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道兴教

2019-12-19许明辉

大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孝道传统文化德育

许明辉

[摘要]教育需要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德育的根本在于孝道先行,德育要从少小抓起,父母要重视修身与孩子的早教。

[关键词]教育回归;传统文化;德育;孝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22-02

2009年冬天,我在北京遇到一个加拿大的生物学博士,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思想十分崇敬,并认为中国老子思想中有他所需要的关于生命的真相和真理,因此特地来到中国学习传统文化。然而来到中国后他很失望,因为在中国大陆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还不如在加拿大方便。听他讲完之后,我与他相对默然。我想,一个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寻找文明之根关于生命的要义,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把自己的文化之根放置到哪里了呢?当我们的后人需要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时,我们作为现任的继承者,又能传递给他们什么呢?这件事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教育等系列问题的思考,我把自己思考的主要观点整理为以下五个内容:(1)作为人类优秀文明的代表,我们的教育主题需要回归传统文化。(2)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3)德育的根本在于孝道先行。(4)德育要从少小抓起。(5)父母要重视修身与孩子的早教。

一、教育需要回归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圣贤们关于人类生命、人类生活的探索程度,在很多方面直至今天我们也未能达到。中国的古天文学,古数学,古代应用科技,古中医学,以及以太极、河图、洛书、八卦等符号体系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于先祖的智慧和发现,我们除了叹服之外更觉遗憾:不仅我们眼前无法超越它们,就继承而言,也是很艰难的任务。换言之,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正濒临失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除了大学所设以研究为目的的专业课程以外,基础教育中,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成人教育乃至个人自修,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十分有限。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又多半是文学家的作品,如诗词歌赋。

我们去书店就可以体会到,学生用书,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几乎都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辅导用书。教育意识比较强的家长,也是千方百计地教孩子早认字,多认字,不仅认中国汉字,有条件的还让孩子上雙语幼儿园学习外国语言。很少家庭把品格训练放在第一位,也很少家庭自觉让孩子从小学习我们的古代汉语,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一些家长,在课余花费最多时间和金钱的不是用于学习我们的语言,而是学习英语,而这些孩子,如果不是成人后以到国外谋生或以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那么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所付出的劳动就没有特别意义。

今之教育,用中医脉诊方法诊断之,可以说是“寸浮尺弱”,“寸浮者”,有表征也,“尺弱者”,根本不固,体质虚弱也。“表征”是追求形式,务于虚而不务于实,追求分数而不注重能力提高,重视训练做题而忽略培养品格。“尺弱”是指学生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的教育把品德修养这一重要内容淡化了,从而使学生失去根本。

父母喂养孩子时,都知道要给他们最健康的、最富有营养的食品,现在因为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家又开始提倡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了。可是,母乳喂养不是本应如此吗?竟然也需要提倡才能保证了。

就教育而言,我们用什么哺育孩子的心灵,用什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我们花费巨大,让孩子从幼儿教育或小学教育就开始学习外语,而对我们的古汉语如此淡漠,难道我们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此没有信心吗?

我们知道婴幼儿应母乳喂养,那么对于我们生命发展更重要的教育,应该用什么喂养受教育者呢?我们文化的母乳是什么呢?

我们文化的母乳当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毫无疑问应该继承先人之志,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学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

道德之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教育不能离开这个根本。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老子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生理想的次第来看,前人治学与修身是统一的。治学与修身的主体脉络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治学与修身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即是修德,向贤人学习做人、做事即是学问。德是天地之道在人身的体现。

三、德育的根本在于孝道先行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给家庭带来许多欢乐,年轻的父母精心准备吃穿用品给孩子,表达他们对孩子的喜悦和疼爱之情。请注意这只是喂养,还不是抚育。我们这些家长太急于分享与孩子相聚的欢乐了,尤其是物质条件比较好的人家,还请专人照看孩子的起居饮食,使其衣食无忧。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孩子们行走坐卧没有规矩,自己吃东西不知道先请长者食用,不乐于分享,对家长的话语充耳不闻,做家务讨价还价,爱发脾气,有时蛮横无理,习惯于被众人取悦,家长们开始烦恼了。当年所娇惯的宝贝,真的变成难侍候的小祖宗了。这真是被满足得越多要求也越多,于是多了很多苦恼的家长。这些现象就是早期教育忽视德育急于认知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即恢复德育的地位。德是教育之本,技能训练是教育之末,本末不可倒置。《大学》认为“德者本也”,德是修身之本,是立身之本,也是治学之本。

