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锤万錾 流金岁月
——錾刻大师姚士荣访谈

2019-12-19姚士荣王荌

关键词:工艺品手工艺手工

姚士荣 王荌

时间:2019年6月22日

地点:姚士荣工作室

王荌(以下简称王):姚大师您从事金属工艺这一行多少年了?

姚士荣(以下简称姚):在我们家,我算是第四代传人,我父亲跟着他叔叔学习金属工艺。我从小就看着家里人敲敲打打,对雕刻挺感兴趣的。很多人说我在看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了,所以学龄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学龄也要近七十年了,做这一行当,做了六十多年。

王:您能给我们讲讲一件金属工艺制品大致的工艺流程吗?

姚:现在市面上把金属工艺统称为“金属锻造”,其实这是不对的,什么是“锻”,这个字的涵义在字典里面很清楚,把金属放在火里烧,然后用铁锤打——这个叫“锻造”,指的是金属在火里翻来翻去的步骤。苏州人做工很细,在全国城市数一数二的,全国各地过来拜师学抬凿技艺的人很多,他们来学习其中一些技法,这些技法要当面传授才能得到要领。

王:您的工作室有很多宣德炉,这是明代著名器物,这也是您擅长制作的工艺品吗?

姚:传统手艺以技艺分类,不以器皿分类,工作室的这些宣德炉使用传统古法做成,自然氧化成为皮壳(浇铸成炉,打磨表面,自然因素和时间让外表自然形成皮壳),真正的皮壳没有气孔,有沙眼就代表皮壳不好。市场上的宣德炉大多数是用化学药水做的皮壳,经过人工打蜡,乍一看差不多,其实细细看和古法工艺差别很大。

王:现在非遗文化很热,但是传统工艺品良莠不齐,您是如何看待传统、非遗、仿古的呢?

姚:非遗一定要在传统工艺上做创新,比如我们工作室的墨盒,把四大才子的作品刻在墨盒里面,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是非遗应该走的道路。这件作品现在还没做完,里面还要用丝绵、砚片,实现墨水和砚台结合。这款砚台冬天放在火上烤一下就能用,苏州的叶正亭先生非常认可这个产品。仿古不是简单等同于作假,用黄铜去仿照青铜、紫铜那是作假,但是优秀的仿古作品是模仿古人最优良的工艺。宣德炉在民国就是传统古法做的,不用化学药剂。天津宣德炉展览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个是见真功夫的,即使不对外保密,外面的人也试验不出来。

王:我看您这儿的很多金属工艺作品都展现了扎实的绘画、书法基础,像这款砚台上同时也是一件书法作品。

姚:砚台上的书法是转印上去的,转印的方法很多,先缩小再转印,也确实要书法功底。每一个行当都有独门秘籍。转印过程中,使用复印纸也会有误差,所以要用到油墨和融化油墨的药水,再砚台上面涂抹一下,书法印记就出来了。很多人比较反感非遗产业化,在我看来,产业化也是传承。

工作台

工具

王:产业化必定会出现大规模地使用机器,您怎么看待用机器制造工艺品的?

姚:我很支持借助机器完成一些工序。对于产业化,要两方面看。我的理解是必须手工的不可以产业化,但是现在的加工技术、图案设计、手工工艺都要借助机器实现创新。和种田一样,机器加快速度,保证产品精美度就可以了,必要的时候应该也必须借助机器。机械和手工两个都不否定,因为产品的最终目的是美观。茶托用机器做出来很好很平整,就很好,手工敲敲打打出来后整体很粗糙,说明不好;但是同样用手工,榔头敲上去,摸上去是平的,这就是好的。有些产品经过产业化,机器上做出来了之后再敲敲打打,敲出一点印子出来,反而不好,这种产业化就是骗人。金属品类很多,金属浮雕是装饰性的,首饰片、首饰、饰品是挂件,恒孚银楼那些饰物是实用性的,文房四宝零部件也有不少是实用性的,多用抬凿做成。

王:做不同的器物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吧,(传统手工艺技术方法)有錾刻、抬凿、锤鍱、镂刻等……

姚:前阶段有云南大学博士生来拜师学艺,一去一来就是学习一个“刻”,一个字一个字刻;重复反复就是雕。苏州传统手工艺讲究细腻和文气,细腻是苏工特点。我从小看我父亲做,这就是学习。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竹刻作品就获得金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饭盒上刻字,锤子上刻花,刀口五点、六点,虚笔就出来了。什么是“錾”呢?工序过程中没有东西掉下来的,一个点、两个点……这个是“錾”。刻是有东西掉下来的。还有“推”“ 剁”“ 剔”,在“ 雕”的过程中“剔”,把金属弄平。把这些技艺统称为“锻”是错的,塑态状况下改变了物理结构,产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才叫“锻”。掐丝、花丝是增加金属线条,这个又和之前说的那些工序不同。

