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策略述评与我国西部发展研究
2019-12-20薛磊
薛 磊
一、后发优势策略述评
(一)后发优势策略提出及其含义
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优势理论最早是1962年由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创立,其后发优势理论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即所谓“替代性”的广泛存在。后起国家可以、也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以尽快达到相同的或相近的工业化结果。 第二,指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培养本国人才,推进工业化进程;也可解决后起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第三,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避免或少走弯路,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较快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 第四,相对落后会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使落后国家普遍提出要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要求。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首次从理论高度展示了后发国家工业化存在着相对于先进国家而言取得更高时效的可能性,同时也强调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程方面赶上乃至超过先发国家的可能性。
(二)后发优势理论发展综述
继格申克龙之后,后发优势理论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列维认为,后发者具备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同时后发者跳跃过先行者必须经历的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缩短现代化过程,通过先行者所取得的成就,看到现代化前景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并树立信心。俄国的托洛斯基将后发优势概括为历史落伍者的特殊权利,托洛斯基认为即使落后国家被迫追随着发达国家,却并不按照原有的秩序去做事去采纳所有地方、任何时期几经完成的发展样式,这样,就会跳过整个空间的等级系列到达理想的目标。 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1989年提出了“追赶假说”,其观点认为不论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还是以劳动生产率,一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其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都是呈逆向关系的。同时,这一假说的根本在于把握“现实”与“潜在”的区别,而且只有在某种限制条件下才能成立。一个限制性因素是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原因在于存在技术差距使得经济追赶成为可能。另一个限制性因素是社会能力,这需要通过教育等达成各种不同的技术能力,并且具备不同质量的商业、工业、政治和经济制度,它是经济追赶的根本性内因。伯利兹、保罗·克鲁格曼等(Brezis,Paul Krugman)1993年在总结欠发展国家成功实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logging)模型,欠发展国家可以直接采用和选择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最新高新技术为出发点,在某些产业、某些领域实施技术赶超。罗伯特·巴罗和萨拉易马丁(Robert J·Barro and sala-i-martin)在1995年提出了一种模型,即假定一国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是该国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增函数,即该国过去模仿的技术越多,该国继续实行技术模仿的相对成本就会越高。范艾肯(R.Van Elkan) 1996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创新和模仿的一般均衡模型,强调经济欠发展国家可以通过技术的引进、模仿或创新,最终实现技术、进而经济水平的赶超,最终转向技术的自我创新阶段。
近年,我国学者也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欠发展地区通过引进、学习、模仿(包括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进而具有后发优势。这种由后发利益而具有的后发优势是欠发展地区追赶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研究,可以说为后发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
二、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西部欠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后发优势理论分析表明,作为欠发展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途径或方式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这种后发优势是潜在的,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积极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表现的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属于先发地区,西部地区则是后发地区,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地理等自然环境、国家政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等诸多因素共同限制了中西部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但西部地区也存在着较为强劲的后发优势,因此,西部地区要尽快实现经济增长、经济超越,必须从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通过模仿、引进、吸收、学习,在尽快完善自身的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抓住机遇实现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一)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西部后发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技术研究、开发、还是生产、市场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通过技术模仿创新,形成复制效应,从而迅速促进本地区技术进步,缩短因研究与开发先进技术所花费的时间,并节约相应资源的投入;同时可缩短与先发地区的技术差距,以在更高点上发动和推进工业化。而且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中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迅速赶上、超过技术先进的竞争对手。
(二)借鉴、完善制度,促进西部欠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国西部发展缓慢地区要积极发挥引进、吸收、模仿和采纳有效制度的时间优势、成本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诱制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移植,改变激励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风险和交易费用。积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并探索发展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利用地区经济特色和本地资源优势;牢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根除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市场领域,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和机制,进而缩小同东部沿海先发地区在机制和制度等层面的发展差距;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主要监管者作用,积极实施区域倾斜性经济政策,使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得到制度性后发利益,使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能尽快的追上发达地区。
(三)完善产业结构,确立优势产业,不断拉长加粗产业链
西部地区根据后发优势理论,应积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确立并优先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培育主要服务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主导产业集群集聚,推进新型工业化,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拉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集聚,进而带动辐射区域的发展。
(四)积极实施城市建设先行的工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也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
城市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即是人口中心、生产中心、消费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各种资金流、物资流等的集中地和交汇点,因此,城市建设应作为欠发展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突破口。西部欠发展地区应借鉴东部发展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精心设计,引导人才、技术及资金等向城市汇集,促进城市发展,进而带动西部发展。
(五)积极吸收先进科技文化,加快科技创新,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其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培养出大量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技术型人才,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因素都全方位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教育的注重程度发展欠缺等导致人才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经济的创新与发展的要求。未来,西部地区应积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科技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立足本地经济,完善产业结构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多为第一、二产业,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中西部地区应该从东部地区引进、学习和吸收先进的产业方法,创新改革、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基础交通运输设施,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
三、结语
结合后发优势理论及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西部欠发展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积极研讨后发优势策略,采取非常规的措施,积极利用、模仿、吸收与创新新技术、利用制度优势,实现西部的跨越式发展,以此达到真正的国家区域性平衡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