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保护,留住历史和文化的根
2019-12-19文图丨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文图丨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阮仪三教授
编者按: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离不开对古城的保护,这些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空间建筑物,让文化交融并得以流长。历史名城开启了一扇通向过往的窗,也打开了一道迈向未来灿烂文化的门。
为保护古城及其文物免受破坏,1982 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截至2018 年5月,国务院已将135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过30多年发展历程,保护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古城保护承载着对文化的传承,以及民众对宜居环境的向往。当古城不在,城市的记忆是否还可以再重来?2019 年《人类居住》名城保护行动开启,精心为读者们奉上一期历史名城保护专题。本期有幸邀约到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教授分享最真实的古城保护故事,一同倾听阮先生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诠释,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他对美好人居愿景的思考。
出于本心,护古城
1.想请您聊一聊,您与古城保护的渊源。在对历史遗迹进行的大量调研踏勘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956年,我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跟陈从周先生学习建筑历史并参与城市古建筑保护工作。大学毕业后,我跟董鉴泓先生编写《中国城市建筑史》,我们跑遍了全国。当时众多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深深折服。1980年代后我做古城保护,写《古城笔记》,深受两位先生的影响和启发。我看到了祖国最伟大和最丰富的历史遗迹,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非常痛心,于是下决心尽我的能力去保护它。特别是我们搞城市规划的,完全可以通过规划手段,保护这些城市的历史风貌。
2.用规划管理的手段,您抢救下平遥,周庄、同里等江南六镇和其他历史古城,然而有很多古村镇在慢慢消失。回望这段经历,您有怎样的心声和呼吁?
1. 平遥南大街 1980年5月摄(未修前)
2. 平遥古城鸟瞰 1980年8月摄(未修缮)
3. 平遥城墙 1985年摄(修缮后)
看到这些古城的破坏和消失,我的心是在流血的!我进行了很多“殊死的战斗”。保平遥、保周庄,都是拿出全副身心去抗争。
1980年代,全国一片拆掉旧城建新城的形势。那时候的口号是“汽车一响,黄金万两”,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平遥古城的规划是要拆了重建。平遥在明清两代非常富庶,有完整的城墙、城门楼,城里是整齐的瓦房,城墙是后周留下来的。拆了实在可惜,我就想办法得把这个工程留下来。我请罗哲文和郑孝夑两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来平遥说服省政府,请董鉴泓教授亲临指导,陈从周教授也专程给平遥县领导写信说:“平遥古城要新旧分开,新的新到底、旧的旧到家”。于是“刀下留城”,救下了平遥。我们在平遥还意外发现了双林寺和镇国寺,这两个重要的古建筑(我申报成国家级文保单位)。
3.古城保护中经历了不少艰辛,有哪些背后的故事?
记得郑老对山西省省长说,阮仪三做的是“刀下留城”的高水平规划,这么好的城市要保护,你们应该支持他。省政府后来同意我来做规划。我也很聪明,赶快把他们的话变成红头文件。省长马上批示,按规划认真执行。
当时根本没钱,我预支了3000元教学经费,就带了学生去山西。因水土不服,个个发高烧、大便拉血,医生说我们传染,来封门;回去后很大的“收获”,就是每人身上长满了虱子……但是我们就这么坚持下来,把规划做好了。规划执行中缺钱,我知道罗老有修长城的钱,我们认为所有城墙都是一个体系的。罗老也很有办法,把修长城的一点余额,拨了8万专款专用维修平遥的城墙。
如今,平遥古城保下来了,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在抗争中也得以留存,它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是水乡风光依旧。但是当时和平遥相仿的历史古城太谷、介休、忻城等都没能保住,江南六镇周边地区也有几十座同样具有秀美风光的水乡古镇未能得到保护,非常遗憾!我们能做的是尽心去发现和保护古城,能保住一个是一个,而保护的前提是发现他们。
什么人来保?人才培养最重要
4.您认为在古城保护行动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时文物队长说要保,但他是搞文物的,而建委的人不太懂规划。我把他们的规划图纸拿来看,大吃一惊,完全不合格。我意识到古城保护没有人才是大问题,人才培养最重要。同时,也迫切需要提高古城、古镇里干部的技术水平,于是我开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培训班。我将周庄、同里等多个水乡古镇介绍给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他们陆续到水乡考察;随后,我也带领6个镇长到欧洲学习,这些乡长、镇长们也接受了古建筑保护的理念,认识有了一个飞跃。
建设部也授权我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主任,开展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研究、对外交流和宣传教育工作。我们用什么手段救下古城?一是规划的手段,二是培养人的手段。我们不断培训人才,通过学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这些听过课、学习过的人,基本上知识都有所普及,就不会乱来,很多人成为保护工作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同时也成为我的“眼线”,城市有点风吹草动,我就去跟地方吵架。有时候我还有点威望,当地会听我的劝说。有的也不听,为发展旅游,当地政府要在周庄开路,那我就躺到马路上阻止,这条路最终绕道而行。上海外滩划船俱乐部的保护也是如此,大吊车马上要把房子拆掉,我说你手下留情,要拆就连我人一道拆走。抢救的时刻都非常凶险,斗争很艰难,关键还是要加强人的思想教育。
5.您对古城开发持什么观点?
