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对比试验
2019-12-19刘国兴郝忱丁淑燕郑啸宇霍春林张燕史杨白
刘国兴 ,郑 友 ,郝忱 ,丁淑燕 ,郑啸宇 ,霍春林 ,张燕 ,史杨白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2.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 南京 210014)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ünther)地方名为虎头鲨、慈姑呆子、土婆鱼和塘蒲等,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沿江各支流、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1]。该鱼个体虽小,但含肉率高、味道鲜美,系餐桌名肴,深受江南地区消费者的欢迎[2-3]。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晚宴上,招待世界各国元首与贵宾的第一道炒菜就是“荠菜炒塘鳢鱼片”,因而此菜被命名为“世博第一菜”[4]。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生境恶化以及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导致河川沙塘鳢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5]。与此同时,随着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国内多个省市的养殖区先后开展了河川沙塘鳢混养和套养,该鱼已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鱼类养殖新品种[6]。
截至目前,人工试养的河川沙塘鳢苗种规格过小(全长1 cm左右),其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要求高,苗种成活率和养成产量不稳定,这严重挫伤了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培育优质、充足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稳定养殖产量、提升经济效益,是河川沙塘鳢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采取“一步培育法”,即将水花苗种直接培育成大规格苗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苗种规格参差不齐、个体间自相残杀现象严重以及培育成活率低。为此,本试验通过比较两种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以期筛选出更为高效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旨在为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该试验于2019年4—6月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禄口基地进行。选择6个规格一致的苗种培育缸(3m×0.8m×0.6m)作为试验培育缸,各试验培育缸均具进排水和微孔增氧装置。试验动物取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禄口基地,为同一批次繁殖、孵化出膜3日龄的河川沙塘鳢苗种,挑选健康活泼、规格整齐的个体用于试验。试验用水为充分曝气的自来水,水温18~25℃,自然光照,采用罗茨鼓风机连续充气,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6 mg/L以上。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试验培育缸水深30 cm,放入4 800尾苗种。试验周期为60 d。对照组采取“一步培育法”,即将水花苗种直接培育至试验结束,培育过程中不做分级筛选。试验组采取“两步培育法”,第一步即当水花苗种培育至30 d时,将试验组3个平行的苗种混合后进行1次分级筛选(按苗种全长大小排序,前1/3定义为A级苗种,中1/3定义为B级苗种,后1/3定义为C级苗种),第二步将分级筛选后的苗种再放回试验组培育缸(1个等级苗种单独放入1个缸),继续培养30 d。每日7:00吸除各组缸内污物,吸污后换水1/3,然后足量投喂适口饵料(根据苗种全长大小,选择投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或红线虫)。
1.2.2 指标测定 试验组第一步结束及试验全部结束后,排水、收集各试验培育缸中的苗种,统计其产量和存活尾数,求得存活率和平均体质量。随机选取50尾测量鱼体全长,计算平均全长。
2 结果与分析
“一步培育法”(对照组)的培育效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平均产量为525.07 g/m2(520.20~529.73 g/m2),平均存活率为 62.78%(59.63%~66.54%),平均体质量为 0.42 g(0.40~0.44 g),平均全长为32.48 mm(31.16~33.76 mm)。
表1 “一步培育法”(对照组)的培育效果
试验组的培育效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组的水花苗种经30 d培育即第一步结束时,平均产量为135.96 g/m2(135.36~136.89g/m2),平均存活率为91.38%(88.92%~95.06%),平均体质量为 0.07 g(0.07~0.08 g),平均全长为 17.13 mm(16.99~17.23 mm)。分级筛选后,再经30 d培养即第二步结束时,平均产量为823.14 g/m2(543.86~1 224.13g/m2),较对照组提高56.77%;平均存活率为78.01%(75.40%~81.13%),较对照组提高24.26%;平均体质量为 0.53 g(0.36~0.75 g),较对照组提高26.19%;平均全长为 33.76 mm(30.84~37.68 mm),较对照组提高3.94%。
表2 “两步培育法”(试验组)的培育效果
3 讨论
河川沙塘鳢为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在其大规格苗种培育过程中,幼鱼存在自残率高、生长差异明显以及回捕率低等情况[2,7]。通过苗种的分级培育,为不同规格的苗种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可避免具等级优势的大个体对小个体的排挤或残食,有利于提高小个体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8-9]。易家新等[9]报道,直接发塘培育方法的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苗种成活率仅40.43%、规格为8.18 cm,分级培育的苗种成活率达60.38%、规格达9.44 cm,分级培育黄颡鱼大规格苗种方法显著优于直接发塘培育法。杨志强等[10]研究表明,与直接发塘培育方法相比,锦鲤(CryprinuscarpiodLinnaeus)苗种分级培育产量高258.56 kg/667 m2、苗种规格大0.95 cm、成活率高15.86%。上述研究成果与该研究结果相似。
该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培育,对照组平均产量为525.07 g/m2,平均存活率为62.78%,平均体质量为0.42 g,平均全长为32.48 mm;而试验组平均产量为823.14 g/m2、较对照组提高56.77%,平均存活率为78.01%、较对照组提高24.26%,平均体质量为0.53 g、较对照组提高26.19%,平均全长为33.76 mm、较对照组提高3.94%。由此可见,采取“两步培育法”进行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效果较“一步培育法”更好。杨正兵等[10]研究发现,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定期对花鳗鲡(Anguillamarmorata)过筛分养,将规格相似的苗种同池培育、不同规格的苗种分池培育,能有效提高苗种成活率,这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两步培育法”通过过筛分级培养,并为不同规格的苗种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避免了种内斗争的潜在不利因素,有利于提高苗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9],培育效果较“一步培育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