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治疗结肠10 mm以下息肉效果观察
2019-12-19贾国祥荣德钊林姬云
贾国祥 荣德钊 林姬云
1 中山市坦洲医院内窥镜室(中山 528400)2 珠海市香洲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珠海519000)
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癌前病变,早期切除结肠息肉可以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已达成共识[1- 2]。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可简单、微创、有效的切除结肠息肉,随着结肠镜技术和内镜器械的发展,活检钳息肉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圈套器息肉切除术与结肠镜联合应用,已逐渐应用于结肠息肉治疗中[3- 4]。其中,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已广泛被日本[5]及欧洲国家[6]用于微小结肠息肉治疗中,2018年,欧洲胃肠道内窥镜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推荐应用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治疗1~9 mm结肠息肉[7]。目前国内关于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治疗10 mm以下结肠息肉的报道较少,为了充实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与传统高频电凝切除术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收集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本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10 mm以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9.18±10.22)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结肠镜下检查显示息肉直径<10 mm;③山田I、II、III、IV型;④ASA分级Ⅰ~Ⅱ级。排除标准:①合并炎症性肠病、增生性息肉等其他息肉疾病者;②合并结肠恶性肿瘤者;③合并有严重系统性疾病、ASA分级Ⅲ~Ⅳ级、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及其他不适宜纳入研究者。
1.2 分组与治疗
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27~64岁,平均年龄(50.03±9.79)岁,息肉个数77个,乙状结肠26个,降结肠17个,横结肠19个,升结肠11个,山田Ⅰ型17个,山田Ⅱ型27个,山田Ⅲ型33个。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27~63岁,平均年龄(49.10±10.51)岁,息肉个数81个,乙状结肠28个,降结肠19个,横结肠20个,升结肠14个,山田Ⅰ型19个,山田Ⅱ型28个,山田Ⅲ型34个)。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部位、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无麻醉下行肠镜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电凝手术治疗,术者在宾得电子结肠镜(宾得公司,型号EC- 380FKP)下观察到息肉后,调整视野,使息肉充分暴露,轻轻牵拉息肉使息肉远离肠壁后电凝切除息肉,随后回收标本,送病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治疗,术者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结肠镜检查方式,在发现息肉后,结肠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水垫,使用冷圈套套住息肉和息肉周围正常黏膜组织2~3 mm,在患者吸气时,收紧圈套器同时向肠壁方向下压圈套,使息肉脱离肠壁并夹断,随后回收标本,送病理。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观察两组息肉切除时间和术中出血率。以从充分暴露息肉后开始计时,至息肉切除,记为息肉切除时间。以术中出血息肉数/总息肉数×100%记为术中出血率,其中术中出血是指息肉切除后创面出现需要干预止血的出血。
1.3.2 术后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周出血率和术后穿孔发生率。以术后2周内出现需要进行内镜下止血病例数/总样本数×100%记为术后2周出血率。以术后发生穿孔例数/总样本数×100%记为术后穿孔发生率。
1.3.3 息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和标本回收率。以完整切除息肉数/总息肉数×100%记为息肉完整切除率。以回收标本数/总息肉数×100%记为标本回收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2周出血病例,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术后穿孔病例,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术后穿孔病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穿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
2.3 两组患者息肉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息肉情况比较
3 讨 论
定期肠镜检查、早期切除结肠息肉是预防结肠癌的重要手段[8]。随着检查手段的进步和定期肠镜检查意识的普及,临床中常见的结肠息肉主要以10 mm以下大小为主[9]。对于小于10 mm的结肠息肉,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和传统高频电凝切除术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对比观察二者优势,本研究选择100例10 mm以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和传统高频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并比较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和息肉情况。
手术情况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结肠息肉冷切除术不需要高频电凝,操作步骤相对简单,因此息肉切除时间少于传统高频电凝切除术。也正因为高频电凝需要频繁通电,且通电时间长,增加了创面穿孔发生率。这一结果与陈媛[10]、孙丽伟[11]报道相一致,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12]。分析原因:①纳入研究的息肉直径不同。息肉直径越大,操作越复杂,切除时间越长,创面出血可能性也越大。②本研究中,冷圈套套住息肉和息肉周围正常黏膜组织后,在患者吸气时向下压圈套,有助于息肉与肠壁的分离,利于预防术中出血。
术后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2周出血病例,这可能与术中精细操作和彻底止血关系密切[13]。此外,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术后穿孔病例,而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术后穿孔病例。这可能是操作前在结肠黏膜下注射水垫,使黏膜与肌层分离,大大降低了术后穿孔发生可能[14]。
息肉情况方面,尽管观察组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样本量较少,尚未得出统计学差异的结果。息肉切除需将息肉完整清除,否则残留息肉很容易生成新息肉[15]。息肉冷切除术在套取息肉时,连同2~3 mm的息肉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一同套取,大大提高了完整切除率。同时,息肉冷切除术是在结肠镜通道中夹断息肉,切除后的息肉可直接通过吸引回收标本,有利于标本完整回收。
综上所述,相比于传统内镜下电凝手术,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术治疗10 mm以下结肠息肉,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率和术后穿孔率。但同时也应看到,对于息肉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的观察,应继续扩大样本量。同时,受研究时间限制,远期复发率等指标尚未进行观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时间,以充实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