我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古镇保护与建设方针,后来,周庄逐步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周庄的老百姓也从保护古镇中得到了实惠。乌镇也是这样,我想办法拿来文化部盖章的介绍信,去帮助当地做规划,把它保下来。现在,这些城镇都发展得非常好,关键是用了正确的方法。
当时,“发展旅游,振兴经济”这后面八个字,地方政府不相信,他们认为通过旅游,不可能发展经济。我劝说他们,当别的城镇把古建筑都拆光了,你这老房子就是宝贝,江苏、浙江的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是非常优美的,他们半信半疑的听了。我在报章、杂志上写文章宣传这些古镇,我带外宾去水乡游览扩大影响,江南水乡慢慢地有了名气。
留住乡愁,留住城
5.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留住乡愁。您对留住乡愁的护城之路,怎么看?
留住乡愁是习主席提出来的,我认为非常好。留住乡愁,实际上是留住这些历史记忆,留住这些能够承载历史的遗迹。每个人都有童年和少年时光,这些记忆与建筑物、建筑环境,以及当地的风光和场景联系在一起。你得把这些建筑物和场景留住,才会有乡愁。你要留住乡,才会有愁。我们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桥在,可以睹物思人,能够回忆小时候外婆带你的情景。桥拆了,河也填了,老外婆也不在了,那么你的乡愁也就没有了。
老建筑是历史、城市、心灵的记忆,房子没动,河没填,就算人变了,人心也可以改过来。留住乡愁不仅是要保护古建筑,更是要把老的精神延续下来。
4. 2002年5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阿兰、兰德一起在南浔考察
6. 新绛古城鼓楼 1980年摄
6.为唤醒人们对乡村的关注,您策划了一场乡村艺术节,艺术节活动是怎么开展起来的?
去年,我们在福建省南平延坪乡举办了一场乡村艺术节,这个“2018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活动也获得了国际首届遗产保护卓越奖。我们动员20位热衷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家驻村创作,帮助乡村开展文化活动,让当地人看到历史古村的价值,唤醒当地村民保护和发展乡村的意识。而最重要的是留住那些能够承载历史记忆的物质丰富的遗产。
小村庄原是留存了大量历史建筑和完整传统的村落,村里大部分人进城务工,老人们留守村庄。随着活动的开展,村民们开始理解传统土木结构房子的价值,对自己的村庄产生了自豪感,开始保护乡村遗产。艺术节影响了很多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很多村民返乡把自家房子拿来进行艺术创作。短短两年功夫,小村子很快变成了重要的民宿、旅游、艺术聚集地,同时也影响了周围的村庄。今年艺术节开幕当天,一下就来了5000人。可见,民间力量是保护建筑遗产的关键。通过现代和艺术手段,启发大家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让人们对历史文化有新的认识非常重要。现在,平遥、周庄、乌镇等地也都有接班人了。这些老房子不仅住了人,而且后代们还利用老房子和周边街道发展产业,开展新型的商业交流活动,古镇也更加有活力。
让古城散发馨香
7.旧城换新貌,您认为,怎样才能传承文化,传承古建筑的灵魂?
