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视域下体育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研究
——以长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12-20杨波
杨 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专业技术人才。但高职院校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方式方法革新性不足、未能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出发开展针对性教学工作等。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学校档次和所处环境较本科院校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从学生心理还是从外界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明显。以前许多学生在十八九岁心智就较为成熟了,这由以前物质生活水平不足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但是鉴于当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许多学生又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宠溺,导致心智成熟较晚。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学校第一年是关键阶段,许多学生经不住外界诱惑导致退学事件频频发生。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优化和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应受到高职院校和高职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长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视域下体育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长治职业技术学院7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现状
2.1.1 高考阴影挥之不去 调查显示,750名新生中,671名(89.5%)学生表示高考失利是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主要原因;有51名(6.8%)学生表示迫于家庭压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如果成绩好家长并不会选择高职院校;仅有28名学生(3.7%)表示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培养方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由此可知,高考成绩失利是高职院校新生心理挥之不去的阴影,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了选择心中理想大学及专业的机会,转而选择高职院校。这对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打击,也无疑是人生中一次挫折。不少学生表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进入本科院校而自己却进入高职院校,高考失败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心理出现消极情绪。
2.1.2 角色转换障碍 本文对750名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后自我角色定位是否明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56名(47.5%)、303名(40.4%)学生表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对日后生活学习定位模糊和迷茫,仅有22名(2.9%)、69名(9.25)学生表示对自我定位和规划非常明确和较为明确。由此可知,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对自我定位不明晰,角色转换存在困难。
2.1.3 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每个学生都希望独立,但是现实又是避免不了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加上对学校和专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进入学校之前的3年规划蓝图和实际进入到学校后存在一定差距。调查显示,750名新生中,481名(64.1%)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难以在现实校园中实现,221名(29.5%)学生表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现状和预期存在较大出入。当然,由于学生自我认知不足,难以扬长避短,一旦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就容易出现消极厌学情绪。
2.1.4 运动意愿明显 本文对750名高职院校新生进入校园后运动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6名(7.5%)学生表示会天天坚持运动,577名(76.9%)、95名(12.7%)学生分别表示会经常运动和偶尔运动,仅有22名(2.9%)表示不愿意运动。这说明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相比本科生50%左右的运动频率,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意愿较为明显。
图1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优化体系构建元素组成图
2.2 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纵观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大多未能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堂学习理念,导致学生未能正确认识体育课堂重要性。其次,体育课堂趣味性不足。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对运动表示感兴趣,但是却对体育课堂并不“感冒”,归根结底还是课堂吸引力不足,单一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势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未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工作。虽说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但是整体爱运动特性比较突出,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主要以跑步、跳绳、体操为主,学生不仅对这些运动不感兴趣,而且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不符。最后,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时代特色不足。许多高职院校学生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学生站队后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后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体育课堂教学较为“敷衍”,课堂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而然流于形式。
3 建 议
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教育亦是高等教育,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学生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学习基础、心理、性格等方面。体育运动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课堂教学是正确引导青少年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关键所在。建议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优化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互联网时代特色、学生兴趣、体育运动理念、教学方式多元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达到优秀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图1)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高职学校与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必要的体育锻炼,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应同家长统一战线,向家长普及青少年身体健康发育和必要的体育知识,意识到学习与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家长认为只要能毕业就行的错误观念,让家长配合学校和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学校还可在宿舍、食堂、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场所通过宣传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堂学习观念。
3.2 根据学生特点、兴趣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以学历为跳板的社会压力下不够自信,继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程学习对高中基础要求不高,本科生和高职院校学生起点基本一致,因此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强调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起点都一样,无关乎本科生还是高职院校学生。笔者根据多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经验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在运动方面表现优异,不少职业运动员都是出自高职院校。教师可从体育方面入手向学生介绍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成就,让高职院校学生找到自己的强项。当然,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运动天赋不同,教师应从学生擅长的体育活动出发,鼓励学生,增强学生信心。
3.3 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率先提出,后经实践得以验证:任何行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都必须应用互联网思维。可能你从事的行业不是互联网行业,但你的行业或多或少与互联网相关,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就是。一方面,教学方式改革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主旋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充满好奇心,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可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互联网思维。(1)从富具生命力的网络中找寻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如趣味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协调性,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2)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可在体育基础知识讲解时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动静结合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3)应用智能手机社交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主动向学生推送体育健康知识,并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专项指导。
3.4 通过运动培养学生独立能力
在保证学生安全前提条件下,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如野营、游戏真人参与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在汗水和激情中找到快乐和自我又能让学生对运动充满信心,继而对体育课堂教学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