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崛起:资源禀赋、发展方向与投资机遇
2019-12-19张明陈骁杨璇
张明 陈骁 杨璇
[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以成都、重庆、西安三座城市为核心,辐射成渝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进而覆盖四川、重庆、陕西而形成更广泛的西三角区域,在未来有望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文章回顾了西三角区域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西三角两省一市的区域经济概况和资源禀赋优势,选取了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进行国际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指出可能由此带来的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机遇。文章基于最新的区域政策和经济数据,并结合国际视角,为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与投资提供了有益建议。
[关键词] 西三角;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5-0001-11
[作者] 张 明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100732
陈 骁 博士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杨 璇 平安证券研究所 北京 100033
一、引言
中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覆盖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广西、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以及重庆市,共1 2个省、市和自治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区域政策目标由经济效率为中心转向注重效率、兼顾公平,政府明确指出要扶持西部发展,并于2000年1月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经济实体得到显著提升;虽与东部地区发展仍然存在差异,但也逐渐形成了成渝、关中一天水、北部湾等几个颇具潜力的经济区,以及成都、重庆、西安等几个发展领先的核心城市。2009年,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的黄奇帆提出建立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座城市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以上述三座城市为核心,辐射成渝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进而覆盖四川、重庆、陕西而形成更广泛的西三角区域,在未来有望成为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对西三角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讨论已久,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西三角經济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张琦(2006)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向均衡的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的转变,以及西部大开发的现状,提出加快西部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建立其自己的经济圈,而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圈是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1]何伟(2010)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的内在必要性;并从西三角经济圈经济集中度高、经济体量大、联系紧密、功能互补性强等方面,论证了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可行性。[2]黄森(2010)则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地区为支撑点的空间区域经济模型,分析得出了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合理性。[3]
第二,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梳理。杨玲(2010)认为,西三角因其区域内各地的互补性、产业间联系的紧密性、各地经济社会水平的相似性,及其已经形成的经济中心和交通网络,已经具备一般经济区自发形成的基础条件;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具备可行性;西三角可以发展成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增长极、“中国的工厂、中国南向对外开放重要基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及国防安全战略基地。[4]曾智洪(2012)总结了西三角经济区的四方面特征:一是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禀赋构成了其发展的资源基础,二是川陕渝三地各自的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三是成都、重庆和西安三个超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周边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四是西三角经济区以三大城市为核心,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纵横交错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因此,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已经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5]
第三,西三角地区与中国其他三个主要经济圈的对比研究。任勇(2010)选取了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区域发展水平、城市体系发展完善、城市群效率、城市群外部功能等六项指标,对西三角城市群与我国三大城市群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西三角城市群当前的发展还不成熟,主因在于区域内的人口压力限制了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地理形态使城市群之间协调度不够;且成渝经济区与关中经济区未经市场磨合,缺乏应有的系统效应。[6]苏永乐(2014)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三角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区2011年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其主要结论是:西三角在创新能力、全球化能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上竞争力较弱,在产业结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和生活质量上竞争力最强,在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上最差。[7]
第四,西三角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方向展望。在宏观区域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学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要整合生产要素,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领导机构集中化,制定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统一规划;三是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私有资本,推动投融资平台国际化。[8][9]在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上,西三角经济区首先要加快其交通网络系统的建设,[10][11]其次是要以工业、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12][13]还要利用区域禀赋资源发展旅游业和物流服务业。[14]们在区域发展框架上,杨玲(2010)认为西三角可划分为七大功能区,最终形成“三核、四轴、六带”的区域空间发展框架。[15]
总体而言,当前对于西三角经济区的研究多集中在2010年左右,而当前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总结了西部大开发最新的政策动向以及西三角区域最新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二,选取了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进行国际经验分析,为西三角区域的发展提供对比借鉴;第三,在总结西三角城市群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投资的具体建议。本文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西三角区域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分析了西三角两省一市的区域经济概况和核心资源禀赋优势,第四部分则以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其对西三角两省一市建设的启示,第五部分根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和城市群的最新规划,总结了西三角两省一市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三角地区的发展给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带来的机遇。