德为教育之本,那么德之本是什么呢?我们再看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经》中对德教的观点,即“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百善孝为先,孝是德育的基石,孝道不立,无以德教。

四、德育要从少小抓起

今天我们的早期教育已经简单化为教认字,家长们相互攀比谁家孩子识字快识字多,不仅比赛认知中国字的能力,还比赛外国文字的认知能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注意力放在见效最快的知识学习方面,反而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的东西——德育。直到急功近利的教育表现出明显的缺陷时,人们才有所觉悟,但通常已经是悔之晚矣。当我们发现精心培养的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出现自私自利,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提蛮横要求,缺乏责任感,容易沉溺于不良习气,生活不自立等问题时,我们还能仅以代沟或孩子叛逆来总结我们的失败吗?

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了。

人好比一个器皿,不要急于收纳东西进去,而要在早期把重点放在扩大容器容量上。修德,修胸怀,才能厚德载物。早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开慧启智而不是填充知识。树立高远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掌握学习的系统方法,比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

学习具体知识太早并不是好事情。品格决定一个人的气度,胸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格局。我们在教育中操之过急地教给学生细节的知识,先人为主,很容易使学生看不到整体,因而变得狭隘、死板,缺乏应有的灵活。这种教育方式有可能对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带来永久的损害。面对庞杂的知识,过早介入社会生活的孩子们身心不能清静,面对的诱惑太多、选择太多。没有品德修养作为立身处世的根基,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更何况是幼儿或是少年?

早期教育尤其需要注意常葆少兒之清静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最忌急功近利。《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非常值得父母们借鉴:一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少则得多则惑”。在衣食、玩具、用品方面,要训练孩子学习节俭,因为选择过多会刺激贪欲,少了反而使其懂得珍惜。

五、父母要重视修身与孩子的早教

现代教育的两个最主要的途径被人们忽略了: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以自我修养为主的教育。家庭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培养洒扫、应对、起坐等基本生活习惯,培养责任意识。这就是教养。

孩子的行为其实是父母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缩影,孩子的缺点一定能在离他最近的成人身上找到,也就是说,孩子的过错之根在父母。父母不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的孩子是很难的,仿佛治病治标不治本,病情会反复的。期待通过第三方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徒劳的。我们所依赖的第三方力量通常是某个长辈、老师,或一些心理咨询医生,或一些培训机构,与父母的影响力相比,这些外来力量都不够稳定,难以长久,因而不可预测。所以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别人,以为花钱就能把孩子教好的想法是荒谬的。教养是不能购买的,教养也是无法出售的。人们所能购买的,至多是教育的环境。

为人子为人父母者,如果不思尽孝于老人、尽忠于职守,而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忠孝之心忠孝之行,仿佛不播种不耕耘就期待收获。欲子孝己先孝,欲子敬己先敬,欲子信己先信。

作为父母,把早期教育的职责推给学校或社会办学机构及其人员是偷懒的表现。如同我们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医院和某个医生,这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做法。养生要靠自己,医生是生病后不得已而求助的对象。

家庭环境是决定孩子早期教育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父母改变就是改变家庭环境,父母如果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变化就先从自己的改变开始,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努力接近目标。治家的根本在于推行孝道。一个家庭长幼有序,父慈子孝,怨恨恼怒无由生起。

《易经·系辞》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想改善家庭的状况,想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就请父母从自己修身开始吧。《老子》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身当从自身开始,修身就要孝道先行,这就是以孝道立身,以孝道兴家,以孝道助教。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孝道传统文化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