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化自信共存微析

2019-12-19单敏

参花(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共通共融

摘要:世界在发展,中国在腾飞。许多中国人走出了国门,许多西方人也走进了中国。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程度并非很高。本文经过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分析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以及当代中西方文化的共通共融,揭示出: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中国早已接纳了西方文化,而中华文化也早已影响到西方国家。文化没有好坏,只有取长补短、自信共存,人类社会才会向更高的程度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自信 共存 共通 共融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实践,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一、中西方文化具有差异性

(一)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理性思辨和实证分析,用之对整体进行剖析;而中国人则注重事物的整体,相信直观感受,依赖经验。

西方哲人认为最完善、最真实、最美好的事物是具有思辨性的。在古希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认为,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即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而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时代和科学都在不断进步,西方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随之发展,久而久之,实证分析和逻辑思维逐渐演变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大不相同了,它往往忽略归纳推理与演绎推导。相反,它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辨别、还原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这种直观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并非“认知”,而是“体知”。老子所创“体道说”,就是用心灵“体”验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根本之“道”。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于实证科学的探索相对缺乏,导致思想也相对束缚。

(二)价值取向

西方人十分强调自我,非常注重个体和竞争;而中国人则非常强调群体、十分注重和谐。西方价值观认为,人类社会由个人这样的“基点”组成。有个人才会有社会,有个人才会有整体,个人凌驾于社会整体。并且由个人能力来决定个人生存方式及质量。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他们不具有关心、帮助、过问和干涉他人私事的习惯。他们提倡个性,强调竞争,使得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

在中国古代,并排者之争为“竞”,对面者之争为“争”。二字合一,即比赛、夺取胜利。中国古代不提倡“竞”“争”,而提倡“忍”“让”。儒家学说的“长幼尊卑”,道家学说的“无为”“不争”,皆是如此。中国人在价值观上特别强调群体意识,个人利益之于社会整体利益是服从的关系,中国人认为只有社会整体前进发展,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个人才能更好地获得提升。

(三)伦理道德

西方人喜爱自由,并且十分习惯将荣誉自豪地张扬;中国人则以“谦虚”为美德。

个人奋斗是西方人最为崇尚的。对于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欣喜,他们丝毫不去掩饰;若他们能做出一番前无古人且超凡杰出的事业,则就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开拓创新了;西方人淡薄家庭观念,子女一旦年满18周岁或者结婚,经济上就一定是独立的了,此时父母不再具有资助子女的义务,因而亲人间关系较为疏远。

中国人取得个人成就时,几乎不会加以炫耀,反而更为谦虚谨慎。西方人将这种谦虚定义为对自我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识得“千里马”的“伯乐”的否定。对待家庭,中国人注重几世同堂,相互扶持。

(四)行为规范

西方人将“利”与“法”看得很重;中国人则将“情”和“义”奉为准则。

个人权利是西方社会最为强调的,他们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一旦矛盾发生,他们通常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他们单一地利用法律来保护个人权利,制裁人权的侵犯。

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儒家把驱义逐利视为道德的沦丧,认为义应当成为最高行为准则。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靠道义约束行为,以道义作为规范,甚至用道义作为社会的维系,法律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比甚少。

(五)社会关系

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中国人强调上下等级。

西方的平等意识指出人人都有竞争的权利,个人权利不容他人侵犯,无论贫穷富贵,人人都应受到尊重。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存在于工作中的上下级,家庭中的长幼顺序等。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命令,小辈遵从长辈意愿等。

中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通过比较,能清晰地看到差异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是显著的、长久的、客观的、不能轻易改变的。中国历史上过了盛唐,便跌入了“积贫积弱”的宋代,直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结束,在文化上,形成了些许的不自信。

当今社会,“地球村”的概念早已提出,殊不知在个别人认为“东西还是洋人的好”的时候,西方社会早已对中国文化趋之若鹜。文化的自信共存,才能实现“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

二、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

(一)新的价值观念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是新型文明崛起的代表,中国的成功是新价值观念成功的典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复制任何其他国家模式,其自身的特殊元素决定了中国特色文化和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不同于西方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中国的崛起成功地绕开了西方宗教、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来源于此。

(二)中華文化的滋养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不曾断流,它有力地支撑起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独步世界上千年的东方古国。如今,这些文化在接受着无止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相协调,迸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三)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和借鉴

