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三届”的似水年华

2019-12-19吴洁

山东画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大学

8岁入学,17岁初中毕业,未能参加高考,1966年回东井村当起了民办教师。1973年,24岁时,国家教育改革实行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制度,他有幸进入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锅炉班学习。1977年,大学毕业后他一心想去淄博辛店电厂,却被爱才惜才的山东省劳动局留下。其后,到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工作数载。1996年,副局长的他辞去公职“下海”……

他就是牛长源。2019年的今天,洗尽铅华,70岁的他沉淀出长者的从容。在牛长源的回忆中,我们随他一起重温了他受教育的历程,看不出他对过去经历的疲倦。聆听牛长源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我们能感受到的作为教育亲历者的阅历和留在他的记忆中的“教师热情”。与牛长源交谈,就像是与那个年代隔空对坐。在袅袅的茶香清韵中感受他的似水年华,感受他在属于自己时代独有的经历,从他身上我们也聆听到教育的时代音符。

一样的青春 不一样的经历

踏着时代的节拍,他是“老三届”

每一次采访都是与陌生人的交谈,每张陌生的面庞给我的直觉印象都很深刻。从牛长源的脸上看到的是长者的从容。

牛长源的眼睛透着一种坚定与执着,语气十分平缓、从容,思维缜密、逻辑强。这种缜密就要从他8岁说起。1957年,牛长源8岁,当我问及那时的教育状况时,身体完全靠在沙发靠背上,牛长源手摸着头顶,好似是穿梭在两个时空。牛长源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丰收,粮食吃不了,国家很重视教育,全面扫盲,小学不拿钱。”

“兄弟姊妹6个,作为家里的长子,上学就不能挣工分,我就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干活,拾柴。”说起上学,牛长源依然劲头十足。一切都那么顺利,小学毕业,牛长源升入初中,“那时候考初中比现在考大学还难,一个县一个初中,当时我一起33个人只考取了5个,后来又加了两个备取生”。牛长源说。一份努力一分收获,时间在牛长源的努力中往前走着。

初中离家远,牛长源开始住校,“老师都很棒,王国振、姜赞臣老师,我一直都印象深刻”。牛长源说。1966年,牛长源初中毕业。“拿到毕业证还没有去考高中。”这一年,让牛长源的学习生涯止步了。1966年,我国停止了全国高考招生。“我是‘老三届,大学不招了,只有一些中专还招生。”说到这里牛长源的语速慢了下来。

初中毕业,牛长源回到了东井村,“回村后,大家知道我学习好,教学就先推荐了我,先是在村里从教二年级开始,然后教初中、高中”。1969年10月2日,牛长源第一次登上高中讲台。教高中时只有初中毕业的学历,这是大家对牛长源教学能力的肯定。备课、上课,三个月的秋假时间里,牛长源更多的是钻研数学问题。1970年,在东井村,牛长源专心于他喜欢的数学。在清华大学,8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东井村,北京,距离只是一个数字,1973年的到来,把牛长源与清华大学连在一起。

“上大学,我那时候是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人民群众推荐政治觉悟高、劳动好、与农民关系好的,然后去县里统一考试。” 1973年,牛长源的化学老师许士标给牛长源填了报名表,跟他说“今年清华大学有名额,考吧”。牛长源在填志愿的时候只填了清华大学。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从未放下学习的牛长源在这一年顺利考取了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锅炉专业。

一样的经历 不一样的收获

跟随时代的节奏,他圆了清华梦

听牛长源讲述过去的事情,他极少有自夸的词句,也很少提到自己的贡献。最多的是感谢,感谢在他成长路上遇到的“贵人”。

得知考取清华大学后,牛长源犹豫了,家里只有有病在身的父亲一个劳力,实在不忍心让父母太过操劳。时任淄川区教育局局长白怀润找到牛长源的父亲做工作说:“现在上大学不是你个人的事儿,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党有困难,我们挺身而出。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依然挺身而出。现在我们党有困难了,需要人才了,我们更要挺身而出。”

