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
2019-12-19曹汉娇黄荣昌
曹汉娇 黄荣昌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无尽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后真相时代。人们常感叹我们生活在后真相时代里,其报道的新闻事件不断被反转,曾经被遭受言语攻击的唾骂对象,转而成为人们关心同情的主体,在分析反转新闻的成因时,虽然媒介技术的发展是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媒介技术对其的作用。
关键词 反转新闻;媒介;刻板印象;麦克卢汉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9-0059-02
1 事件概述
自2019年6月12日起,许多媒体对有关“一个芒果引发的下跪”事件的报道中,大多以丑化“顾客就是上帝”的视角,来表达对圆通快递员的同情,而忽略顾客有理有据之事实,对该事件进行大量片面且带有刻板印象的不合理报道。经过后来的全面调查中却发现,顾客的“刻意为之”有理有据,其严谨的态度是在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正当的权益,而非“胡作非为”。
在整个事件的发酵过程中,由于快递员下跪一举动,更招致了民警的出动,民警在听取快递员一面之词后为其出具“证明”。“证明”瞬间走红网络,公众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媒介疯狂转载并评论,诸家新闻媒体据此“证明”对该事件进行大量报道,致使事件产生反转。原来的作恶者(顾客)随后成为大多数公众理解、支持的对象,而原来公众怜惜的同情者却遭遇唾弃。
2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2.1 以碎片化信息进行片面化报道
贝内特在研究媒介内容时提出:“新闻中存在的信息碎片化,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真正了解。”碎片化信息是指把报道和事实分离,使事件变成没有过去和将来的“独立发生体”[1]。
在“一个芒果引发的下跪”事件中,前期报道主要以“一个芒果”为主導线索,而忽略了圆通快递伪造邮政快递及欺骗消费者不讲诚信等行为。以快递员单方陈述的她为“一个芒果”事件所做出的诸多努力,快递员对待工作令人“敬畏”的精神等碎片化信息的片面报道上,把报道与事实间离出来,对事件中的所有涉事方不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导致事件出现后来的反转。
2.2 固有的刻板印象遮掩真相
李普曼曾在《舆论》中提到:“我们总在认识世界之前就被事先见知世界的模样;我们总是在切身历经某件事之前先对其进行想象。”在该新闻事件的前期报道与评论中,不论是媒体报道者还是公众都先将事件预知,以碎片化的信息为基础,以民警出据的“证明”为线索进行大量的前期片面报道,主观臆断地先将事件进行想象,将事件中的顾客判定为有意为之的刁钻者,而快递员的形象令人心生怜惜,使得公众为其伸张正义,由此便为该事件后来的反转埋下伏笔。
为什么我们常使用刻板印象来认知事物?李普曼在《舆论》中这样解释:“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由于我们要从头开始并体察入微地认识所有事物,却又由于精力不济而无法将其归入各种类型。”[2]在该事件中,新闻工作者以对顾客存有的刻板印象来报道该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出于追求节约成本、节约精力,因为在媒体融合的新媒体时代中,各媒体单位间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时效性要求不断增强,而每日海量的稿件处理,加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真实客观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因素等,导致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先行使用“节约成本、节约精力”的认知路径思考问题,致使真相往往埋藏于无形之中。
3 媒介技术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麦克卢汉曾将人类口语媒介传播时代称为“部落化时代”。由于口语媒介产生了部落化的社会形态,依靠人体发声器官传递信息的口语传播范围很小,人们形成面对面的亲密社群,所以被称为“得乐园时代”。在文字和印刷媒介传播时代中,由于许多拼音文字能指与所指间缺乏紧密联系,因此拼音文字培养了人类理性的思维方式。不仅如此,字母表还导致了西方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因为原有的以集体单位进行的演讲、讨论、问答等活动逐渐被个人静默的阅读所替代。印刷媒介还萌发了现代的民族,因为印刷媒介使得地缘上缺乏直接联系的人群结合在一起,由此产生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由字母表和印刷媒介塑造的理性、个人、民族化的文化,被麦克卢汉称为“脱部落化时代”。在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电子传播的使得信息、文化、价值观等更加便捷地交流传递,由于人类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地球村”,所以这一时代被麦克卢汉称为是“重返部落化时代”。
由此可见,麦克卢汉认为,在不同媒介传播时代中媒介形态的作用大于具体的信息内容,媒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决定着某些思想、价值观念的出现或转变,也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与否。这一观点也就是麦克卢汉曾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概念,他认为:“‘太阳下面无新事,我们传播的内容,只是在重复着千百年前人们已经说过的东西,而真正不同的,是我们所使用的媒介。”
在“一个芒果引发的下跪”事件中,公众主要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媒介对该事件前期部分进行片面、主观的自由评论,诸如:“顾客是上帝,害死很多人。”“投诉是您的权利,但不是您为难人民的工具”等评论促使事件发生反转(由于网络中对张某骂倒一片,迫使张某出面陈述事件原委及细节)。同样的,在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由于公众使用手机媒介对事件进行片面报道,引发大量转载,扰乱公众认知,同样致使事件产生巨大反转。公众利用智能手机、电脑等媒介,在不受时间、地点等外在因素条件限制下进行的自主生成内容促使以上事件发生反转正,正说明了新媒体环境下,智能手机等媒介的发展使用能为反转新闻的产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 辩证看待媒介技术的作用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弗兰肯斯坦综合征”:“发明者为特定有限的目的创制了一台机器,可一旦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习惯,还如伊尼斯所揭示的,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3]这就像机械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时间观念;望远镜给人带来空间和规模观念等。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许多发明者在创造一切机器时,他都不曾预料这些机器的所有作用及人类如何使用和开发它的其他作用、人类会将其用于何种场景、作何功效,机器本身更无法支配这些行为和影响。比如说马镫的发明,18世纪早期,格鲁-撒克逊人已经有人使用马镫,可惜没有人发现它的其他用途。而法兰克人不仅有马镫,还有查理·马特的天才,因而他们将马镫用于战争[4]。
毫无疑问,从早已存在并投入使用的马镫发明来看,马镫用于战争的用途并使得人类因为战争而进入的封建社会的“作用”是在马镫发明者的意料之外的,马镫的发明者在创造这一物质时也并非有此意图(否则不会在长时间使用后才发现它能用于战争)。由此可见,尽管媒介形态的更新创造在给人类带来无尽便利的同时,又推动反转新闻的产生。但是脱离社会环境和制度来谈媒介的影响,人成为了媒介的伺服系统,人被动的受制于媒介控制,则会忽略人类在媒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分析反转新闻的成因时,媒介对反转新闻产生直接推动作用还不能片面的下定论,因为在分析媒介产生利弊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应持有技术“中性”论,不仅如此,人是具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而非媒介的伺服系統,使媒介发挥利弊作用的并非媒介本身或媒介创造者的意图,而是媒介技术使用者的使用意图及目的。因此媒介技术是否直接推动反转新闻的产生一观点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5 结束语
反转新闻的出现往往扰乱公众认知,加之人类固有的不同类型的刻板成见,人们很难准确判定在此后遇见的类似事件中,应该如何辨析真相。在对反转新闻形成的再思考中,碎片化的片面报道、刻板印象等因素均为反转新闻形成的原因所在,但是媒介技术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应有待考证。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9-434.
[2]沃尔特·李普曼.舆论.[M].常江,肖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