二、历史背景:西部大开发与西三角经济区的成型
1.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果显著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效率优先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布局的实施,各区域经济之间差距持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区域政策目标由以经济效率为中心转向注重效率、兼顾公平,最终明确指出要扶持西部发展。1992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重庆位列其中。同年,国务院还决定开放部分边境地區和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其中包括西部地区的昆明、乌鲁木齐、南宁、呼和浩特、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和银川。2000年1月,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西部大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经历了“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后,西部地区的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西部地区的GDP已达到184302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7.23%上升到2018年的20.47%,工业增加值占比也由2000年的13.62%上升到2018年的23.22%。
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和科技教育领域也均取得一定成就。但是,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仍存在显著差异:从人均GDP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在2000年为西部地区的3.05倍,而到2016年这一数字仍有2.62倍之多,这意味着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并未因西部大开发战略而有效收窄。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6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935元,西部地区仅内蒙古自治区和重庆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10个省和自治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为2764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2.西三角逐步成型:“成都十重庆十西安”有望打造新增长级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并将这三个经济区分别作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增长引擎。其中,成渝经济区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产业较为集中,最具发展经济潜力的经济区;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产业规模上都与其有较大差距。由于整体地域广阔,西部地区仅靠成渝经济区无法拉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重庆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建立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座大城市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区,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热议。
区域经济的发展常常遵循由点及线再到面的路径。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大城市是点状发展,成渝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是连点成线的带状发展,而西三角经济区则把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连线成面。与原先西部地区较为分散的经济区相比,西三角经济区无论在覆盖范围、功能还是战略地位上都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在覆盖范围上,西三角地区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核心城市为轴心,在其基础上进行分梯度辐射;其辐射范围不仅包括原先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部分,还将原先分割西部南北区域的秦岭屏障涵盖其中。其次,在功能上,西三角经济区不仅包括了原先成渝经济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所有功能,还承担了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新功能,此前在重庆和成都试点的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也将向西三角经济区内的其他城市推进。再次,在战略地位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2017年商务部在陕西省、四川省和重庆市设立了中国第三批自贸区,西三角经济区除了担负着拉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崛起的重任外,还将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通道。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十三五”的后半程,正是西部地区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对外开放已由沿海开放转为内陆开放、向西开放的新格局下,西三角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发展战略统筹衔接,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道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西三角经济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升级道路,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经济新高地,并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后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三、资源禀赋:旅游资源与科研优势突出
1.西三角经济概况:富裕程度仍相对落后
学界和政界对于西三角经济区的范围划分有不同看法,最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西三角经济区首先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三个核心城市为经济增长点,以地面交通1~2个小时为半径,按照点轴模式进行第一轮梯度辐射形成中心城市群;其次在三个中心城市群的基础上向秦巴经济带进行第二轮梯度辐射;最终形成的区域覆盖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区域。在本文中,我们以这两省一市作为分析对象。
西三角地区总面积为7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领土面积的8%左右;总人口1530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2018年三地国民生产总值为85479.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49%;但在人均GDP上,西三角两省一市中,四川与陕西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上,西三角地区经济状况表现中规中矩。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占比12.67%,消费占比9.23%,与其9.49%的经济总量占比和10.97%的人口总量占比均相差不远。不过,西三角地区增长势头相对迅猛:2018年两省一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分别达到9.20%和10.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90%和8.98%)。产业结构上,2018年西三角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8.93:41.89:49.18;与历史状况相比,西三角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显著走低,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财政方面,从债务余额占比、一般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与财政债务率这三个指标进行衡量,西三角经济区的债务状况整体可控。四川省负债规模较大,债务余额占比为4.8%,位居全国第8位,而在一般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与财政债务率这两个指标上,均位于全国中等水平,分列全国第15位和第16位;陕西省在这三个指标上均位于全国中等水平;重庆市则均位于全国靠后位置。