“9月5日报到,我当时去报到时晚了十几天。”牛长源回忆说,“从村里走的时候,乡亲们往我包里塞鸡蛋、核桃等各种吃的。一路看着我走。”从东井村到北京,换乘长途汽车、火车后,牛长源带着全县人民的嘱托到了清华大学。

“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当牛长源走进清华大学那一刻,这幅迎接新生的标语让他流下了眼泪。“我就是乡亲们送我来上的学。”说话间,牛长源的眼睛里噙满泪水。无需多问,眼泪里全是他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

亚洲之首的快速高储计算机,宽大明亮的实验室,一应俱全的工具材料、仪器设备,雄伟的教学主楼,温馨的1号楼宿舍,大食堂、大澡堂、大操场,游泳场、图书馆、照澜院……在清华,牛长源犹如回归大海的小鱼,在知识的海洋里,他自由地呼吸。东郊锅炉改造、上海爆管研防、唐山抗震救灾、首钢机手研制……未出校门的他便把社会责任抗在了肩上。

“1973年10月16日,我在清华大学计算机房第一次见到大型电子计算机。并开始尝试使用穿孔机编程操作。”大学生活在牛长源的回忆中越来越清晰。回忆不止定格在照片上,更是被牛长源收藏在心底。都说青春年华似水流,只有当回忆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感叹,可就在那时,用力吸收知识的他们,一天一天变得更有力量。“唯一的遗憾是在清华大学没有见到华罗庚先生。”牛长源对数学的喜欢可见一斑。

聆听牛长源讲述以前的事情,总会在不经意间看一眼这位老者。那段深藏在清华园深处的往事,对他这样一个亲身经历者而言,早已不再是回忆这么简单。

1977年,牛长源大学毕业。

一样的收获 不一样的从容

听着时代的乐章,他乐思闲

立秋后的济南依然炎热,但一场雨后能够感受到秋天循序渐进。

再一次到牛长源家去是隔了一个星期,正好赶上牛长源的女儿牛文燕从北京回来看望牛长源,她提前把牛长源的老照片又找了一遍。这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牛长源在清华的岁月,跟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实习的日子。更难能可贵的是我还见到了牛长源的清华大学毕业证。保存了42年的毕业证,钢印依然可触摸到。牛长源对清华大学的感情,这份清华缘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淡,如同清晰的“艰苦奋斗”红色字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1977年,学有所成的牛长源热情满满,牢记乡亲们的嘱托准备回辛店电厂工作。因为他心里一直铭记着“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

1977年,山东在经济建设上也是“求知似渴”,爱才惜才的山东省劳动局看好了牛长源,想要把他留下。可执着的牛长源心里想着那一方百姓。“我想着磨一磨再说,在当时的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三招待所206房间住着一直拖着不去报到。”说到这里牛长源脸上露出“顽童”似笑容。“过了报到时间几天后,省劳动局领导来动员我。我虽然不情愿,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分配。”牛长源说。1978年恢复高考前夕,牛长源又忙活了起来,“同事们推举我给孩子们做高考辅导,还专门腾出一间大会议室做辅导教室”。这让牛长源又当了一次老师。

先立业后立家,1978年,女儿牛文燕出生。大明湖、趵突泉都留下了他陪伴女儿长大的影子。“1980年10月5日,我第一次见到潘承洞,他审查我的论文后当即决定接收我。第二天告诉我进他的数论讨论班。”牛长源难掩喜悦地跟我们分享道,这或许能填补他当年没见到华罗庚先生的遗憾。

2017年,清华大学1977届锅炉3班毕业40年。在校庆开幕式上,“同学们再次看到‘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时,大家哭声一片”。牛长源一边说,一边擦拭眼泪。

2019年10月,牛长源与祖国一起迎来了70岁生日。睡子午觉、练气功、研究养生,自律的牛长源,退休后的生活井井有条。从青年到暮年,他心静如水。水无形而有万形,在不同的容器中,都能去包容和承载——既能保持胸中静气,又跟得上时代步伐。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編辑/吴洁)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闻侄女考取清华大学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