文化自信本质上应是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不自我矮化和贬低,同时也不矮化和贬低别人,才是真正的自信。经过互相交流的文明才能多彩,经过互相借鉴的文明才会丰富。国家的自信呈现在正视自身文化的弱短,包容外来文明的优长中。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放而不封闭,它强大的能力体现在自我调适、吸纳、变革和发展中,西方宗教文化无法与之比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价值观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

(四)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

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是支撑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软实力背后的硬实力,来自文化背后的经济,硬实力崛起了,经济上腾飞了,中国更自信了。

中国道路的成功代表着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成功。中国道路的开辟,中国奇迹的创造,都在这短短几十年中。这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

三、中西方文化的共通共融

当今社会,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机会愈来愈多,中西方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越发频繁。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共通共融。

(一)语言共融

世界通用语言是英语,英语也是许多西方国家的官方语言。从语系上来说,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和英语一样,同属斯拉夫语,所以即便作为第二语言的话,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在中国,孩子们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专门学习英语,让世界官方语言与中国孩子的成长同步。再者,当代中国新一代的父母多为70后、80后的高才生,英语对他们来说已是易如反掌,所以孩子除了在学校能有学习英语的良好机会,父母还能在家中给予他们良好的英语交流氛围。

在中国的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由于西方国家就业人口、定居人口的增多,连街边的小贩都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已成为中西方共融的语言。

(二)思维共融

上文提到中西方的思维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常化,中西方人们的思维开始互相碰撞、互相接受、互相吸引。

中国人也越来越懂得尊重他人和保护个人隐私,同时彰显个性;西方人也越来越注重情感的交流,重视集体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也会主动提出AA制,西方人也会请你喝杯咖啡。以往中国人羡慕的蓝眼睛白皮肤,如今也在羡慕中国人拥有锦缎一般的黑发、墨如星空的眼眸和健康红润的浅麦肌肤。

(三)饮食共融

中国人总是强调“民以食为天”,美食是中国人生活的重心。如今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西餐馆比比皆是,男女老幼都能熟练运用刀叉取食牛排,分餐制也不显得那么突兀。西方饮食习惯已悄悄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

相比较而言,中国餐馆在西方国家的认可程度之高令人咋舌。不论你走在英国伦敦的双塔桥堍,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畔,丹麦哥本哈根的哈姆雷特城堡外,瑞典赫尔辛堡的厄勒海峡旁,映入你眼帘最多的,就是中国餐馆。往往这些餐馆的位置极佳,面积极大,食客极多。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国家,中国餐馆的菜价,相对其他餐馆是较为昂贵的。

(四)生活用品共融

在国内,一些年轻人还需要请人到西方国家代购GUCCI、COACH的时候,西方人早已到北京、上海抢购中国生产的包包,他们认为,这些包包工艺细致、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完全没有必要购买一些西方的大牌、名牌。

同理,在国内年轻人大肆购买CHANEL、ARMANI和YSL化妆品的时候,西方人早已将我们的百雀羚、标婷、雅霜等带回国,作为最好的日常保养品使用。

(五)社会活动共融

西方国家所具有的社会活动,中国人几乎全部拥有。中国庞大的人口、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和不断创新发展的经济、文化、生活,无一不在刺激着社会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年轻人工作之余可以去咖啡厅、电影院、游乐场、养生馆、健身房;老年人可以去老年大学、舞蹈中心甚至国内外旅游。这些以往只能在西方国家所听所见的社会活动,早已渗入中国,并且在模式、类别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扩展。近年来,西方国家的社会活动,相对已经没有中国丰富了。由于生活规律的不同,往往中国人的夜生活才开始,西方人的夜生活就已经结束了。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震撼了全世界。这是一场空前盛大的、史无前例的世界性体育盛会。这一场活动,是解读中国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

中西方文化已经到了共通共融的时代,我们不必再去强调谁的文化更好一些、更超前一些。海纳百川,各具特色,自信共存,才能将世界优秀文化传承并弘扬,服务于人类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张彦鸽.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蘭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5).

[4]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04).

[5]陈曙光.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级课题“高职英语课程服务职校国际交流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锡机电研1217)。

(作者简介:单敏,女,本科,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共通共融
共融共建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南京古巷熙南里重現明清“笪橋燈會”
共融机器人
影视化妆与戏曲化妆的共通与差异
浅议创造性思维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音效在动画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二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