最近我去扬州,发现古城涌现了很多古典私家园林,大概有200多个,还出现了专门修缮老园林的建筑公司和园林运作公司。这是极不寻常的新造园运动。老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植在庭院,扬州人注重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自己动手、自己出资进行旧屋翻新。改造后格局是传统的,风貌是古代的,依然是白墙黑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家,是对乡愁的追寻与留存。
扬州对待老园林整修的政策是一个范例,也是古城保护利用的新亮点。所以政府的政策不能太死,应该有所松动,允许百姓自己动手进行老屋更新改造。这是城市老传统的复苏与再生,老扬州的风骨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在复苏,也是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发扬。人们生活的追求上,不再是光追求单纯的生活改善,而是一种文化生活的情趣。走到小巷深处,这家一枝红杏出墙来,那家传来叮咚琴声,生活的情致就完全变了。
我非常推崇这种古城延续的精神,扬州留存着一股正气。让建筑遗产修复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群众自发地保护祖先留下的好东西,这样才能让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而实现这个保护的前提是大家对建筑遗产有价值上的认识。这种尊重和发扬能够幻化成一种新鲜而浓郁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馨香。
8.在众多有特色的古城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熟知,值得推荐的古建筑?
新绛是山西汾河畔的一座县城,有1400多年了,是中国仅存的“隋唐名园之城”。新绛县衙大堂原是唐代张士贵挂帅印的地方,绛州大堂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大堂后面是著名的绛守居园,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花园。当时,地方政府还没有认识清楚就要开发,我说要慢点、慢点,不要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隋代留下来的珍贵遗迹,要好好利用。我要地方政府申请了考古经费,考古证实了这个大堂和园林的确切历史,肯定是珍贵的国宝啊!
安昌是师爷之乡,历史上人文荟萃。1.2平方公里的古城区保护完好,是浙东著名的水乡古镇,整个镇子看起来像世外桃源。师爷是衙门里的秘书长,他们但求稳妥,不求富贵,安昌的建筑也承袭了这个特点,建筑透着雅致的布局,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一个阶层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性,以及文化微妙的一面。
山海关是边防重镇,固若金汤。山海关的山、海、关各具特色,是古代军事科学的结晶。2002年研究补充遗漏名城时,我极力举荐了山海关城,古城风貌犹存,实为珍贵。全国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值此,山海关城成为中国第一百个国家级历史名城。至今,我还留有当时很多珍贵的照片。
任重道远的护城之路
9.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您对古城保护有什么建议和期许?
古城保护应该按照“四性五原则”的要求,“四性”是原真性、可读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五原则”是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政府要保护真古董,我反对假古董。我专门写了一本书《真伪之问》,来说明我国古城古镇保护的理论方法,抨击蔓延的造假行为。必要的情况下,历史建筑可以重建,但希望做到“五原则”。全国135个历史名城,我看过不少,真正能够保存历史风貌的一半都不到了。
保护古城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国心,有维护我们中华悠久文化传统的理念,你并不是想通过保护来赚钱,或通过保护来发展旅游事业,而需要通过保护来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通过保护使我们真正留住乡愁,真正使祖国优秀的历史得以流传。
10.您在古城踏察和古建筑保护行动中,收获了什么?
有规律的踏察大概是1990年代开始的。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建设,人家告诉我哪里有好东西,我就去看。后来,有步骤地自己去看。当时在各个规划局都有我的学生,我要求他们给我提供名单:你们那里还有哪些好东西?哪些是迫切需要调查的?我就排计划,一个省一个省去看。
我们有这方面知识和认识的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走上调研踏勘的路,古城古镇古村的主动踏察就一直在延续。我也不惜成本,我的团队每年都自费去调查历史城镇的情况,调研回来写成报告,汇编成《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二卷本)》一书,介绍了100个被遗忘的特色历史名村、名镇。经过努力,已经有30个成为国家级的历史名镇名村。接下来第二个100篇也要出来了。今年5月,我派出几个学生专门到海南岛调研,因为在当地发现了大量用火山灰建的房子,很有特色。
我们每年开办“古城镇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营”,组织志愿者参加古建修复活动;我们注意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每年办4-5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义务劳动营”,言传身教,让下一代真正爱上古建筑和历史遗存,传承古城保护事业。
做这些事,我们都是没有报酬,是我们基金会募捐的资金,或是自己捐献出来做的。我们申请不到国家资金,我觉得按照我们自己的思想来做,有我们的自由度。在非常自由的情况之下,我发现了平遥,发现了苏州,发现了扬州。现在我老了,有些人才也培养出来了,我很欣慰。每年我都会去平遥看看。我们在平遥劳动,看见小孩子们个个都长大了,也来做古城保护的事情并来请教我,我很高兴。