年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10周岁生日。自开板以来,创业板始终坚持服务于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创新资本形成机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业板已成为服务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重要平台。截至2019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已达776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0.96%;总市值5.71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0%;超过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七成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创业板公司IPO融资累计4053亿元,再融资3437亿元,累计股权融资7490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凸显。十年来,创业板公司深耕前沿领域研究,年平均研发强度超过5%,拥有发明专利超3.5万项,103家公司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7家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持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践行者。
创业板并购重组服务供给侧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长之板。截至2019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累计完成重大资产重组418单,交易金额3845亿元,其中以产业整合为导向的并购占比超过七成,重组标的集中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有力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09~2016年,创业板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15%,远高于同期其他板块发展速度。2017~2018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兼具“科技、中小、民营”特征的创业板公司业绩增长承压,但板块发展动能依然充足,平均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业绩明显改善,一、二季度盈利环比大幅回升,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销售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保持良好的成长趋势。
创业板激发创新,推动创新与资本实现良性循环。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由深交所承担创业板筹备任务,仅当年创投机构就新增102家,深创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一批创投机构在深圳起步。创业板筹备及快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我国风险投资行业蓬勃发展的二十年,我国创投机构管理资本量已从2009年末的1605亿元大幅增长至2018年末的2.4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位。统计显示,创业板有六成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过风险资本的支持,累计获得投资382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初始投资增值达15倍。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为风险资本提供了重要退出渠道,活跃并壮大了风险投资市场。创业板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企业家,139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聚集了76名国家级“千人计划”、85名省级“千人计划”专家人才,以及一大批国内外的学科带头人,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形成了资本与人才的坚实纽带,夯实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
创业板引领创新,为推进基础制度改革创新积极探路。创业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进行了一系列匹配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创新探索。创业板IPO降低了财务条件,缩短盈利年限要求,放开无形资产占比等限制,宁德时代、迈瑞医疗、康龙化成等企业登陆上市,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创业板首推“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其后“小额快速”并购机制亦是这一理念的延伸;创业板针对新经济企业的特征,首推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体系,极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积蓄新动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纷纷涌现,境内外交易所正积极拥抱新经济,市场对创业板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更高诉求。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交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为深交所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起点,深交所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目标,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任务,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完善适应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和制度体系,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板块包容性和覆盖面,推动创业板打造创新资本形成的强劲引擎,努力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