王:每件作品都会用到上述的一些技法吗?尤其是一些大型作品看起来很复杂啊。

姚:我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够了,细工不好做。錾、抬、包浆,这些都是要考验手上精细度的,做外表花样的时候,直接用纸张贴上去,退火,见火就变黑,用砂皮轻轻一擦,把表皮凹凸弄清楚再做修复。外面那条线容易做不好,錾线需要艺人很仔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吴江很流行用龙凤装饰器物和工程,“龙凤”比“铜字”容易,字的细节很多。

王: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您还在收徒弟吧?

姚:确实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来学习錾刻技艺,但是入室弟子我还是很谨慎的。传统艺人对师徒授课比较在意,证人、中间人都要到场的,拿着糕、蹄髈拜师。现在年轻人做传统手工艺也会加入新的东西,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东西会被自然淘汰。现代生活需要嫁接传统工艺和当代产品,传统工艺和当代设计一起走。

王:传统工艺的创新是赋予它们新生命的必经之路,虽然机器做的东西也能很精美,但是手工做的还是有不一样的气息,这就是手工艺的温度。

姚:手工做的东西味道还是不一样,机器制品比较精确,手工作品则会有更加丰富的细节。以前做东西只能是从毛坯做起,做小批量的东西,这在马可波罗的书里也有记载。现在很多步骤借助机器会精确一点。现代设计可以做大批量的器物,出了模具就代表标准化。手工做的话,物体的线条就有差别。当然,传统工艺也有批量化的工序,景德镇灌浆工艺就是手工做批量。现在工艺品的浇注能把壶嘴浇注出来后做焊接,苏州浇注厂能够处理很多类似壶嘴这样的部件,以前流行过的锡器也是批量处理的。

王:现在很多手工艺好像离不开借助机械生产了。

姚:现在非遗项目有政策支持。我一直认为,古代也有批量化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浇铸建立模型之类的,都是批量化生产。北京金属工艺很多都失传了,很多手艺人声称古代也没有紫铜浇铸,现在也做不出来。但是我注意到他们单位门口两只狮子都是紫铜的,只是手艺失传了。紫铜很软,贴蜡法、失蜡法都能做批量的东西。故宫的师傅们都很厉害,有个师傅和我探讨过金属工艺,问我铁上面是否能镶嵌黄金的,我说这个是可以的。太古老的东西不用传承下去(王:就是那些用传统古法做的东西?)传统古法记录在书本里面,偶尔把玩一下是可以的,但是纯粹使用古法,我认为没有意思,现在工艺先进,硅胶模具也能做好东西,这个才有传承的价值。传承应该是继承古法中的精华和精神,讲究实用性,有市场有需求才能被传承。

王:很多人都喜欢日本的传统工艺品,实际上他们也借助了很多机器。

姚:日本手工艺很先进。曾经有段时间,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失传率也很高,后来整个国家都开始尊重手艺,这种情况就慢慢好起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工厂里做灯,全部用手工做,一百个灯,大家一起做,一起做雕花,一起做加工。后来市场上需求量越来越庞大,一整套工艺都能做的不多,就只能借助机器,借助分工。再后来,苏州恒孚银楼厂子卖掉了,大量师傅都到苏州一个金属厂里,大家分工合作,做工具、锤碟、抬凿、刻都是各有分工的,现在这些师傅中,最年轻的师傅也要六十几岁,已经退休了。我年轻的时候在模具制造中心干活,认识恒孚银楼的师傅,那个时候大家都要创新,已经开始琢磨能不能架着机器做。

王:现在您的徒弟们肯定更多地尝试用新的方法做金属工艺品了。

姚:我在外地有很多徒弟、徒孙。机器翻模做东西很容易,苏州、杭州、扬州工艺品类最多。除此之外,青海省的物品做得也很好,那边的宗教也促进了手艺的发展。云南也有很多手工艺品,但是普遍做得比较粗,云南的师傅要去西藏学习金属工艺,实则金属工艺是从尼泊尔等地传来,有五千年历史。中国的传统手工艺除了从老祖宗那儿千百年传承而来,也一定要善于从外部吸收养分。

姚士荣家传饰品

姚士荣抬凿作品《中国龙》

猜你喜欢

工艺品手工艺手工
艺术工艺品欣赏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手工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