2.核心优势之一:教育科研资源集中
西三角地区教育与科技资源集中。根据教育部2016年的数据,四川省、陕西省和重庆市三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占全国的10.29%,教育经费规模占全国的9.39%。四川省普通高校数量多于北京,而陕西省的教育资源则更为优质:全国39所“985”工程大学,陕西省3所,仅排在北京、上海之后,与湖南并列第4;此外,西三角教学与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1.29%,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占比达到12. 45%。西三角教育与科研资源较为集中,为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三角经济区富集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有利于推进区域内产学研合作发展。陕西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2016年,陕西省3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由高校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共19项。陕西省出台《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并按照“突出一个主体、推进两个结合、完善三个机制、构建四大平台”的方式,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来源:教育部官网一教育统计数据。
3.核心优势之二: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
西三角经济区地处中国中西部交界地带,是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具有纵跨南北、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西三角经济区在水运、航空和铁路运输基础设施都较为完善。
第一,水运基础设施方面,长江支流贯穿区域内的成都、重庆。其中,重庆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已成为西三角区域内最大的综合性港口。重庆致力于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在沿线布局主城果园港、江津珞璜港、涪陵龙头港、万州新田港“1+3”铁公水联运的枢纽型港口体系,打造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和大宗散货中转港。尤其是重庆果园港全面建成后吞吐量将达200万标箱,成为中国内河最大的联运枢纽港。2017年,重庆港口货物年吞吐量1.97亿吨,其中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670.4万吨,同比增长21.5%;集装箱吞吐量128.9万标箱,外贸集装箱61.3万箱,同比增长14.2%。此外,区域内还有乐山港、宜宾港和泸州港与重庆港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西三角经济区。
第二,航空基础设施方面,西三角地区的发展十分迅猛。根据《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截止2015年,四川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共有23个民用运输机场,其中3个国际机场,即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和西安咸阳机场。根据中国民航局于2018年3月发布的《2017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在旅客吞吐量方面,这三大国际机场都排在全国前十;其中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980万人次,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西安咸阳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分别排在第8、9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有3、2、1个机场进入前十,可见在航空旅客运输方面,西三角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不相上下。这三个机场在货邮吞吐量方面也位居全国前列,分别位于第5、11、14位,其中西安咸阳机场同比增速达到11.2%,高于7.1%的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加上众多的支线机场,西三角经济区航空运输能力较强、机场较为密集,能够有力支持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的贸易活动。
第三,铁路基础设施方面,西成高铁建成通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7年12月,西成高铁正式开通,使得成都到西安由原先的16小时大大缩减至3小时,构筑“川陕3小时经济圈”。在此之前,西三角经济区已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陇海线、襄渝线、渝怀线、西康线等多条贯穿区域内、沟通区域外甚至全国大动脉的铁路线;但由于长期以来成都、重庆与西安之间相隔着基础设施较差、经济社会较落后的秦岭区域,西三角经济区三个核心城市间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合力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西成高铁建成之后,一方面在区域内,通过贯通秦岭、汉中等地,拉近了西安与成渝两地的距离,加速了西三角内部、尤其是以秦岭分界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在文化、产业、资本和科技方面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在区域外,与宝兰高铁、兰新高铁接轨,促进了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三角经济区与华北、华中等地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为西三角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奠定基础。
来源:《2017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第四,“一带一路”进一步推动西三角地区的基建发展。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均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陕西省着力打造西安成为“一高地”和“六中心”。重庆市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谋求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同时重庆市是“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起点,已于2011年开通前往德国杜伊斯堡的国际专列。2011年3月19日,渝新欧班列首次进行全程运行,开启中国内陆地区以铁路联通欧洲的序幕;2017年2月,“渝新欧”累计突破1000班,在国内众多中欧班列中位居首位。
4.核心优势之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西三角经济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陕西省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其省會西安更是中国十三朝古都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华清池、黄帝陵、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法门寺等重点历史文化景区;秦巴山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温泉资源,在秦岭和黄河沿线分布着华山、金丝峡、太白山、壶口瀑布等优势景区;此外,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依托,串联榆林、延安、铜川、西安、咸阳、渭南、汉中等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四川省境内除了拥有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外,自然地理景观资源也十分丰富,逐渐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平原旅游区,阿坝州境内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壤塘县等大草原生态旅游区,大香格里拉一环贡嘎世界高山生态旅游区,大香格里拉一环亚丁世界山地旅游区等。此外,四川省还拥有珍贵的世界濒危保护动物——大熊猫,境内已建成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重庆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已形成江、河、山等自然文化廊道,包括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三峡山水人文旅游区以及大巴山风景道、乌江风景道等众多跨区特色旅游功能区。
