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翻机翻
——对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行业的研究

2019-12-19徐可欣

商品与质量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人工

徐可欣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00

1 研究问题

应对人工智能翻译的浪潮下,针对传统的人工翻译专业,我们是否能做出什么改变来适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来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来提高人工翻译的速度。而传统翻译需要做出什么改变来应对?

2 分析和讨论

2.1 人工翻译前景

人工翻译的优点。能够高速处理原文中庞杂的信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加急件。如一个几千字的稿子,却只有半个自然日的时间来处理。这种工作难度,对于一个没有娴熟技巧和丰富经验的人工翻译工作者来说,是无法很好适应的。再如在翻译产品介绍或宣传册当中,会遇到一些用词,这些词汇在词典中是无法查到的。这有可能是原作者出于宣传需要而新组合的一种说法。通常,译者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公司能提供一些帮助,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资料,如做一个语料库,那么译者借助该语料库和流行的翻译软件,加之必要的翻译技巧和知识储备,就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同样质量的译文。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效率就会大大增加[1]。

时至今日,机器翻译的资料库还在不断的扩充中。随着翻译内容的种类日益繁多,不断扩充的资料库可以为有限的人脑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并且,由于机器的译文一般都是稳定不变的,这种翻译方式在固定套路的文稿中,能更好地保证译文不会被非该领域的专业译者曲解而变成废稿。机器翻译能增加译稿的质量。

成本低易把控,相比于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的成本要低很多。因为机器翻译需要人工参与的时候很少,基本上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翻译,大大降低了预算。机器翻译的流程简单快捷,在翻译时间的把控上也能进行较为精准地估算[2]。

2.2 机器翻译的缺点

(1)缺乏原语言的相关文化社会背景信息。以影视作品的台词翻译为例,影视翻译要传递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台词单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传递台词所承载的庞大文化背景信息。不同的影视作品,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从而体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如“How do I know?”这句话,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可能会这样说“我怎么知道?”而一个没有文化的醉鬼可能会这样说“鬼才知道?”。机器翻译这句话,是这样的:“我怎么知道?”它无法在译文中体现出人物的状态、情绪或者所受的教育程度[3]。

(2)机器翻译缺乏功能对等性。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为作品增色,影视作品也不例外,如押韵、双关、话外音等技巧。原话中押韵的地方,那么对应的译文也应在文字的选取上注意押韵。要做到对等的双关,需要译者有相当扎实的双语功底。话外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可能对于目的语观众来说,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此外,影视作品往往带有商业性质,它的受众就一定要尽量广泛。这就要求作品的译文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机器翻译只能从字面进行翻译,无法将复杂的语言简易化。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做到这点,但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做到“归化”,让目的语观众能容易地获得相同的观影感受,又保留必要的“异化”,让目的语观众在能看懂影片的前提下,也能领略到异国风情。

上乘的影视翻译作品,对译者的水平要求非常高,不光是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译者的个人阅历以及对作品的领悟力。在这点上,机器翻译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机器翻译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是无自主感情的。如果把影视作品全部交给机器去翻译,它将无法把影视作品中所涵盖的所有信息都传递给目的语观众,那么我们将获得的是一部缺乏感情的作品[4]。

“功能对等指要求译文应使译制片观众所做出的反应与原影视作品观众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如喜剧翻译。喜剧需要达到令观众捧腹的效果。如果将喜剧译得平淡无味,那么就会出现源语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而目的语观众却无法获得同等的感受并且不知所云的状况。由此观之,机器翻译是达不到功能对等的要求的。

2.3 AI翻译的发展前景

当人工翻译遇上AI,是机遇还是挑战?人工翻译会不会有朝一日呗机器翻译完全取代?这个问题将在“被取代”之前一直争议下去。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有一些解决方案可以作为比较高效的补充:

(1)建立机器学习使用的用户数据库。在机器学习的原理中,对错误样本纠错往往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但在翻译上的纠错行为显然是企业难以完成的。调动用户主动纠错翻译结果,并以之建立数据库,或许是非常便捷的方法。现在的机器翻译平台当然都有纠错功能,但用户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方式是个问题。

(2)尝试优质训练资料下的弱监督学习。目前的NMT体系,归根结底是个有监督的学习过程,很多所谓“莫名其妙”的翻译结果都来自翻译机制无法优化,尝试一些深度学习架构让翻译系统自我优化,也许是个解决方案[5]。

(3)垂直领域语料数据库﹠数据抽调系统。解决具体的专业领域,甚至文言文的中英互译。

3 结语

智能+人工=翻译的未来。为了弥补人工智能的不足,许多翻译公司已经在尝试新模式,即人工智能+翻译众包的结合。这或许代表了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种模式中,人工智能首先完成最基本的翻译。在拿到来自机器的初步翻译结果后,普通译者首先对机器翻译的差错进行更正。随后,高级译者将对翻译后文本的文学性和专业性做进一步修订。这样的流水作业将带来更高的效率,同时确保质量。

机器学习技术也会参与这一过程。通过机器学习,计算机将基于人工修订后的结果学到准确的单词表达,以及人类的语言习惯,从而优化未来的翻译能力。另一方面,计算机也会对人工翻译的“硬性”部分进行追踪,帮助译者避免低级错误。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和人工翻译将进行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对人工翻译的帮助还不仅于此。例如,在众包译者工作的同时,人工智能将会了解不同译者具备的专业性。通过对这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向不同译者分配他们擅长的翻译内容。例如,关于计算设备说明书的翻译将精准分配至电脑专家,而财务报告的翻译将可以由会计专业的译者来担任。

这种模式正引起全球投资人的关注。例如,硅谷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在2014年冬季班时孵化了这样一家公司Unbabel。与传统人工翻译相比,人工智能的引入提高了效率,而不同于单纯的机器翻译,人工翻译使翻译的表达更准确、更流畅、更适合用于正式场合。

在国内,市场最主要的翻译需求是中英文之间的互译,无论是新闻媒体、学术论文、还是英美影剧。人工智能和人工翻译的结合可以优化当前翻译的效率,带来更自由的跨国交流,创造更大的市场机会。

更重要的是,对于尚未被纳入互联网的少数族裔语言,这种模式将带来明显帮助。可以想象,通过统一的数据库,谷歌、雅虎、Facebook等网站将自动翻译成非洲、南亚或印店语言,而当地志愿者可以在此基础上高效的完成优化。这将消除互联网向贫穷国家普及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成为真正连接全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人工“美颜”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人工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