四、国际经验:产学研结合,错位发展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形成5个核心城市逐步向外辐射和扩展的城市网络特征,以及教育资源丰富、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体系,都与西三角地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为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1.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核心城市分工明确,错位发展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其土地面积约为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面积的1.5%;2015年人口约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制造业产值占全美国的30%以上。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个中心城市逐步向外辐射和扩展,出现了纽瓦克、卡姆登、安纳波利斯等次级中心城市,各等级城市相互交织构成该城市群的城市网络。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5个核心城市无论在城市定位、产业结构以及港口发展上都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是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国际性大公司总部、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大都聚集在此,产业方面以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以及公共服务业为主。纽约港大力发展国际航运,主要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是美国东部最大的商港。波士顿是美国东北部高等教育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大力发展金融、教育、医疗服务、建筑和运输服务业等。波士顿港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费城是美国东部仅次于纽约和华盛顿的第三经济城市,产业发展多元化,包括金融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生物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同时还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钢铁、造船基地以及炼油中心。费城港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拥有优良的运输条件,机场、铁路、公路、航运网络都十分发达,是区域内的交通枢纽,其钢铁、造船和有色冶金产业十分发达。巴尔的摩是中大西洋地区的第二大港口,以转运矿石、煤和谷物等为主。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政治中心,聚集了众多的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及国际组织,其教育、文化、信息、旅游产业较发达。这五大核心城市在功能定位上各不相同,产业方面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港口发展彼此分工协作,已形成规模较大的港口群。核心城市间功能互补、合理分工,产业链衔接紧密,在这一合作互补的发展模式下,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最终形成了世界级城市群。
2.国际经验启示:产学研合作成熟、体系完善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波士顿被誉为“美国雅典”,其大都会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超过25万名的大学生在此接受教育。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学院、布兰迪斯大学等众多顶级名校云集于此。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法规,设立各类基金,推动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产学研合作领域宽、范围广,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其研究重点在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费用仅占32%。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不少政府科研中心,即接受政府资助,并对政府负责,有的中心直接建在校内,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为美国的核武器、弹导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高校主导型,重点是基础研究,约占联邦基础研究的60%,大学科技园区则是以高校为主体与公司联合的研究开发区域,实质是一个项目群,如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三是产学研联合型,主要是指工业科研机构和拥有高精技术的工业公司,建在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周围,形成区域性的科学工业联合体。如波士顿一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华盛顿一巴尔的摩科学工业综合体等,研究领域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互兼容。
五、投资机会:产业错位与产学研融合颇具看点
1.西三角城市群发展方向展望:产业错位十产学研融合
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成都、重庆和西安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同时也存在较强的产业间互补:西安在传统军工制造业上优势明显,目前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在原先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动漫、游戏、软件开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已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在传统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的基础之上,发挥其经济实力和地理优势,着力打造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因此,西三角地区应汲取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发展经验,重视产业分工和错位发展;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整个西三角经济区中形成功能互补、产业链衔接的格局。
西三角核心城市虽然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而且已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进程,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西三角地区可借鉴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转化。三地还可以在政府层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整个区域内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西三角城市群受益行业及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西三角地区覆盖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大部分区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6年4月27日和2018年2月7日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结合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以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涉及西三角经济区两省一市部分内容,国家鼓励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行业及未来有发展潜力的是:能源、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科技服务、商贸物流等行业。我们综合判断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将会从西三角经济区发展中受益。
参考文献:
[1][12]张 琦,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西三角”经济圈[J].开发研究,2006,(01).
[2]何 伟,曾 礼,汪晓凤.“西三角”经济圈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研究[J].探索,2010,(02).
[3]黄 森,蒲勇健.西三角经济圈的合理性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基本原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7).
[4][15]杨 玲,田代贵.西三角经济区研究[J].西部论坛,2010,(01).
[5][8]曾智洪,吴 江.我国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路径与发展战略[J].统计与决策,2012,(03).
[6][11][14]任 勇,严汉平,王茉琴.比较视角的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0,(08).
[7][9]苏永乐,赵益昭.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西三角”区域竞争力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04).
[10]李 林.“西三角经济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西部论坛,2010,(02).
[13]梁 平,李筱笛. “西三角”经济区第二产业发展分析——基于区位商的实证分析[J].人民论坛,2011,(08).
(责任编辑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